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過程
親本來源
天益科麥7號的母本
紫麥19是紫蘆湖良種繁殖場選育的優良小麥品系,其突出特點是抗倒伏能力強,綜合抗病性好,但畝穗數不足,大面積生產套用不易獲得更高的產量。因此選用了半冬性多穗型、後期落黃好、豐產性較好的
淮麥25作為父本與其雜交,期望獲得雙親優勢互補,更加適於大田使用的優良小麥品種。
選育經過
2009年配製雜交組合,2010年綜合評價不選擇單株,2011年F2代分離群體類型豐富多樣,分別選擇了多穗型、後期耐旱等類型的單株56株。
2012年F3代在多穗類型中分離出了矮稈、高稈多穗類型,其中38號單株出現優良群體選擇50個單株。
2013年F4代群體中高稈類型分離出多穗類型、豐產性好、抗性突出的單株,經田間觀察和測產,20號、21號和38號單株表現相對較好,具有明顯的目標性狀特徵,繼續按目標性狀分別選擇50個單株進行下一步測產。
2014年F5代株系內性狀基本穩定,通過觀察記載和測產,38號單株的株系表現綜合性狀較好、籽粒飽滿度相對較好,作為人選株系,繼續選擇10個單株並進行品系比較試驗。
2015年F
6代各系均比對照周麥18和皖麥52增產,增產幅度0.75%~6.82%,選擇增幅最大的6號株系,命名為“益科麥1506”。2015~2020年度參加國家冬小麥黃淮南片水地組各項試驗,於2021年通過
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210018,最終定名為“天益科麥7號”。
特徵特性
農藝性狀:天益科麥7號屬半冬偏弱春類型小麥品種,全生育期227.3天,比對照周麥18早熟1.3天。幼苗半直立,冬前長勢較旺,葉片寬大濃綠,分櫱力中等,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中等,春季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一般。平均株高82.5厘米,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株型鬆緊適中,蠟質重,旗葉寬短上沖,穗下頸較長,穗紡錘形,長芒,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小穗排列稀,穗多均勻,穗層略厚。中後期根系活力較好,旗葉功能期長,較耐高溫,落黃好,熟相好。產量三要素協調,畝穗數39萬~43萬穗,穗粒數33.9~37.2粒,千粒重41.0~43.2克。
品質檢測:經國家冬小麥黃淮南片區域試驗抽混合樣化驗,天益科麥7號籽粒容重809克/升、蛋白質(乾基)含量14.1%、濕麵筋含量33.2%、吸水率57%、穩定時間3.2分鐘,品質分類為中筋小麥。
產量表現
2017~2018年度參加國家冬小麥黃淮南片區域試驗,每畝平均產量491.0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6.76%;2018~2019年度續試,平均產量599.5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6.39%。
2019~2020年度參加國家冬小麥黃淮南片生產試驗,每畝平均產量593.2千克,比對照周麥18號增產6.21%,比對照淮麥40增產8.06%。
適種區域
天益科麥7號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
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
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
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
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栽培技術
科學整地
實現小麥高產栽培首先要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具有協調的土、肥、水條件。為提高土壤的肥力條件,應採取深翻土地和旋耕結合,加厚耕作層。整地時每畝施氮、磷、鉀三元複合肥(15:15:15)60千克,深翻20~25厘米、深耕15厘米左右為宜,耕後耙耱,做到上虛下實、土地平整、保墒透氣。
播種技術
天益科麥7號適宜播種期以10月10日~25日為宜,每畝基本苗控制在20萬左右,播種深度應控制在3~5厘米,播種均勻,深淺一致。如遇墒情不理想或播種期較晚,應加大播種量。播種後墒情差的地塊及時澆透底水,出苗後及時查苗補缺,確保一播全苗,壯苗越冬,促進冬前大分櫱形成。
田間管理
冬前灌好越冬水,不僅可以讓小麥越冬期有足夠的水分,對冬季分櫱有很大的好處,還能縮小田間溫度變化範圍,最大程度確保小麥順利越冬。在12月上中旬澆越冬水,選擇天氣晴朗,平均氣溫穩定在3攝氏度左右進行冬灌。過早澆水,溫度高會導致小麥生長勢過旺;過晚澆水,溫度較低導致麥田積水結冰。灌水量40~50立方米/畝,不宜大水漫灌,會造成麥苗發紅、發黃甚至死苗。
在12月上中旬日平均氣溫在5攝氏度以上、土壤墒情合適的情況下,選擇微風晴好天氣施藥。草齡越小除草效果越好,建議在小麥返青前完成化學除草。防治闊葉雜草可使用藥劑雙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防治禾本科雜草可選用炔草酯等。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的防治應分開噴藥防治,可提高除草效果。噴灑時確保不漏噴不重噴,以免造成除草劑藥害。
在小麥返青起身期根據土壤墒情及麥田群體適當追肥澆水,有助於小麥根部和新葉的穩健生長。在2月中旬~3月中旬氣溫回升、天氣晴朗時段進行小麥返青水澆灌,灌水量以地表水能夠完全滲透為宜。及時追施返青肥,促進快速起身,強健弱苗。對群體偏小的麥田,在天氣晴朗時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15千克,促使弱苗轉壯苗;對於群體過大的麥田,返青期不施肥,可在拔節初期追施尿素10~15千克,減少無效分櫱,強化大分櫱。春季氮肥施用總量不宜過大,以防造成貪青晚熟。在小麥拔節前對群體偏大的麥田,可用多效唑、甲哌鎓等藥進行化控,以防小麥後期倒伏造成減產。在返青至拔節期加強病蟲害管理,選用戌唑醇、井岡黴素等防治小麥莖基腐病和小麥紋枯病,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聯苯菊酯、噻蟲嗪等防治小麥蚜蟲、小麥紅蜘蛛。不建議除草劑、殺蟲劑控旺調節劑和殺菌劑混合使用。
小麥抽穗、揚花期應注重赤霉病的防控,兼防小麥白粉病、小麥條鏽病、小麥葉鏽病和小麥蚜蟲等,做到適時適期防治。“一噴三防”應選擇滲透性強和持效性較好的藥劑,可選用氰烯菌酯、戊唑咪鮮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磷酸二氫鉀。連續噴灑2次,建議“見花就打”,間隔5~7天到盛花期噴施1次,如遇揚花期有雨,力爭搶在雨前施藥,雨後及時補噴1次,達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在小麥揚花後10~15天,如遇墒情不好及時澆好灌漿水,改善田間小氣候,可以提高小麥籽粒的飽滿度和千粒重。
小麥灌漿水應選在晴朗無風且未來3~5天沒有大風的時間段進行,否則會導致澆水後的麥田出現倒伏造成減產。灌漿期間隔7~10天可噴施磷酸二氫鉀,延長小麥葉功能期,預防乾熱風和早衰,提高粒重創高產。
及時收穫
要適時搶收,確保籽粒商品性和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