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釋義】
(1) [vessel and vehicle]∶交通船隻和車輛
舟車之利。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伍)員、(羋)勝相隨前進,來到梅里,城郭卑隘,朝市粗立。舟車嚷嚷,舉目無親,乃藏羋勝於郊外,自己被髮佯狂,跣足塗面。”清 田蘭芳《雲南楚雄府通判袁公(袁可立孫)墓志銘》:“雲南距家萬里,舟車屢易而後至。”
(2) [journey]∶長途旅行或旅途
舟車勞頓
天工開物·舟車
原文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異產,來往懋遷(1)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類哉?人有貴而必出,行畏周行(2);物有賤而必須,坐窮負販。四海之內,南資舟而北資車。梯航(3)萬國,能使帝京元氣充然。何其始造舟車者不食尸祝之報(4)也?浮海長年,視萬頃波如平地,此與列子所謂御泠風(5)者無異。傳所稱奚仲(6)之流,倘所謂神人者非耶?選自《天工開物·舟車》
注釋
(1)懋(mào)遷:貿易,運輸。
(2)行畏周行:周行,四處旅行。古時旅行,艱於路途,故曰畏。
(3)梯航:梯指登山,航指航海。梯航泛指艱難之旅途。
(4)尸祝之報:後代祭祀紀念以報答。
(5)列子所謂御泠風:《莊子-逍遙遊》: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御泠風,即駕風而行。
(6)奚仲:古代傳說中的始造車者。見《淮南子-修務》。
原文翻譯
宋先生說:人類分散居住在各地,各地的物產也是各有不同,只有通過貿易交往才能構成整個世界。如果大家彼此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往來,還憑什麼來構成人類社會呢?有錢、有地位的人要出門到外地的時候,往往怕走遠路;有些物品雖然價錢低賤,卻也是生活所必需,因為缺乏也就需要有人販運。從全國來看,南方更多是用船運,北方更多是用車運。人們憑藉車和船,翻山渡海,溝通國內外物資貿易,從而使得京都繁榮起來。既然如此,為什麼最早發明並創造車、船的人,卻得不到後人的崇敬呢?人們駕駛船隻漂洋過海,長年在大海中航行,把萬頃波濤看成如同平地一樣,這和列子乘風飛行的故事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把歷史書上記載的車輛創造者奚仲等人稱為“神人”,難道不也是可以的嗎?
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