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麥578

中麥578

中麥578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的優質強筋高產小麥品種,組合為中麥255/濟麥22。

該品種為半冬性,全生育期234.2天,比對照濟麥22早2.2天。幼苗半直立,葉片細長,葉色深綠,分櫱力中等。抗病性鑑定:小麥慢條鏽病,高感小麥葉鏽病、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中感小麥白粉病。

基本介紹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技術,精心備播,精細播種,精準管理,適時收穫,抗病鑑定,品質結果,審定意見,

選育過程

中麥578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的優質強筋高產小麥品種,組合為中麥255/濟麥22。2019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豫審麥20190057;2020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200016;2020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皖審麥20200002;2021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皖審麥國審麥20210059。

特徵特性

幼苗半直立,苗勢壯,抗寒性好,分櫱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株型較緊湊, 抽穗早,穗層厚。株高80厘米左右,抗倒伏能力強。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灌漿快。每畝(1畝 ≈ 667平方米)畝穗數42.6萬穗,穗粒數31.2粒,千粒重48.1克。

產量表現

黃淮南片和北片、河南和安徽等各級區域試驗平均較高產對照增產5.1%。2020年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的高產示範田現場實打驗收平均畝產達841.5千克,創下黃淮麥區高產紀錄。在河北省邢台市金沙河種植專業合作社萬畝區實打驗收平均畝產737千克。

栽培技術

精心備播

備足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及落實精細整地技術措施。推廣利用種子包衣技術,優先購買使用包衣種子,包衣重點防治根、莖基腐病和地下害蟲。選備種子質量應達到國標原種標準,即純度≥99.9%、淨度≥99.0%、發芽率≥85%、水分≤13.0%。未包衣的種子應落實藥劑拌種技術;一般在播種前每50千克麥種用40%辛硫磷乳油100克兌水3~4千克,並加2%戊唑醇(立克莠)50~75克均勻拌種,預防苗期根、莖基腐和地下害蟲,兼防麥蜘蛛、蚜蟲等。備足底肥,一般每公頃施用腐熟的有機肥30000~45000千克和純氮、磷、硫酸鉀各120千克。將備用的全部有機肥、化肥等在耕地前作底肥一次性施入,切實做好深耕、旋耕、耙耱等整地措施。

精細播種

適期播種,因時、因地確定合理播量和種植方式,構建合理群體結構。適宜播種期以10月8-20日為宜,適宜播量為150千克/公頃。高肥水地塊建議適當降低播量,推遲播期。建議採用寬幅條播或寬窄行(窄行14厘米、寬行20厘米)播種。

精準管理

切實做好化學除草、氮肥後移及病蟲害防控三項技術措施。建議在11月中下旬每公頃用闊草滅90~120克或麥草光150~225克或巨星15克,兌水600千克均勻噴霧;對野燕麥較多的地塊,每公頃用驃馬750~900毫升加巨星15克,兌水600千克噴霧,防除雜草。在施足基肥基礎上,於拔節期開溝,每公頃均勻深施純氮90~105千克,進行追施。
中後期落實綜合防治病蟲害措施,重點防治蚜蟲、條鏽病和赤霉病,於抽穗揚花期連陰雨天氣前後,每公頃用240克/升噻呋醯胺40毫升,或40%戊唑咪鮮胺450~600克,或20%氰烯.己唑醇1800克,或48%氰烯.戊唑醇600克,兌水450~675千克均勻噴霧進行防控。小麥穗蚜防治指標為百穗平均蚜量500頭以上,每公頃可選用10%吡蟲啉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克,兌水750千克均勻噴霧進行防治。

適時收穫

集中連片種植,規模生產,有利於田間純度達到在90%以上,能保證商品麥純度。蠟熟末期至完熟早期適時收穫,以獲得最高的產量、營養價值和加工品質。專收專儲,確保優質優價,高產高效。

抗病鑑定

特徵特性抗病鑑定品質結果產量表現栽培技術審定意見

品質結果

各級區試品質指標均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2019年全國強筋小麥製品麵包專家現場鑒評結果榮獲麵包組第一,麵包品質達到進口優質加麥水平。

審定意見

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及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的山東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滄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區、山西省運城和臨汾市的盆地灌區種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