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是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閆希軍。
基本介紹
- 書名: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
- 作者:閆希軍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6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010174198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是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閆希軍。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是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閆希軍。內容簡介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命題,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所在,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價值選擇與行為方式等。由閆...
《易傳》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統貫天地人,認為它既是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動因,宇宙自然秩序的本然,又是人性本質的始基,道德價值的本原。人繼之者為善,成之者為性,則人道之仁義與天道之陰陽以及地道之柔剛實為三位一體,故人應“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庸》所...
命題的意思是天與人原是一體的,只有一個本原,那就是所謂“理”。用程顥的話說,天人只是“一本”,而非“二本”。它源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在西周初年,周人提出的“敬天保民”觀念,即已包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戰國時孟子主張盡心知性知天、“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孟子·盡心上...
天人之道是國人理解世界最為重要的框架和命題。古人既注意到天人之間相通相融的關係,也注意到天人之間相分相異的關係;既注意到天地對人的先在性和生髮作用,也注意到人對天地的改造和影響。其中,先賢們非常重視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的方面,強調世界結構和人生理結構的對應,強調人的生命過程和自然過程的一致,強調...
四、天人孰勝 1.天性與人為關係上天人孰勝 2.天命與人力關係上天人孰勝 3.天理與人慾關係上天人孰勝 五、天人合一 1.“合一”的涵義 一共同的本原 2.天人合一的表現形態 3.天人相分 六、古代天人關係論的社會、人生意義 1.天人關係理論對社會政治的影響 2.天人關係理論對個體人生的影響 七、古代天人關係論...
闡明了天人合一的內涵,為人類發展展現了一條康莊大道。《和諧 老莊的自然之道》以現代語言、當代視角,系統介紹了《老子》、《莊子》以及先秦道家、陰陽家思想精華。是一部普及中華核心價值觀的圖書。圖書目錄 概述 第一章 天道的闡發 老子其人 《老子》其書 第二章 古人所認識的“道”陰陽五行 鄒衍的大宇宙觀 ...
他始終堅持張載的“氣”為人和萬物本原的一元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沿著張載的思維路徑,繼續論證了“天人合一”、“天下一人”、“萬物一體”的學說,體現了關學的“仁民愛物”的寬闊胸懷和救世精神,同時又根據張載“一物兩體”的辯證思想,在《易章句》《老子注》等著作中,提出了自己“一體二用”、“生生不窮”、...
人與自然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性,人產生於自然,人的生命活動規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規定和影響。人與自然的物質統一性決定生命和自然運動規律的統一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機體則相應地發生生理和病理上的變化。這種“天人一體觀”...
天命之謂性,這是《中庸》的基本命題,意指人性的本質來自天命,天命是人性的本原,天人相通,故“思知人不可以不思天”這個天既有自然的屬性,也有道德的屬性。“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這說的是天的自然屬性,其特徵為高明。“誠者天之道也”,這說的是天的道德屬性。誠...
並且,他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地地道道是一套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再後來,出現了荀子,應該說,荀子是先秦天道觀的集大成者。荀子名況,字卿,也叫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在《荀子·天論》一篇中,有了集中的闡述。他認為,天是自然現象,是“...
《人性篇》論人性的內涵,尤其說明並證明了“人性善”學說;《修養篇》論述天人合一的途徑、克服人性異化、實現人性的活動過程——修養活動的意義;《文化篇》論修養活動及其產物——文化的意義,並闡明了文明、道德、禮教等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外王篇》論述社會共同體如家庭、國家等關於正義的實踐和實現,尤其...
國學大師張岱年牽頭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將“以人為本”與“天人合一、剛健有為、貴和尚中”並列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要點。中年學者張維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國文化史》,書中第三編春秋戰國部分,標題用的也是“動亂世道的人本追求”。總之,管仲提出的“以人為本”應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當今既要繼承...
二、本原的世界 三、巫文化與“天人合一”的雛形 第二章“力”的對峙與“人”的現身 第一節“帝”與“且(祖)”一、自然力的化身——“帝”二、生殖力的對抗——“且”(祖)第二節天與人 一、“生”的珍重 二、“天人合一”與“天人分離”第三章“命”的授受與主體的獲得 第一節天命與德行 一、從“...
它所針對的是西方傳統及現代理性主義哲學所具有的根本的唯心主義性質以客觀性為標尺,具體說以事物存在形象實在性與其不同層次本質的內在統一作為客觀性的實在內容,以此為基礎將唯物主義闡釋為一種建立在天人合一、精神與自然相統一的新型的唯物主義,作者也稱其為廣義的“自然哲學”。作者認為這應該是哲學知識作為整個...
”人的生理和病機是與一日之四時的變化相對應的,因一日之四時對應一年的四季,從而有時間上的天人合一。《素問·天元紀大論》中有:“神……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在寒來暑往的季節變遷中,產生了包括人生在內的萬物。正因為人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本原,因而人與天地才能夠相通、...
【天人感應】中國古代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神秘學說。認為天和人相類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幹預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戰國時學陰陽家者有持此說。西漢董仲舒加以系統化、哲理化。後導致讖緯神學的出現,故受到王充的批判。【元氣】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以元氣為天地本原...
”天人合一、心物相通的思想猶如一根紅線,貫穿子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並成為滲透各個文化學派的基本思想。《文心雕龍》所說的“道”和“文”都包括兩方面的內涵:天道一一人道;天文一一人文。天道與人道相通,本原於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因為天地間生生不息的生命(從萬物到人),均為陰陽二氣所化育,同體...
文章從陰陽和實體、變通和生成二個方面加以比較,指出《易大傳》以陰陽之道建立卦爻體系,解釋天地萬物及其運動,其核心是以天地為準則,作為人事的依據,它既是周以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的集成,又為秦漢“天人感應說”奠定了基礎;《形上學》在實體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世界的體系,並解釋生成和發展,其核心是以目的...
鼓吹“天地萬物一體之仁”,通過“物我合一”去論證“天人合一”。在認識淪上,提倡格物致知。認為格物即窮究物理,但不是明物之理,而是明心之理,即認識天理,以肪止人們“因物而遷”。反對聞見之知,輕視感性知識,注重內心的封建道德修養,鼓吹神秘主義的誠、敬。在人性論上,主張性善,性即是理。提出天理與...
《仨源易經》認為“易”反映的是質變和量變,“象”表述的是變化狀態和趨勢,“數”反映的是數學組合,“義”反映的是爻變的實質,“理”反映的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從而展示了《易經》中所包含的數學、哲學和玄學。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共16章。上篇“仨源論”以自敘的方式,從沃爾夫的一元論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入手...
早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就試圖用整體性的眼光解釋世界,從事物的相互關聯中認識世界,由此誕生出了古代的系統思想。中國傳統中的“天人合一”觀念、“陰陽五行”的宇宙模式等等,就是當時樸素的系統觀。但是,這種整體觀,由於認識能力和思維水平的限制,還不可能揭示事物的真實面貌,只是一種混沌狀態下的猜測。真正創立...
(三)天人合一的暢想——“真人”(四)政教合一的寄託——“聖人”(五)上古純真的追憶——“至德之世”(六)社會文明的弊端——“倒置之民”(七)個人的處境與對策——“與世同波”和“安之若命”(八)由絕對的“無”達到無限的“有”——“無用之用”(九)與世偕行,與時俱化——“處乎材與...
天人合一 道家強調順乎天然,人追求的目標應是“天人合一”,認為宇宙雖然無窮無盡,而渺小人的心志活動卻能將之包攝無限,從而形成注重虛無柔靜而又暗含剛強的內在修養理念,這對八極拳訓練體系的進一步合理化起到重要影響。如八極拳的上頂下沉,上為天,下為地,中為人,天地構成自然,人與自然合一;又如對關節的...
儒家的終極關懷是天人合一 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擴大參照系的視野 建立動態的開放的主體文化 精神資源和傳統文化的配套問題 儒家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歷史發展中的獨特現象與模式 儒家怎樣介入當代的制度建設 如何繼承儒家傳統 自由問答 佛教與中國文化方立天 佛教的創立與演變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早期佛教 部派佛教的分歧...
朱陸都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終極本原。但是陸九淵藉助的是儒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髮。“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雜談》,其與朱熹所說的理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於宇宙而存在的明顯不同。結果,朱熹主張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
以靈石王家來說,將建築物布置成一個王字,符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理論。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解釋“王’等時講:“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貴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王家姓氏與儒家思想在王氏大院中巧妙揉合一...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
5、雷神有善良正直、消災度厄、懲治邪惡的威權,“應元”含有應歸本原的意思,隱含有借雷神之威,事死如事生,繼承於太祖,雷霆於天下之意。九天應元府與天一水池、龍虎殿呈南北軸線相連之勢,構成了天、地、人三者合一,也即天人合一的至尊王者格局,是三清山明代道教總體建築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