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穀鐮孢菌

禾穀鐮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又稱禾穀鐮刀菌。有性階段為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

它有分生孢子(無性孢子)和子囊孢子(有性孢子)2種孢子。分生孢子呈鐮孢形,有隔膜2-7個,頂端鈍圓或略微收縮,基部有明顯的足細胞,大型分生孢子,分隔明顯,多數有3個隔膜,大小為(3-6)μm×(25-72)μm。小型分生孢子極少或沒有,無厚膜孢子。

子囊殼散生病部表面,卵形至圓錐狀,紫黑色或深藍色,大小約為(100-250) μm×(150-300)μm。子囊孢子由子囊中釋放,子囊無色,呈棍棒狀,大小為(8-15)μm×(35-84)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呈紡錘形,兩端鈍圓,大小為(3-6)μm×(16-33)μm,多為3個隔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禾穀鐮孢菌
  • 外文名:Fusarium graminearum
  • 又稱:禾穀鐮刀菌
  • :半知菌亞門真菌
致病能力,侵染循環,

致病能力

禾穀鐮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能侵染小麥(Triticumaestivum)、大麥(Hordeum vulgare)、水稻(Oryza sativa)、燕麥(Arena sativa)等禾穀類作物的穗、莖、莖基部和根部等部位,引起穗腐、莖腐、莖基腐和根腐病等病害,也能侵染其他植物。

侵染循環

禾穀鐮孢菌侵染宿主通常是通過孢子進行二次侵染。在自然條件下,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來自病菌越冬後在各種殘體上產生的子囊孢子。在大麥、元麥與小麥混栽地區及東北春麥區,分生孢子也可成為初侵染源。在春季溫暖潮濕的天氣條件下,子囊殼開始形成和發育成熟並釋放出子囊孢子,孢子釋放後,藉助風、雨進行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