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說

明清之際科技著作家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中闡發的技術經濟觀。主張通過人巧與自然力的互補結合開發物產、繁榮經濟,以技術是溝通人類與自然的橋樑的見解發展了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工開物說
  • 提出者:宋應星
  • 出自:《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語源《尚書》和《易傳》。《尚書·皋陶謨》有“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語,意為不要空廢官職而應代天行事。《易傳·繫辭上》有“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語,說《易》是一部開啟智慧、成就事業的書。宋應星將《尚書》的“天工”與《易傳》的“開物”結合成“天工開物”,作為其規諫統治者行有益生人之政務的“技術概論”性著作之書名,概括地表達其書所要倡導的基本思想。
雖然宋應星對“天工開物”語並無正面的直接解釋,但從其《天工開物》書卻可窺其寓意。經當代學者研究,其寓意可歸類為3點:①崇尚天工,認為自然界蘊藏有豐富的資源和人所不及的潛力。《天工開物·序》開宗明意說:“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也哉!”崇尚自然力的詞句多處可見,諸如“以見天心之妙”、“造化之巧已盡”、“人力不至於此”等。最典型的要算《燔石·序》中的話:“礬現五色雲形,硫為群石之將,皆變化於烈火,巧極丹鉛爐火,方士縱勞唇舌,何嘗肖天工之萬一哉!”②讚譽人巧,認為“人為萬物之靈”(《乃服》)、“人巧造成異物”(《乃粒》)。在《天工開物》中,他記述了30種技術創造,贊精巧的提花工藝為“天孫機杼,人巧備矣”,譽各種水利設施為“汲灌之智,人巧已無餘”、“水碓之法巧絕”(《乃粒》)。③主張人巧與自然力協調,以人力補天工,以天工助人力。五穀不能自生,靠“生人生之”(《乃粒》);草木之實的膏液不能自流,需“假媒水火、賃借木石,而後傾而出焉”(《膏液》)。自然界的萬物“巧生以待”(《作成》),“人工運旋”(《野議·民財議》),“或假人力,或由天造”(《作鹹》),“天澤不降,則人力挽水以濟“(《乃粒》),連蜜蜂都採花釀蜜“使草木無全功”(《甘嗜》)。
這種崇尚天工、讚譽人巧、主張天工與人工互補的思想,並非宋應星獨有。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和“經世致用”思想的廣泛傳播,在詩文中都有反映。在唐代,詩人沈儉期寫下“龍門非禹鑿,詭怪乃天功”(《過蜀龍門》)這樣崇天工的詩句,而詩人高適則寫下“用材兼柱石,開物象高深”(《題楊主簿新廳詩》)贊人巧的詩句。宋代有陸游的“天工不用剪刀催,山杏溪桃次第開”(《新燕詩》)。元代有趙孟頫的“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松雪堂集·贈放煙火者》)。明代有帥念祖主張“以人力盡地利,補天工”(《區田編》)。《物理小識》(1643年)、《古今圖書集成》(1725年)、《授時通考》(1742年)、《滇南礦廠圖略》(1840年)、《植物名實考》(1848年)、《格物中法》(1870年)、《雲南通志》(1877年)、《蠶桑萃編》(1899年)等書引用宋應星著述,也表明其編著者在某種程度上接受宋氏的“天工與人工”互補觀。這種“互補”說對“天人合一”觀的發展在於,把技術看做天人聯繫的中介,為其從人生哲學向技術論發展開闢了道路。
根據“天工人其代之”和“開物成務”之義及宋應星在《天工天物》中所表達和體現的思想,可以把“天工開物說”的核心思想概括為:人類的物質文化,不是自然界的恩賜,也不是人們可憑空創造的,是天工和人工、天道和人巧結合的產物,自然界提供了這種創造的物質基礎,人巧使其成為現實,人要遵循自然規律利用和改造自然,以造福人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