天益科麥6號

天益科麥6號

天益科麥6號,原代號“益科麥0732”,是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淮麥0567為母本、洛麥23為父本,通過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小麥品種。

天益科麥6號幼苗呈半直立狀,葉片寬短,葉色深綠,苗勢較壯。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緊湊。穗層厚,整齊度好。穗紡錘形,長芒,白粒,籽粒半角質。中感小麥赤霉病,慢小麥條鏽病,高感小麥葉鏽病、小麥白粉病、小麥紋枯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益科麥6號
  • 別名:益科麥0732
  • 審定編號:國審麥20200019
  • 作物名稱:小麥
  • 育種者: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 品種來源:淮麥0567(母本)/洛麥23(父本)
選育經過,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精細整地,科學施肥,播種技術,田間管理,適時收穫,

選育經過

2007年以淮麥0567為母本、洛麥23為父本配製雜交組合,2008年F1代沒選擇,2009年F2代分離群體中株高株型方面類型豐富,根據育種目標大量選擇了趨於母本類型抗赤霉病較好的單株;2010年F3代定向選擇中高稈豐產性好、抗赤霉病的單株62株。
2011年F4代對所有株行進行初步產量鑑定和抗病性鑑定,結果第8、9、49號分別表現出抗病性好、豐產性好、綜合性狀較好的特徵,確定進入下年度產量比較並繼續各選20個單株。
2012年F5代2點匯總各系均比皖麥52和周麥18增產,增產幅度4.83%~12.86%,3個系全部保留進入第2年產量比較並繼續選擇單株。
2013年F6代產量比較結果,3個系仍然均比對照增產5%以上,推薦進入天益青種業多點比較試驗,同時繼續選擇單株。
2014年多點比較試驗結果8號株系抗性突出,綜合性狀較好,該年申請參加國家黃淮南片小麥品種比較試驗,實驗名為“益科麥0732-8”。2020年經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定名為“天益科麥6號”,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200019。
天益科麥6號
益科麥0732(天益科麥6號)試驗田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天益科麥6號屬弱春性、全生育期224.4天,比對照品種偃展4110稍晚。幼苗呈半直立狀,葉片寬短,葉色深綠,苗勢較壯。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緊湊。穗層厚,整齊度好。穗紡錘形,長芒,白粒,籽粒半角質,生長後期根系活力強,耐高溫,旗葉功能期長,熟相較好、籽粒飽滿度好,產量三因素協調,產性好,穗數可達38.6萬穗/畝,穗粒數35粒,千粒重41克。
  • 抗性鑑定:2017年、2018年經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鑑定,小麥赤霉病為中感、中感;小麥條鏽病為高感、慢;小麥葉鏽病為高感、高感;小麥白粉病為高感、高感;小麥紋枯病為高感、高感。
  • 品質分析:國家黃準南片區試抽混合樣化驗,2017年、2018年品質檢測結果為:容重812克/升、819克/升;蛋白質(乾基)13.78%、14.9%;濕麵筋32.1%、36.2%;吸水率54.2%、60%;穩定時間4分鐘、2.9分鐘。2年平均容重816克/升、蛋白質(乾基)14.35%、濕麵筋34.2%、吸水率57%、穩定時間3.4分鐘。

產量表現

2014年黃淮南片品種比較試驗22點匯總為558.6千克/畝,較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4.40%。
2016~2017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早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565.9千克/畝,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2.12%;2017~2018年續試,平均產量479.2千克/畝,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10.03%。
2018~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91.9千克/畝,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10.7%。
2020年在宿州市永鎮鄉單圩村千畝連片種植,經安徽省專家組實產驗收平均產量653.4千克/畝。

適種區域

天益科麥6號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中晚茬種植。

栽培技術

精細整地

精細整地和科學配方施肥是小麥生產中的一項關鍵措施,要想提高小麥的產量,則在播種麥子前一定要做好相應的準備,進而提升小麥整體質量。對土壤進行深耕細耙,深耕25厘米左右,深耕耙透且不漏耕,達到上須下實,地面平整,保證播種出苗均勻一致。

科學施肥

天益科麥6號目標產量在600千克/畝左右時,每畝基肥施用氮、磷、鉀三元複合肥(15:15:15)50~55千克,或27-17-7(氮:磷:鉀)小麥專用肥50千克作底肥,耕地前施入深翻。

播種技術

  • 種子處理
拌種前適當晾曬,可提高發芽率並有效預防紋枯病、地下害蟲、蚜蟲等發生,每50千克麥種使用4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兌水3千克混合稀釋後拌種,也可直接使用種子包衣劑拌種,晾乾後進行播種。
  • 播種方式
適期搶墒播種是保障小麥實現豐產穩產的一項重要技術,可使小麥在入冬前積累較多的營養物質,從而保障小麥安全越冬,為形成大穗、大粒打下基礎。播種太早,則易造成冬前凍害;播種太晚,則影響產量的提高。
天益科麥6號適宜播種期為10月10日~20日,爭取適期內早播,力爭年前形成較多的大分櫱。儘量使用精量播種機,避免人工撒播。播種深度應控制在3~5厘米,防止播種過深影響出苗,行距在20厘米。小麥播種量一般根據播期早晚、土壤墒情、整地質量、種子質量等因素來確定,同一品種,早播可減少播量,遲播應增加播量;土壤墒情充足,土地平整地塊可減少播量,否則應增加播量。適播期內,天益科麥6號播種量為10~15千克/畝,播後可澆一遍水提高出苗率,保障18萬~25萬/畝基本苗即可。

田間管理

  • 苗期管理
由於地球氣候變暖,小麥生長過快,進行冬前鎮壓可抑制主莖生長,促進分櫱和根系的發育。小麥苗期通過冬前鎮壓可達到土壤保墒、提墒的效果,同時增強了小麥抗倒伏能力,抑制小麥瘋長和小麥病蟲害的發展。
  1. 病蟲防治:注重根腐類病害(紋枯、根腐、莖基腐等)、紅蜘蛛等病蟲害防治。根據田間病蟲發生情況,及時開展防治工作。防治病害時,可選用12.5%戊唑醇乳油3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50千克噴施小麥莖基部,適當加大藥液量,間隔10~15天再噴一次。根據當地田間的雜草群體動態,從2月初~3月中旬,選擇“冷尾暖頭”施藥,防止低溫藥害;噴藥前後日均氣溫在5攝氏度以上;最好在微風晴好天氣(10:00~16:00)時施藥;用藥量和方法按照標籤要求,務必“二次稀釋”均勻,用水量(藥液)為20~30千克/畝,保證不漏噴、不重噴。
  2. 化學除草:以雙子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雙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氟氯吡啶酯·雙氟磺草胺、雙氟·唑嘧胺等;以單子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啶磺草胺+專用助劑,或氟唑磺隆、炔草酯、精惡唑禾草靈等防治。
  3. 補追肥料:一般在3月底~4月初遇雨撒施尿素。注意在雨前、雨間歇階段或雨中撒施,雨過天晴不要再撒,易造成養分流失。如遇到乾旱天氣,應注意追肥和灌水同步進行。追肥原則為弱苗應早追肥,壯苗晚追肥。一般總追肥量為尿素12~15千克/畝。
  4. 防“倒春寒”:當期關注天氣情況,科學制定防災減災預案,重點防範早春凍害,減少因凍害帶來的損失。在倒春寒天氣到來之前,對墒情不足的田塊及時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濕度,減小地面溫度變幅,預防凍害發生。一旦發生凍害,要抓緊採取如下補救措施:①抓緊時間追施速效化肥,提高高位分櫱成穗率。一般追施尿素10千克/畝左右。②葉面施肥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及時在葉面噴施胺基酸類液態肥(果匠、美洲星等)、碧護(赤霉酸+吲哚乙酸+蕓薹素復配劑)、復硝酚鈉、蕓薹素內酯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者磷酸二氫鉀等多元素葉面肥,可有效減輕“倒春寒”受害程度。
  • 穗期管理
穗期關注天氣變化,重點防治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穗期發生程度與小麥抽穗揚花期氣象因素密切相關,適宜溫度為20~28攝氏度,相對濕度在80%~100%。藥劑防治應選擇滲透性、耐雨水沖刷性和持效性較好的農藥,可選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200毫升/畝,或48%丙硫菌唑30~35毫升/畝、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20~25毫升/畝,或28%烯肟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95 克/畝。提倡“一噴多防”,提高防治效益。防治赤霉病的時間正好也是穗期小麥蚜蟲、小麥白粉病、小麥條鏽病、小麥葉鏽病的發生階段,應將殺菌劑、殺蟲劑、胺基酸液態肥、磷酸二氫鉀混合噴施,實現一噴多防;小麥灌漿階段如遇小麥蚜蟲和小麥葉部病害發生較重時仍需及時進行再次防治。

適時收穫

小麥收穫期以蠟熟末期至完熟期為最佳。若收穫過早,因麥稈青濕、籽粒含水量較大,影響機械收穫的進度,且易損壞收割機械,脫粒不乾淨,影響籽粒品質和產量,增加晾曬的難度;若收穫過晚,則容易掉頭,破碎粒增多,若遇連陰雨天氣,容易導致小麥穗發芽或籽粒霉變。因此,小麥收穫要適時搶收,從而確保籽粒商品性和豐產豐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