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萬物,漢語辭彙。拼音:tiān dì wàn wù 釋義:宇宙間的一切物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地萬物
- 拼音:tiān dì wàn wù
天地萬物,漢語辭彙。拼音:tiān dì wàn wù 釋義:宇宙間的一切物類。
天地萬物,漢語辭彙。拼音:tiān dì wàn wù 釋義:宇宙間的一切物類。1釋義宇宙間的一切物類。1出處《晉書·王衍傳》:“ 魏 正始 中, 何晏 、 王弼 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2例...
天地萬物 《天地萬物》是神秘DVD創作的一部網路小說,該作品連載於起點網。作品簡介 天地萬物皆為我所用,就連蘋果平板電腦也要是我所用。等級安排:煉體,結丹,後天高手,先天高手,後天大圓滿,先天大圓滿,渡劫期,仙人,地仙,上仙,玄仙,金仙,仙王,仙皇,仙聖,仙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有人理解是:老天並不仁慈,只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貢品;然而聯繫上下文,這種理解有失偏頗。另一種更為體現道家思想的理解則是認為老子想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順其自然...
萬物,漢語辭彙,亦作“品物”“具物”。讀音:wàn wù,指一切存在的事物。釋義 [universe;all things on earth]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出處 《易·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例句 1、統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易·乾》:“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湯一介說:“老子講的道是先於天地存在,只是說在時間上先於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邏輯上先於天地存在。老子講的道雖是無形無象,但不是超空間的,而是沒有固定的具體的形象,這樣的道才可以變化成為有固定具體形象的天地萬物。”這種觀點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說“道在物先”,又說“物在道中”,這種判斷是把“...
邵雍認為天地萬物是依據一分為二的法則,按照八卦生成的次序演變出來的。其《觀物外篇》說:“陰陽分而生兩儀,兩儀交而生四象,四象交而成八卦,八卦交而生萬物。故兩儀生天地之類,四象定天地之體。四象生日月之類,八卦定日月之體。八卦生萬物之類,重卦定萬物之體。”即是說,八卦形成的過程也是萬物形成的...
道生天地,道教教義重要概念。認為天地萬物都由至上大道所產生。《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太上老君開天經》對“無形大道”創造宇宙萬物的過程作了具體的描述:未有天地之時,無陰無陽,無生無亡,無南無北,無形無象,無量無邊,浩浩蕩蕩...
北京天地萬物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天地萬物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於2013年08月15日在朝陽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向金龍,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批發預包裝食品(食品流通許可證有效期至2017年01月09日)等。企業信息
太極天理是天地萬物產生、存在與變化發展的根源和根據。南宋朱熹提出的關,於太極本根與天地萬物關係的理學命題。朱熹之前,周敦頤在其《太極圖說》中,已將太極範疇作為其宇宙生成圖式里的重要一環,成為僅次於無極的重要實體範疇。朱熹借用二程的宇宙本體學說以及道器、體用等範疇,改造周敦頤的太極範疇,使其成為天地萬物...
明代湛若水提出的心性論的重要命題。它淵源於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和佛家人心包容天地萬物等理論,意思是人心與天地萬物處在原則同格的關係中,心為能照,天地萬物為所照,能照統攝所照,二者不能分割,然本體則是人心。命題出自《樵語》(《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一):“本心宇宙一也。今夫火之光與其所照一而已矣...
北宋邵雍提出的八卦、六十四卦以及天地萬物形成的法則。基本概念 北宋邵雍認為太極為一,分出陰--陽--兩畫,陰陽之上各加一奇一偶,則為太陽w0602001、少陰w0602002和少陽w0602003、太陰w0602004之象。太陽上各加一奇一偶則為乾w0602005兌w0602006兩卦象;少陰之上各加一奇一偶則為離w0602007震w0602008...
技巧與事務相輔相成,事務與義理相輔相成,義理與德相輔相成,德與道相輔相成,道與天地萬物相輔相成。所以說,古時候養育天下百姓的統治者,無所追求而天下富足,無所作為而萬物自行變化發展,深沉寧寂而人心安定。《記》這本書上說:“通曉大道因而萬事自然完滿成功,無心獲取因而鬼神敬佩貼服。”先生說:“...
萬物類象,指將日常萬物,按八卦的屬性進行分門別類,出自《梅花易數》。乾卦 乾為天 天風姤 天山遁 天地否 風地觀 山地剝 火地晉 火天大有 「天時」:天、冰、雹、霰 「地理」:西北方、京都、大郡、形勝之地、高亢之所 「人物」:君、父、大人、老人、長者、宦官、名人、公門人 「人事」:剛健勇武、...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諺語,意思是天地是萬物短暫寄居的客舍,光陰是百代匆匆而去的過客,形容人一生的時光極其短促。注釋 逆旅:客舍。過客:過路的客人,旅客。出處 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詳解 老子用了三個道字來解說道,這個道字第一個和第三個是同一個道就是大道的道。第二個道字是言道的道。這句話可以這樣說!大道如果可以用言語道出,...
儒家“萬物一體”的思想即淵源於此。北宋張載在《西銘》中提出民胞物與的思想,發揮了“萬物一體”之義。程顥明確地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命題:“醫書言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已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
天地萬物結﹝首部曲﹞.2 《天地萬物結﹝首部曲﹞.2》是彌勒皇教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彌勒佛陀 內容簡介 【亞特蘭提斯帝國】為何能在一萬二千多年前開創了先進的文明?然而,又為何在一夕之間盡沉海底?又為何得以造就出【印加帝國】、【吳哥窟】等高度文化?諸多的疑惑...,書中自見分曉。
天地無用 天地無用,指的是世間萬物都各有其用,不能求其全能。出自《列子》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釋義 天地無用,指的是世間萬物都各有其用,不能求其全能。出處 天地無用,語出《列子》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雲圖動漫製作改編的網路動畫《誅仙》中寶物《天書》中的句子,其改編自蕭鼎著作的同名小說作品《誅仙》。是天書開篇的第一句話。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wàn wù wú quán yòng)譯文 世間萬物都各有其用,不能求其全能。出處 出處:《列子·天瑞》:“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作者簡介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
一、解釋天地萬物產生的機理 《黃帝內經》高度概括了天地萬物產生和變化的過程,認為是陰陽相互沖盪運動的結果。在這運動過程中,陰陽升降相錯,高下相召,萬物的產生、運動、變化也由之而生。天地陰陽的升降運動正好反映了自然界運動規律。《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
(1)天瑞——瑞,吉祥,這裡指吉祥的徵兆。天人感應論認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會出現祥瑞感應。本篇認為所謂祥符瑞以至天地萬物都是由一個不生不化的本體所產生的,並不是天的意志。(2)子列子——列子,名列禦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鄭國人。《莊子》中多載其傳說,後被道教神化為神仙,唐玄宗封他為...
它獨一無二,無雙無對,永遠不會改變,卻又周流於萬物永遠不會停止,它可以作為世間天地萬物乃至宇宙的根本。我不知它究竟何名,於是用“道”來作它的名,勉強的稱其為“大”。這個“大”,不停地運化,也就是說它無處不在、無遠不至,穿行於古往今來、八荒六合,到達極遠處(指萬物生成之後)又自然返回...
陰氣陽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稱之為鬼神;懂得陰氣陽氣運行規律的人,稱之為聖人。氣有時光輝照耀,好象升騰在天;有時隱而不現,好象沒入深淵;有時滋潤柔和,好象潛伏入海;有時高不可攀,似在峻岭重山。宣夜說認為,氣無處不在,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日月星辰包括地體自身,都漂浮在氣中。我們從《黃帝內經》...
百源學派是指北宋以邵雍為代表的學派。因雍人稱百源先生,故名,主要人物另有邵雍弟邵睦及王預、牛師德、牛思純等。結合道教的先天象數學與孟子“萬物皆備於彗”的怠想,作“先天圖”,用八卦來推測自然和人事的變化。以“太極”、“道”作為宇宙本原,來化生天地萬物。指出:“天由道而生,地由道面成,人物...
11.謂人最靈智:是說人在天地萬物中最為尊貴、傑出。許慎《說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禮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12.不如茲: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樣。13.適:剛才。奄...
”三清天即為:玉清天(又名清微天)、上清天(又名禹余天)、太清天(又名大赤天)《言毒》篇曰:“萬物之生,皆稟元氣。”道教初創時,即以上述思想闡發自己的宇宙觀和修道論。如《太平經》在論述天地萬物的起源時,曰:“夫物始於元氣。”“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按上下文義,本句‘一’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