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漢光:西漢開國六十年

天啟漢光:西漢開國六十年

《天啟漢光:西漢開國六十年》對漢初政治的演變,對文景之治的實施過程,對西漢初期的政治形態及其特點都有新的體悟,展現了當代學人對漢朝開國六十年間政治運作的深沉反思。漢王朝在秦末戰亂的血火瀰漫中艱難挺立起來,君臣們在公元前202年建國後選擇了新的政治運作方式。經過不少波折和探索,執政者以空前的智慧和毅力創造了輝煌的文景盛世。漢朝避免了“其亡也忽”的命運,成就了光彩的史章。

基本介紹

  • 書名:天啟漢光:西漢開國六十年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頁數:248頁
  • 開本:16
  • 作者:馮立鰲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44618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天啟漢光:西漢開國六十年》涉及公元前202年西漢建國至前141年漢景帝劉啟離世時期的政治運動。其中以公元前180年的“大臣誅呂”事件劃分上下兩個階段,分別對漢初社會發展和文景之治時代的內外事件、政治人物、治國思想做出了系統分析與反思,意在反映西漢開國六十年間政治演進的規律性。

圖書目錄

上部
人物篇
草創漢朝的劉邦(漢高祖)
減輕賦稅,穩定民心
難鎮北疆,和親息戰
封邦裂土,疑忌生釁
內生嫌隙,皇權難弭
關注詩書,始行數化
仁弱失政的劉盈(漢惠帝)
恩禮待人,心性良善
弱主雌性,母后為雄
陰狠兇殘的呂雉
佐助夫君,影響政局
主朝貪私,誅殺功臣
好惡任情,少有理性
為人兇殘,心性奸猾
貽害所愛,苦果自釀
順時變化的叔孫通
精識時務,善於變通
面對現實,創製禮儀
獨立特行,目的為重
以文助漢的陸賈
出使南越,笑談撫藩
著述《新語》,導引漢政
逆境蟄伏,交遊為樂
命運多舛的諸丞相
蕭何:皇權壓迫,自污損名
曹參:無為而治,大獲成功
王陵:耿直抗呂,觸鱗失位
陳平:善識時務,以曲求伸
審食其:受寵女主,因幸為相
事件篇
冒頓:創製“鳴鏑”,突襲奪政
匈奴:東並西攻,以武強國
冒頓:招降邊將,平城困漢
貫高:逞義刺帝,名聞天下
劉澤:舍金籌劃,投機得王
劉襄:獲悉密訊,興師討呂
漢大臣:奪軍政變,誅滅呂氏
漢大臣:選立新帝,母家求弱
本篇結語
下部
人物篇
和善為政的劉恆(漢文帝)
惴恐赴京,忐忑即位
廣施恩德,厚結人心
大仁濟民,心性良善
珍惜民力,倡導簡樸
處政求穩,善納諫言
周旋北患,備武求和
為人深情,養寵傷政
大器早成的賈誼
洞悉政局,憂國獻策
人生沉浮,自性悲戚
誠樸守職的張釋之
公允執法,不阿尊貴
倡導淳樸,潛化政風
甘受廷辱,避禍貶職
走進漩渦的晁錯
心憂國家,獻策救弊
不避激流,陷身漩渦
直道而行的袁盎
方正做人,直諫事君
是非分明,寬以待入
行直路曲,捨生不懼
功高受誣的周亞夫
嚴於治軍,為國靖難
不知變通,耿直為人
受誣不屈,命有定數
恃寵生事的劉武(梁孝王)
徙為梁王,為漢屏障
驕縱失寵,難續舊情
宏大父業的劉啟(漢景帝)
紈絝之性,報怨做君
削藩惹禍,慌張應付
沿襲舊政,少有調整
家事纏身,周旋母后
無為治國,心尚法術
事件篇
趙佗:稱尊嶺南,感恩屬漢
陳平:恭謙讓位,憑才再獲
周勃:受誣入獄,私情求免
劉長:椎殺朝臣,絕食棄生
薄昭:擅殺漢使,受逼自盡
中行說:叛降匈奴,挑戰母邦
馮唐:君前論將,評說賞罰
劉濞:坐大東南,聚勢反叛
竇太后:跳出荊門,鵲變鳳凰
王美人:民婦入宮,用心爭寵
本篇結語
關於西漢開國六十年的議論
附:
圖表1:漢初皇族家譜
圖表2:漢初帝相轉換及其對應關係
圖表3:漢景帝劉啟的眾多後嗣狀況
圖表4:齊悼惠王劉肥的後世及承嗣狀況
後記

後記

司馬遷是中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他的《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學習和研究中國歷史的必讀書。一部《史記》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晚年,其記述略古詳今,對秦皇及其以後的歷史描述尤為備細。本書系對司馬遷所述國史的“當代史”部分進行重讀,敘述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約130多年間中國政治演變的基本軌跡,並試圖做出應有分析反思,以揭示司馬遷筆下中國社會政治形態的特點和歷史演進的規律。本部《天啟漢光——西漢開國六十年》,涉及公元前202年西漢建國至前141年漢景帝劉啟離世時期的政治運動。其中以公元前180年的“大臣誅呂”事件劃分上下兩個階段,分別對漢初社會發展和文景之治時代的內外事件、政治人物、治國思想做出了系統分析與反思,意在反映西漢開國六十年間政治演進的規律性。
司馬遷主要是以眾多人物活動為栽體來記錄了歷史運動的軌跡,他在敘史上打破編年體而首創紀傳體,這不僅是敘史形式的變化,也體現著司馬遷以人為中心的歷史觀。事實上,歷史活動應該有人的完整映像,應該有不同人性、紛繁人情和各式人生的摻雜表演。按照司馬遷的歷史理念及其方法,本書系各論著選取了許多有影響的人物來提挈政治發展的脈絡,既對人物所涉政治事件做出了系統詳盡的分析,也對各類人物的完整心性做出體認。應該說,對人物性格與命運之複雜關係的體悟,是被當代史論學鑒忽視了的方面,本書系在此做了開拓性工作,具體說來,對於特定的政治人物,書中的分析觸及到了全部資料所涉的思想、性格、心理、謀略、事業及人生軌跡等許多方面。多方位的分析意在強化人物的立體感,並揭示各種政治活動的複雜成因。這更合於司馬遷的史學理念,能使當代讀者能得到許多不同人生的啟悟。
本書系在體系的建構上把對歷史的巨觀把握與微觀解剖相結合,每部論著均按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式構建分析框架,作為史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同時把具體人物放在特定的時代中去認識,而對人物的認識又以其全部史載的具體活動為據;論著通過對具體活動的剖析完成對人物的全面認識,又通過對歷史人物及其相互關係的把握來揭示歷史政治發展的基本趨勢,進而認識中國社會政治的一般特徵。
“社會是單向引長的線,人人都來自昨天;記住往昔的經歷與得失,我們才會走得更端、更遠。”人類社會的無隈延續,使昨天的歷史與今天的現實間有著割不斷的聯繫。從一定意義上說來,歷史孕育著現實、包含著現實:現實映照著歷史,包含著歷史。歷史與現實的這種貫通性使任何有意義的歷史反觀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同時也使任何有意義的歷史反觀必然帶有現實的考量。《重讀司馬遷》以當代人的視角,深入到歷史政治的演進過程中,運用唯物史觀以及政治學、心理學、軍事學、文化學的理論觀點審視歷史政治,分析許多具體的人物關係,心理變化,認識和發掘史遷不朽之作中具有當代意義的歷史智慧和文化內涵。論著以史引論,寓論於史,在歷史事實的展現中闡發著對社會和人生種種問題的思考與看法。史實的敘述在書中只是作為議論的引子,而由此引發的種種思考和理性的歸結才是全書的重點。“文章千秋事,得失寸心知。”作者以敬畏之心對待歷史人物,分析敘述未敢輕率,力求下筆慎重,書中認識和觀點上的任何錯失完全由作者本人負責。閱讀此書的朋友在觀點上如有不同看法,可將寶貴意見發至信箱,歡迎做進一步交流切磋。
該書系各論著所用資料完全忠實於《史記》文本,參考使用的是王利器先生主編的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全四冊《史記註譯》,在許多必要的地方,尤其是對司馬遷同代人物的分析取材上參考了《漢書》《資治通鑑》。全書對紛繁龐雜的徵引資料,採取了內在融化、直白敘述、免去引注的方式,希望能方便閱讀。本人所在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為撰著提供了很多幫助,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領導和朋友給予了熱情鼓勵,楊春霞女士做了許多文字處理工作,中聯華文(北京)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樊景良先生、中聯學林文化發展中心張金良經理及其同事以強烈的事業心和崇高的敬業精神推動了論著的出版,中國文史出版社的幾位編輯朋友為該書系的問世做出了辛勤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
2013年10月25日於廣州

序言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於垓下一戰中全殲了項羽的軍事力量,在七位諸侯王和屬下將相的推戴下登上了皇帝之位。秦滅之後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華夏宇內又出現了新的共主。劉邦的王朝建立在社會的長久陣痛已經結束、民族心智已基本成熟,一個短命的前朝剛被剔除的時候,歷史猶如穿過了數百年風雲激盪的幽深隧道,又進入了一片新的天地,這一天地的新開拓注定對華夏族日後的發展產生深重的影響。
中國中部的秦嶺南麓有一條自西向東的江流,叫漢水,它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此地在戰國屬楚,楚懷王在此置郡,後為秦所得。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在此設郡,因水為名,稱為漢中。前206年項羽入關後分封諸侯,不願給劉邦分封關中,將他封於秦嶺之隔的漢中,稱之為漢王,劉邦的軍隊也被稱為漢軍。四年之後,以漢王為首的漢軍打敗了對手,取得了天下,這個新建的國家也就順乎其理地稱為漢朝。由於這個王朝後來對民族發展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因而華夏族逐漸地演變為漢民族。炎黃後裔的血脈里在此又增添了一道抹不去的痕跡。《詩經·小雅·大東》中有八字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這裡的“漢”,自然是指“銀漢”、“天河”,又稱“雲漢”、“天漢”,並無任何社會頌揚之意,但當地理上的漢水、漢中被一種社會組織,社會群體而因之命名時,詩經八字就寓示著它們富有光彩的未來。
漢朝的創立人及其後繼者並沒有足夠地意識到民族發展的問題,他們一方面享受著自己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智慧來認真經營這個王朝,對付著眼前的事務或突變。由於處在一個特殊的時代、特殊的位置,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影響了社會的進程,甚至移動了歷史的軌跡,也為後來的社會活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探索性實驗。
客觀地說來,漢王朝打敗了對手,一統宇內,但在一片新的時代田地間,它仍然面臨著三個巨大的矛盾:
其一是王朝與民眾的矛盾。黎民百姓由於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暴虐和壓榨,在反秦鬥爭中充當了發起者、支持者和主力軍的重要角色;他們在楚漢戰爭中也曾同情和傾向於支持劉邦的軍隊,尤其是關中等地的百姓更是給漢軍以兵源上和物質上的支援,成為漢軍多次敗而不亡的支柱。當漢王朝一旦建立,成為他們命運主宰者的時候,雙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民眾盼望著社會安靜、期待著休養生息,漢王朝以怎樣的手段對待民眾,將決定著民眾對他們的基本態度。
其二是漢王朝與自己非統屬的政權組織的矛盾。當時漢朝的統屬區域未超出秦國的版圖,在其統屬區域的周邊或區域之外,還有若干獨立自存、不相統屬的政權組織,規模最大、勢力最強的當屬北方的匈奴。匈奴在秦時就已強大,占據了南至陰山、北至貝加爾湖的廣大蒙古高原,並常向南方進行習慣性的資源掠奪和領土擴張。秦始皇曾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軍隊在北地駐防,並修築萬里長城以為防禦。楚漢戰爭之際,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東破東胡,西攻月氏,強化政權,進一步崛起,對漢王朝構成嚴重威脅;同時占據珠江流域、自稱“南越王”的趙佗政權雖曾屬於秦之一郡,但五嶺遙隔,關山遠阻,並沒有與漢王朝建立任何明確的政治關係。除此之外,在人們當時能觀察到的視野中,東甌閩越樓煩東胡等許多政權組織都在漢王朝的統屬之外。隨著交往的擴大,西域的樓蘭烏孫大宛,西南夷的夜郎滇越等都成了交往的對象。如何處理與這些政權組織的關係,尤其是如何對待虎視眈眈的匈奴之威,是年輕的漢王朝必須面對的一大難題。
其三,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當年秦王朝的統一包含著贏氏政治集團的長期發展與世代積累,集團內部的利害關係是相對平穩的。與此不同,漢王朝的班底一直是一個靠利益糾合的集團。劉邦從公元前209年沛縣起兵到前206年封為漢王,再到前202年登上帝位,整個過程大多靠協調和運用他人的力量。他曾以裂地封王的巨大利益誘使追隨者盡力擊楚,楚滅後建立王朝,就不能不對部屬兌現這些利益,於是就形成王朝內部的不同利益集團。在失去外在壓力和共同目標、沒有任何政治規範做保障的情況下,各種利益集團間必定互相戒備,其衝突不可避免。具體說來,王朝與諸侯王的矛盾、與外戚、功臣間的矛盾,以及劉氏親族內部的矛盾都將在適當的時機爆發出來。如何處理統治集團內部的種種矛盾,考驗著最高執政者的智慧。
漢王朝大約用了六十餘年的時間探索上述矛盾的解決方式,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劉邦、劉盈和呂雉先後執政的23年表現為一種非自覺地事變應付,屬第一個階段;文景時期四十年間許多治國方式更為理性和自覺,為第二個階段。六十多年間對第一對矛盾解決得最好,這為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儘管第三對矛盾曾經頻繁發生,但立國的根基沒有被動搖,且為第二對矛盾的進一步解決準備了條件。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漢王朝結束了六十年的初創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