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小麥莖基腐病主要侵染小麥莖基部,在小麥生長全生育期均可能為害,可防不可治,必須立足“預防為主,綜合防控”,重點要落實預防措施。
特點
小麥莖基腐病病原種類較多,包括假禾穀鐮孢菌(學名: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禾穀鐮孢菌(學名:
Fusarium graminearum)、
輪枝鐮孢菌(學名: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
層出鐮孢菌(學名:
Fusarium proliferatum)等。在中國,有研究結果表明,山東的主要致病菌以假禾穀鐮孢菌為主,河南北部以假禾穀鐮孢菌為主但中東部則是禾穀鐮孢菌和假禾穀鐮孢菌混合發生區,江蘇及安徽北部以禾穀鐮孢菌分離頻率最高。
為害症狀
小麥莖基腐病主要為害小麥的莖基部。小麥莖基部葉鞘受害後顏色漸變為暗褐色,無雲紋狀病斑,容易和小麥紋枯病相區別。隨病程發展,小麥莖基部節間受侵染變為淡褐色至深褐色,田間濕度大時,莖節處、節間生粉紅色或白色霉層,莖稈易折斷。病情發展後期,重病株提早枯死,形成白穗。逢多雨年份,和其他根腐病的枯白穗類似,枯白穗易腐生雜菌變黑。
分布範圍
小麥莖基腐病最早報導於
澳大利亞,之後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等世界各小麥產區均有發生報導。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山西、陝西等省的小麥產區。
侵染循環
病原以
菌絲體、
分生孢子、
厚垣孢子的形式存活於土壤中的病殘體組織中,一般可存活2年以上。病原菌從小麥莖基部或根部侵入,並擴展為害,在田間靠耕作措施傳播。
流行規律
早播會造成小麥莖基腐病發病重,適期遲播小麥莖基腐病發病輕。黏性土壤、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田間濕度大小麥莖基腐病發生重。偏施氮肥、土壤缺鋅小麥莖基腐病發病重。小麥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
防治方法
小麥莖基腐病主要侵染小麥莖基部,在小麥生長全生育期均可能為害,可防不可治,必須立足“預防為主,綜合防控”,重點要落實預防措施。防治策略上應採取以抗病品種和農業防治為基礎、種子處理和春季噴霧為關鍵、生態調控和其他措施為輔助的綜合防控技術,控制病原菌前期侵染,降低後期發病程度,有效降低病害流行風險,保障小麥產量和品質安全。
防治要點
選用抗耐病品種
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有效措施,根據近年田間觀測和抗性鑑定情況,開麥18、周麥24、豐德存麥20號、存麥618、徐麥2023、豐德存麥5號、存麥29、鄭麥6687、秋樂168、洛麥26、西農519、中育1702等小麥品種對莖基腐病具有一定抗性,各地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抗(耐)病品種。
實施保健栽培
1.合理輪作。重發地塊可根據各地生產實際,與水稻、油菜等作物進行1—2年輪作,可有效降低莖基腐病發病程度。
2.精細整地。小麥—玉米連作秸稈還田地塊,秸稈儘量粉碎腐熟還田,播前土壤深翻,深度25—30厘米,將表層秸稈或殘留物翻至土層下,壓低菌源基數,降低病害發生危害。一般每隔2—3年深翻一次。整地時注意整平壓實,保持地表平整度,提高地塊的適播性。小麥播種後,覆土及時鎮壓,確保種(根)土密接,培育壯苗。
3.適期晚播。各地可根據當地小麥莖基腐病發生程度和天氣情況適當晚播,如秋季播種期遇溫度較高的天氣,可適當推遲小麥播種5—10天,以降低冬前侵染;晚播地塊需要適當加大播種量並控制播種深度,適宜的播種深度為3—5厘米。
4.科學肥水管理。發病地塊應增施磷鉀肥和鋅肥,忌偏施氮肥。注意及時澆越冬水。灌漿期天氣乾旱有利於加重病情,田間管理中需注意及時澆水。鹽鹼地區採用深層地下水澆地易導致發病加重,宜採用地表水灌溉。
加強種子處理
秋季小麥播種後至越冬前是小麥莖基腐病菌侵染的關鍵時期,採取種子包衣或拌種處理是有效預防發病的關鍵。在目前缺少登記藥劑的情況下,可結合小麥其他病害的預防,選用含有咯菌腈·噻蟲胺,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嗪、戊唑醇·吡蟲啉、吡唑醚菌酯·滅菌唑、咯菌腈·嘧菌酯、苯醚甲環唑·咯菌腈、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以及種菌唑、三氟吡啶胺等種子處理懸浮劑包衣或拌種處理小麥種子,預防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
開展返青期防治
在小麥返青至拔節期噴施殺菌劑可進一步控制莖基腐病的危害,結合小麥紋枯病等苗期其他病害的防治,選用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環唑、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氯氟醚菌唑等在小麥上登記的單劑及其復配製劑等噴霧,在預防紋枯病、白粉病等的同時,可起到兼防莖基腐病的效果。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耐病品種:不同品種的小麥具有不同的莖基腐病抗病能力,應根據土壤肥水條件、播期、茬口安排、管理水平合理選擇,避免選用不抗倒春寒的半春性及春性品種。內黃縣應選擇感病輕、抗(耐)病強的百農207、平安8號、濟麥22等小麥品種進行種植。
土壤深耕:小麥播種前,深耕土壤30厘米,將表層病殘體翻入深層,減少病原菌數量,同時可疏鬆土壤,有利於小麥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輪作換茬:進行合理的輪作與倒茬: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進行合理的輪作與倒茬可有效避免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可將小麥與油菜、棉花、豆類、蔬菜等雙子葉作物進行輪作、倒茬,一般2-3年進行1次。
控制小麥的播期與播量:在種植春性及半春性的小麥品種時可適當推遲播期,選擇10月18日至25日作為適宜播期,以減少冬前小麥莖基腐病病原菌侵染的機會。此外,防治小麥莖基腐病也能夠通過合理控制小麥的播量來實現,可選擇120-150千克/公頃作為適宜的小麥播種量,以此同時建立合理的群體進行壯苗培育。
科學施肥與適時澆水:結合小麥種植區的地力水平,實行配方施肥,做到有機肥和化學肥料合理搭配、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底肥和追肥合理分配、土壤施肥和葉面追肥有機結合,確保耕層內肥料均勻,合理施用N、P、K及微肥促進麥苗健壯生長。同時根據小麥生長過程中的需水規律及生育進程,及時進行土壤水分的補充,也能夠使小麥健壯生長。此外,在入冬前及入冬時進行合理的冬灌,可有效預防凍害。科學施肥與適時澆水能夠增強小麥植株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目的。
及時清除病株殘體:對於零星發病麥田,可將患小麥莖基腐病的植株帶出並進行集中銷毀。對於發病嚴重的麥田,秸稈不能直接還田,應進行過腹還田或堆漚還田,從而減少土壤中的小麥莖基腐病病原菌數量。在小麥生長的中後期搞好“一噴三防”促進小麥生長,增強其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