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葉鏽病

小麥葉鏽病

葉鏽病主要發生在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山東、貴州、雲南、黑龍江、吉林。主要為害小麥葉片,產生皰疹狀病斑,很少發生在葉鞘及莖稈上。夏孢子堆圓形至長橢圓形,桔紅色,比稈鏽病小,較條鏽病大,呈不規則散生,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圍有時產生數個次生的夏孢子堆,一般多發生在葉片的正面,少數可穿透葉片。成熟後表皮開裂一圈,散出桔黃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主要發生在葉片背面和葉鞘上,圓形或長橢圓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亂,但成熟時不破裂。別於稈鏽病和條鏽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麥葉鏽病
  • 別名:葉鏽病
  • 主要危害作物:小麥
  • 主要為害部位:葉子
病原介紹,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病原介紹

(Puccinia recondita=P . Recondita Roberge ex Desmaz. f. tritici ).稱小麥隱匿柄鏽菌,屬真菌界(Fungi)、擔子菌(亞)門(Basidionmycota)、鏽菌綱(Urediniomycetes)、柄鏽菌科(Puccinaceae)、柄鏽菌屬(Puiccinia)。夏孢子單胞,球形至近球形,黃褐色,表面具細刺,有散生髮芽孔6—8個,大小18—29×17—22(μm);冬孢子雙胞,棒狀,頂平,柄短暗褐色,大小39—57×15—18(μm)。冬孢子萌發時產生4個小孢子,侵染轉主寄主,產生鏽子器和性子器。性子器橙黃色,球形至扁球形,大小80—145μm,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產生橙黃色橢圓形性孢子。銹子器生在對應的葉背病斑處,能產生鏈狀球形銹孢子,大小16—26×16—20(μm)。與小麥條鏽菌區分時,挑少許夏孢子,滴一滴濃鹽酸或正磷酸,加蓋玻片鏡檢,條鏽菌夏孢子原生質濃縮成多個小團,葉鏽菌則在中央濃縮成一團。

傳播途徑

葉鏽病菌是一種多孢型轉主寄生的病菌。在小麥上形成夏孢子冬孢子,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在唐松草(Thaclictrum spp.)和小烏頭(Isopyrum fumarioides)上形成銹孢子和性孢子。中國尚未證實有轉主寄主,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該菌在華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廣大麥區的自生麥和晚熟春麥上以夏孢子連續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並向鄰近地區傳播,其越冬形式和越冬條件與條鏽病類似。該菌夏孢子萌發後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氣溫20—25℃經6天潛育,在葉面上產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進行多次重複侵染。秋苗發病後,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葉片內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溫暖地區,病菌不斷傳播蔓延。

發病條件

北方春麥區,由於病菌不能在當地越冬,病菌則從外地傳來,引起發病。冬小麥播種早,出苗早發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種的易發病,冬季氣溫高,雪層厚,覆雪時間長,土壤濕度大發病重。毒性強的小種多,能使小麥抗病性“喪失”,造成大面積發病。

防治方法

主要靠種植抗病品種,輔之以藥劑防治和栽培防病。
(1)種植抗耐病品種如黃淮海地區種植陝農7859、冀5418、魯麥1號、小偃6號、徐州21號等冬小麥品種。此外,近年新選育的抗葉銹冬小麥品種有:京冬1號、8號,京核3號(京核931),京411、北農白,皖麥26、27、28號,綿陽26號,百農64,周麥9號-矮優688系,新寶豐(7228),豫麥39(豫農8539),早麥5號,勁松49號,興麥17號,滇麥19號,秦麥12號,冀麥48、40、冀92-3235、6021新系等;春小麥品種有:墾九5號、龍麥23號、龍輻麥7號、蒙麥30號、京引1號、隴春8139、定豐3號等。
(2)藥劑防治 ①藥劑拌種 用種子重量的0.03%—0.04%(有效成分)葉銹特或用種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種。②提供使用15%保豐1號種衣劑(活性成分為粉銹寧、多菌靈、辛硫磷)包衣種子後自動固化成膜狀,播後形成保護圈,且持效期長。用量每kg種子用4g包衣防治小麥葉鏽病、白粉病、全蝕病效果優異,且可兼治地下害蟲。③於發病初期噴灑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條鏽病、稈鏽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
(3)加強栽培防病措施 適期播種,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雨季及時排水,上濕氣滯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