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根腐病和莖基腐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豆根腐病和莖基腐病
  • 病原中文名:茄類鐮孢蠶豆專化型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 病原類型:真菌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蠶豆根腐病,莖基腐病,病原形態特徵,蠶豆根腐病病原,蠶豆莖基腐病菌,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病原拉丁學名: Fusarium solani f.sp. fabae Yu et C.T.Feng
主要危害作物: 蠶豆
主要為害部位: 根和莖基部

為害症狀

蠶豆根腐病

蠶豆根和莖基部染病,致病部變黑腐爛,後期側根或主根大部分乾縮,地上部植株下部葉片邊緣產生大小不等的黑色枯斑,擴大後致整葉變黑枯死,上部葉脈間出現枯斑,嚴重的葉莖變黑萎縮死亡。

莖基腐病

根先發黑腐爛,後蔓延到莖基部,致病部腐爛枯死,不萎蔫,別於根腐病。

病原形態特徵

蠶豆根腐病病原

茄類鐮孢蠶豆專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 fabae Yu et C.T.Feng),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大型分生孢子稍彎曲,紡錘形,具隔膜0~6個,典型為3個,大小34.8×5.2微米。小型分生孢子著生在分生孢子帚狀分枝的梗上,梗不規則。分生孢子長圓形至卵圓形或短桿狀,單胞,大小6.6×2.1微米。厚垣孢子頂生或間生多為單胞,球形或橢圓形,大小10.6×10(um),個別具1~2個隔膜,單生,有時連結成短桿狀,表面光滑。有性態為血紅叢赤殼(Nectria sanguinea(Bolt.)Fr.),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蠶豆莖基腐病菌

主要有兩種:燕麥鐮孢氣生菌絲型(Fusarium avenaceum(Corda ex Fr.)Sacc.f. fabarum Ru—an et al.)和燕麥鐮孢粘孢團型(F.avenaceum f.fabalis Ruan et al.),能侵染蠶豆引致基腐和根腐。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兩菌形態相似,菌絲白色,帶洋紅色,棉絮狀,大型分生孢子彎梭形、蠕蟲形至絲狀,頂端細胞窄,稍尖,彎曲度很大,具0~12個隔膜,5個居多6小型分生孢子少見或不產生,有0~1個隔膜;菌核深藍色,直徑0.2~2.5mm,不產生厚垣孢子。
在雲南,雲南農業大學調查蠶豆根莖病病原菌的區系組成以鐮刀菌為主,立枯絲核菌占極少數。鐮刀菌的優勢種是尖孢鐮刀菌,其次是燕麥鐮刀菌。其中茄鐮刀菌、擬枝孢鐮刀菌和立枯絲核菌引起根腐病。尖孢鐮刀菌、燕麥鐮刀菌、串珠鐮刀菌、木賊鐮刀菌、禾穀鐮刀菌則引起基腐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可在種子上存活或傳帶,種子帶菌率1.2%~14.2%,且主要在種子表面經種皮傳播,此外,以菌絲體及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都可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該病發病程度與土壤含水量有關。在地下水位高或田間積水時,田間持水量高於92%發病最重,地勢高的田塊發病輕;精耕細作及在冬季實行蠶豆、小麥、油菜輪作的田塊發病輕。年度間的差異與氣象條件相關,播種時遇有陰雨連綿的年份,根病死苗嚴重。

防治方法

(1)實行輪作。蠶豆根腐、莖基腐病病菌寄主範圍窄,實行蠶豆、小麥、油菜等3年以上輪作,效果好。但不宜與豆科牧草輪作。
(2)加強田間規劃和管理。選擇高燥排水好的田塊,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不宜用病株漚肥,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在蠶豆生育過程中不要缺肥、缺水,加強排灌,防止土壤過乾過濕。
(3)種子處理播前用56℃溫水浸種5分鐘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浸種10分鐘。
(4)藥劑防治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份與50份細乾土混勻,撤在苗基部,667平米用量1.5kg,或在發病初期往植株莖基部噴淋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有一定防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