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麥葉鏽病
- 別名:葉鏽病
- 主要危害作物:小麥
- 主要為害部位:葉子
病原介紹,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病原介紹
(Puccinia recondita=P . Recondita Roberge ex Desmaz. f. tritici ).稱小麥隱匿柄鏽菌,屬真菌界(Fungi)、擔子菌(亞)門(Basidionmycota)、鏽菌綱(Urediniomycetes)、柄鏽菌科(Puccinaceae)、柄鏽菌屬(Puiccinia)。夏孢子單胞,球形至近球形,黃褐色,表面具細刺,有散生髮芽孔6—8個,大小18—29×17—22(μm);冬孢子雙胞,棒狀,頂平,柄短暗褐色,大小39—57×15—18(μm)。冬孢子萌發時產生4個小孢子,侵染轉主寄主,產生鏽子器和性子器。性子器橙黃色,球形至扁球形,大小80—145μm,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產生橙黃色橢圓形性孢子。銹子器生在對應的葉背病斑處,能產生鏈狀球形銹孢子,大小16—26×16—20(μm)。與小麥條鏽菌區分時,挑少許夏孢子,滴一滴濃鹽酸或正磷酸,加蓋玻片鏡檢,條鏽菌夏孢子原生質濃縮成多個小團,葉鏽菌則在中央濃縮成一團。
傳播途徑
葉鏽病菌是一種多孢型轉主寄生的病菌。在小麥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在唐松草(Thaclictrum spp.)和小烏頭(Isopyrum fumarioides)上形成銹孢子和性孢子。中國尚未證實有轉主寄主,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該菌在華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廣大麥區的自生麥和晚熟春麥上以夏孢子連續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並向鄰近地區傳播,其越冬形式和越冬條件與條鏽病類似。該菌夏孢子萌發後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氣溫20—25℃經6天潛育,在葉面上產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進行多次重複侵染。秋苗發病後,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葉片內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溫暖地區,病菌不斷傳播蔓延。
發病條件
北方春麥區,由於病菌不能在當地越冬,病菌則從外地傳來,引起發病。冬小麥播種早,出苗早發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種的易發病,冬季氣溫高,雪層厚,覆雪時間長,土壤濕度大發病重。毒性強的小種多,能使小麥抗病性“喪失”,造成大面積發病。
防治方法
主要靠種植抗病品種,輔之以藥劑防治和栽培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