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如從1939年就開始研究小麥葉鏽病一、中國小麥鏽病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為中國植病事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治學嚴謹、為人正直、赤子忠心、為國為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煥如
- 出生地:江蘇
- 出生日期:1911年1月20日
- 職業:植物病理學家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王煥如從1939年就開始研究小麥葉鏽病一、中國小麥鏽病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50年王煥如受農業部委託對中國東北地區小麥稈銹進行了調查研究,對小麥鏽病菌生理小種,小麥品種幼苗抗病性作了大量鑑定工作,其結果表明東北地區鏽病菌主要生理種是21號,並從307個小麥品種中篩選出近20餘個抗病品種,為解決東北地區春小麥鏽病為害起了積極作用。1956年對東北地區小麥鏽病轉主寄主的調查,明確大葉小櫱在東北地區不起寄主作用,為國家節省了大量除草的人力和經費。1959年他對河北碧瑪1號小麥喪失抗條銹性進行了研究,指出喪失抗性的原因是碧1鏽菌生理種引起的,並提出引種和培育抗病性品種措施。1984年王煥如對張家口壩下地區夏播小麥條鏽病進行了考察,認為在高山上越夏的條鏽菌與平原地區秋播小麥出土的時間不相銜接,消除了有人擔心條鏽菌有可能波及平原冬麥鏽病流行的憂慮。此外,王煥如還為解決小麥赤霉病、腥黑穗病、黑胚病、根腐病的防治研究上做出了顯著成績。
1984年王煥如及他的研究小組首先將這理論用於小麥葉鏽病的研究上,發表了“生物間遺傳學不通過雜交推導基因型的程式及其在小麥抗葉銹性研究中的套用”論文。代表了中國小麥鏽病研究進入到新的水平。
王煥如為中國植物病理事業奮鬥了幾十年,他親自編寫了《植物免疫學》、《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生物間遺傳學》和《抗病育種的病理學基礎》等教材。他主持翻譯了《植物抗病育種——概念和套用》等數部專著,他和他的鏽病研究組發表論文124篇,以及百餘篇專題譯文,為中國植病事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治學嚴謹、為人正直、赤子忠心、為國為民。”
人物生平
王煥如1911年1月20日出生於江蘇省丹陽縣。出生後三個月即喪父,12歲赴北平三舅家,得益於美籍三舅母教其英語,因此自幼就有了良好的英語基礎。1927年王煥如考入天津南開中學。當時對體育十分偏愛,他是學校排球隊隊員,曾代表天津市參加了華北運動會並獲得亞軍。1934年中學畢業,許多親朋好友勸他從事銀行、海關、鹽務等工作,但他同情當時的貧苦農民,毅然立志學農。同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後轉農藝系。其後受植物病理系主任俞大紱言傳身教的薰陶,感到該系學術氣氛濃厚,師生關係親密,這一些深深地吸引了他,最後終於轉入植物病理系。1937年日寇進攻上海,王煥如被選為金陵大學抗敵後援會主席,投入支前工作。上海淪陷,他隨校西遷成都。1938年7月畢業,因學習成績優異,獲“思源獎學金”和“斐陶斐”金鑰匙獎。畢業後,曾任貴陽中央農業試驗所技佐。1939年應俞大紱之邀赴昆明在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任助教。在此期間,受俞大紱指導從事小麥鏽病的研究,從此為日後從事小麥鏽病的研究確定了方向。1943年秋,王煥如來到重慶任金陵大學植物病理系講師。1945年通過國家公費留學考試,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從師於國際小麥鏽病權威E.C.斯塔克曼(Stakman)進修。其間,他受其導師的委託負責全美小麥稈鏽病生理小種的調查,深得導師的信任和讚賞,1946年結業後曾留他工作。但王煥如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同年回國。回國後,應邀任北京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講師,兼華北農業研究所技術指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全國院系調整,王煥如隨北京大學農學院合併於北京農業大學,任植物保護系講師、副教授,兼任中國科學院真菌植物病理研究所技士,東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植物病理室技術指導。1957年曾被錯劃右派,雖身處逆境,但依然勤奮工作。1958年王煥如調至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職至今。
王煥如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先後擔任河北省人民政府技術顧問、河北省科委顧問、河北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農業部小麥專家顧問組成員及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顧問等職。
技術成就
王煥如從1939年就開始研究小麥葉鏽病。1945年在美留學期間,曾協助導師E.C.斯塔克曼對全美小麥稈銹生理小種進行過調查,並取得了可喜成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煥如對小麥鏽病的研究集中於小麥鏽菌生理分化和品種抗鏽病方面。他在國內廣泛介紹斯塔克曼所倡導的鏽菌生理小種概念和研究方法,為我國開展這一領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王煥如十分重視小麥鏽病的套用研究,以解決生產上的問題。1950年王煥如受農業部委託對我國東北地區小麥稈銹進行了調查研究,對小麥鏽病菌生理小種,小麥品種幼苗抗病性作了大量鑑定工作,其結果表明東北地區鏽病菌主要生理種是21號,並從307個小麥品種中篩選出近20餘個抗病品種,為解決東北地區春小麥鏽病為害起了積極作用。1956年對東北地區小麥鏽病轉主寄主的調查,明確大葉小櫱在東北地區不起寄主作用,為國家節省了大量除草的人力和經費。1959年他對河北碧瑪1號小麥喪失抗條銹性進行了研究,指出喪失抗性的原因是碧1鏽菌生理種引起的,並提出引種和培育抗病性品種措施。1984年王煥如對張家口壩下地區夏播小麥條鏽病進行了考察,認為在高山上越夏的條鏽菌與平原地區秋播小麥出土的時間不相銜接,消除了有人擔心條鏽菌有可能波及平原冬麥鏽病流行的憂慮。此外,王煥如還為解決小麥赤霉病、腥黑穗病、黑胚病、根腐病的防治研究上做出了顯著成績。
王煥如經過20餘年對小麥鏽病的研究,1962年首次對E.C.斯塔克曼關於小麥鏽病菌生理種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異議。指出斯塔克曼的觀點是偏重於鏽病分類而忽視了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在研究方法用鑑別寄主來鑑定生理種局限性,提出用生產品種,輔之以其他方法來鑑定小種。1963年再次指出用標準寄主來鑑定鏽菌生理小種方法,在學術觀點上有片面性,提出室內的鑑定工作,與室外調查工作相結合,才能有效地偵察鏽菌的變化。
1981年,王煥如在生物間遺傳學的啟迪下,根據自己的實踐以及結合國外的動向,提出了今後開展小麥鏽菌毒性研究應持有群體觀點、生態觀點和時態觀點、進化觀點的倡議。採用毒力頻率的方法研究小麥品種與鏽菌群體的相互作用;用毒力組合與抗性組合的方法分析品種群體與鏽菌群體的相互作用,為推廣品種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據;根據生物間遺傳學的原理和方法,不通過雜交來推導品種抗性基因和基因型,為簡便和迅速地鑑定抗源和選配親本提供遺傳信息。這些觀點和方法,把傳統偏重研究病原物的致病性改變為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因此不僅可以了解在一定條件下個體品種與個體菌株的關係,還可以了解在不同條件下品種群體與菌株群體的關係。近十幾年王煥如基於這些觀點和方法對河北、陝西、河南、新疆等地區的小麥品種與小麥葉鏽菌相互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顯著成就,把我國小麥鏽病菌生理和品種抗鏽病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
1985年他應邀去美國講學,報告了生物間遺傳學在中國小麥葉鏽病研究中的運用和發展。依阿華州立大學副校長克里斯頓森評價:“王教授的學術觀點,不僅對研究生,對教授也有啟發。”密蘇里州立大學雷格林教授評價:“你們的工作,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好的。如能在抗病育種中套用,將可以減少因病害造成的損失。”堪薩斯州立大學勃勞德教授的評價:“王教授的抗性組合的構思,是獨立的創新。”
近十幾年來,王煥如和他主持的小麥葉鏽病研究組取得矚目成就,其中獲得國家及省級科技進步獎7項,並領導了全國小麥葉鏽病研究協作組,與山東、山西、河南、內蒙等單位進行多項的協作研究。
生物間遺傳學是70年代興起的一門新的學科。它是在鏽菌生理分化現象和基因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學科的基本觀點是特定的病原物基因型和特點的寄主基因型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表現出特定的表現型。它不僅全面地考慮了寄主、病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還指出了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特定的寄主和特定的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專化性。
王煥如鑒於生物間遺傳學的發展,經他積極建議農業部於1981年和1984年分別邀請美國國際生物間遺傳學權威W.Q.雷格林(Loegering)和L.E.勃勞德(Browder)兩位教授來華舉辦了兩期全國性的生物間遺傳講習班。王煥如在會前親自譯出主講人的講授提綱,主持組織討論和輔導,會後親自整理全部講授資料。在以後的幾年中,應邀到全國各地進一步介紹生物間遺傳學理論,並與馮祖壽合編了我國第一本《生物間遺傳學》講義。為推動這一學科在我國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1984年王煥如及他的研究小組首先將這理論用於小麥葉鏽病的研究上,發表了“生物間遺傳學不通過雜交推導基因型的程式及其在小麥抗葉銹性研究中的套用”論文。代表了我國小麥鏽病研究進入到新的水平。以後發展到小麥條鏽病、稈鏽病、白粉病、赤霉病,以及稻瘟病、谷瘟病等方面也充分套用起來,並取得了顯著成績。在這一方面,不能不說是與王煥如積極引進、套用和傳播生物間遺傳學的功績是分不開的。
王煥如自1943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1990年離休後仍繼續為研究生講授高級植物病理學和專題報告。幾十年來他堅持主張教學、科研、技術推廣三結合。他擔任河北農業大學植保系主任時,強調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要儘量多做研究工作。他認為開展科研與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密切相關的。
王煥如在教學上強調培養同學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能力,重視啟發式教學。他不僅在課堂上或輔導中開展質疑和答疑,而且經常給同學們提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同學去查閱資料,甚至通過田間和實驗室里小型實驗來解答問題。他提倡因材施教,鼓勵同學因志趣選修各種課程。這樣有利於學生畢業後,發揮其專長。
王煥如在科研上,善於幫助同志們從具體的實驗結果提高到理論上進行分析。例如在小麥鏽病防治的研究上,他根據同志們對河北碧瑪1號小麥喪失抗條銹性問題研究的結果,結合多年實踐經驗,進行分析,大膽地對傳統的鏽菌生理小種鑑定方法和生理分化觀點提出對若干植物病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編寫系統作了革新。他指出“柯赫法則”在套用方面的局限性等等。正由於他以求實的精神使得他與范懷忠合編的《植物病理學》教材博得了國內和菲律賓學者的好評,1988年由農業出版社向國家教委推薦為優秀教材。
王煥如為我國植物病理事業奮鬥了幾十年,他親自編寫了《植物免疫學》、《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生物間遺傳學》和《抗病育種的病理學基礎》等教材。他主持翻譯了《植物抗病育種——概念和套用》等數部專著,他和他的鏽病研究組發表論文124篇,以及百餘篇專題譯文,為我國植病事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治學嚴謹、為人正直、赤子忠心、為國為民。”
主要論著
1 戴松恩,姜秉權,王煥如.小麥品種抗赤霉病之育種問題.農報,1941,6:616-625.
2王煥如,陳善銘,梁訓生.東北春小麥稈鏽病問題研究的初步報告.中國農業研究,1951,1(2):37-38.
6 王煥如.1951年華北小麥條鏽病預測.農業科學通訊,1951,3(1):34-35.
7 王煥如,梁訓生.東北春小麥稈鏽病問題解決的遠景和新危機.東北農業,1952,3(4):7-8.
8 王煥如.現階段我國小麥鏽病問題.農業科學通訊,1956,1(2):712-713.
9 王雲章,王煥如,曾廣然等.東北中部地區大葉小櫱與小麥稈鏽病關係研究初報.東北農業科學通訊,1958,3:77-78.
10 王煥如.小麥鏽菌生理小種鑑定問題.河北農學報,1962,1(1):1-7.
11 王煥如.再論小麥鏽菌生理小種鑑定問題.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63,2(2):63-66.
12 王騰雲,龔吉祥,王煥如.小麥鏽菌菌量與小麥品種耐病性關係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63,2(2):193-201.
13 劉美因,王煥如.藥劑浸種提高小麥苗期抗銹性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64,3(1):79-86.
14 王煥如,朱之堉.河北省定縣韓家窪公社1964年小麥條鏽病防治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64,3(2):41-48.
15 趙來順,王煥如.小麥條鏽菌夏孢子芽管結合現象的初步觀察.中國農業科學,1964,1:48-49.
16 王煥如.試談麥類赤霉病的抗病育種問題.河北農大總校科技,1976,2:16-22.
17 王煥如.國際小麥葉鏽菌生理小種鑑定的演變.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0,4(1):128-134.
18 王煥如.植物的抗病性和耐病性.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0,4(1):135-140.
19 袁景順,王煥如.小麥葉鏽菌危險性洛10類群在發展.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2,5(3):98-101.
20 王煥如.從生物間關係研究鏽菌的致病性.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2,5(1-2):34-41.
21 汪宜萱,王煥如.小麥葉鏽菌的鑑別寄主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對葉鏽菌的反應的變異.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3,6(1):55-62.
22 王煥如.對於研究小麥鏽菌生理小種的改革意見.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3,6(3):1-8.
23 王煥如,趙蘭波,朱之堉等.毒力頻率法在小麥葉鏽病研究中的運用和發展.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4,7(2):25-33.
24 王煥如,汪宜萱,朱之堉等.生物間遺傳學不通過雜交推導基因型的程式及其在小麥抗葉銹性研究中的運用.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4,7(3):21-31.
25 趙蘭波,王煥如,赤國彤等.河北省小麥品種與河北省小麥葉鏽菌相互作用研究(1).植物病理學報,1984,14(2):65-70.
26 朱之堉,王煥如,鄭殿升等.國外引進小麥品種抗葉銹性測定和基因型分析.河北農學報,1984,9(2):12-17.
27 王煥如.張家口壩下地區夏播小麥病害問題考察報告.河北農學報,1984,9(4):14-17.
28 朱之堉,王煥如,王蕊枝等.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十九個小麥品種與河北省、北京市小麥葉鏽菌相互作用研究初報.河北農學報,1984,9(4):49-55.
29 王煥如.在抗病育種方面若干理論的認識和方法的改進.河北農學報,1984,9(2):1-109(3):32-42.
30 王煥如,朱之堉,郭愛國等.新疆小麥品種與新疆小麥葉鏽菌相互作用初報.新疆農業科學,1984,5:8-11.
31 趙蘭波,王煥如.河北省小麥品種與河北省小麥葉鏽菌相互作用研究(2).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5,8(4):56-62.
32 郭愛國,朱之堉,王煥如等.新疆小麥品種與新疆小麥葉鏽菌相互作用續報.新疆農業科學,1985,4:3-4.
33 王煥如,袁景順,赤國彤.小麥葉鏽病抗源的抗性分析.河北農學報,1985,10(2):25-30.
34 趙蘭波,王煥如.小麥葉鏽菌同小種致病異質性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6,9(1):57-65.
35 趙蘭波,王煥如,馬延風.河北、河南兩省小麥品種與兩省小麥葉鏽菌相互作用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6,9(3):68-76.
36 王煥如,朱之堉,趙蘭波.小麥鏽病研究工作中若干觀點性問題的討論.華北農學報,1986,1(2):58-63.
37 朱之堉,王煥如,阮壽康等.從美國引進的小麥抗銹品種的抗銹性測定和我國及美國小麥葉鏽菌的毒性比較研究.華北農學報,1986,1(4):37-42.
38 王煥如,朱之堉,汪宜萱等.生物間遺傳學在我國小麥葉鏽病研究中的運用和發展.植物病理學報,1987,4(4):203-210.
39 王煥如,袁景順,朱之堉等.小麥葉鏽菌生理小種研究(1973-1986 年).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7,10:158-171.
40 王煥如.在小麥鏽病研究中小麥品種和葉鏽菌相互作用的辯證分析.中國農業科學,1988,21(6):6-11.
41 郭愛國,王煥如,朱之堉.小麥葉鏽菌異核現象研究.植物病理學報,1988,18(3):179-185.
42 朱之堉,郭愛國,王煥如.套用生物間遺傳學原理對甘肅小麥品種進行抗葉銹性監測初報.甘肅農業科學,1988,12:29-32.
43 汪宜萱,朱之堉,王煥如等.十三年小麥品種抗葉銹性鑑定工作進展(1973-1986).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8,11(3):107-113.
44 汪宜萱,朱之堉,王煥如等.陝西省小麥品種與陝西省不同年份的葉鏽菌群體的相互作用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9,12 (4):1-6.
45 袁景順,朱之堉,王煥如.1975-1987年河北省小麥葉鏽菌生理小種動態.華北農學報,1988,3(4):7.
46 袁景順,王煥如.新鑑別寄主和改進的分析方法在葉鏽病小種研究中的試用.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9,12(2).
47 曹克強,王煥如.小麥慢銹性品種與葉鏽菌相互作用的組織學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89,12(3):91-102.
48 曹克強,王煥如.小麥品種慢銹性及其變異性和專化性研究.植物病理學報,1989,19(1):53-58.
49 申志新,王煥如,朱之堉.小麥葉鏽菌相對寄生適合度變異研究.植物病理學報,1990,20(2):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