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岩石圈構造與資源》是於1992年1月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徐貴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陸岩石圈構造與資源
- 作者:徐貴忠,常承法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2年1月1日
- 頁數:318 頁
- 裝幀:平裝
- ISBN:7502722688
《大陸岩石圈構造與資源》是於1992年1月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徐貴忠。
《大陸岩石圈構造與資源》是於1992年1月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徐貴忠。內容簡介本書為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地構造研究室近年來最新科研成果,主要論述了我國青藏、天山和東泰嶺-大別山等碰撞造山帶的地質和地球物理特...
岩石圈是巴雷爾在1914年根據板塊理論提出的地球圈層概念。岩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大洋部分在洋中脊的最新部分只有6~8千米,在最老部分則有100千米;大陸岩石圈厚一些,大都在100~400千米之間。岩石圈厚度...
《中國大陸岩石圈物質組成及演化》是2006年10月1日由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邱瑞照。簡介 本書為國土資源部“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科技專項計畫研究成果之一。作者通過中國大陸地形地貌、地熱、地質歷史、基底岩石組成、火成岩漿活動...
《中國東部及鄰區大陸岩石圈的構造演化與成礦》是由地質部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任紀舜、陳廷愚、牛寶貴、劉志剛、劉鳳仁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本書以大量野外調查和專題研究為基礎,以活動論、階段論、...
因此,把地表和深部地質調查研究的成果相結合,從三維結構角度劃分中國岩石圈大地構造單元是探索中國岩石圈演化的基礎,也是建立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模型,探索能源、礦產資源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形成機制的關鍵。 (2)岩石圈層圈和塊體的相互...
板塊構造認為,地球表層(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約為100-150 km的巨大板塊構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在海洋,其餘均包括大陸和海洋。板...
抽拉構造是一種新的關於大陸造山帶運動、發展、演化的新觀點,它是繼板塊構造之後,大陸岩石圈新的運動方式。當代地學的核心是研究地球內部各層圈包括氣圈、水圈在內的相互關係及演化過程,板塊構造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研究岩石圈與地幔軟...
"下揚子及鄰區岩石圈結構構造特徵與油氣資源評價研究"是地礦部"八五"深部地質,項目編號:85-06-203。項目研究充分利用了十幾年來所積累的大物理資料,新做了819個大地電磁測深點,對16種岩石類型計65件樣品實驗測試,把研究區工作...
《中國大陸岩石圈三維結構及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是依託吉林大學,由孫運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根據地學斷面的特點,完成了地學信息系統的總體設計。在考慮中國大陸岩石圈和全球地學斷面的基礎上,編制了一套編碼方案和設定...
中國下揚子及鄰區岩石圈結構構造特徵及油氣資源評價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CSDC)的最新進展 5000m科學鑽孔施工構想技術方案 南美大陸邊緣(20°~29°S)的重力場 接收函式與青藏高原岩石圈構造 青藏高原的岩石圈均衡、撓曲和上地幔強度(...
板塊構造研究所闡明的地質構造背景和岩石圈活動規律,對於尋找金屬礦、石油等礦產資源,以及預測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有一定指導意義。板塊構造說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難題。除驅動機制這一最大難題外,現有的板塊構造模式不能有效地解釋...
《青藏高原岩石圈結構、隆升機制及其對大陸變形影響》是由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地質礦產部成都地礦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肖序常、李廷棟、姚培毅、陳炳蔚、劉訓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青藏高原岩石圈結構、隆升...
第四節 超深大陸科學鑽探與“地殼一號”萬米鑽機 94 第五節 自主研製移動平台綜合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集成系統 102 第六節 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野外實驗與示範基地建設 104 第五章 科學鑽探與深部礦產資源立體探測 108 第一節 科學...
第三節 古構造復原 第二十二章 構造演化 第一節 太古宙陸核的誕生 第二節 元古宙下揚子板塊形成 第三節 古生代南方古陸的形成 第四節 中生代南北陸拼貼 第五節 中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大陸邊緣離裂期 第五篇 油氣資源評價 第...
全書共分八章,圖文並茂,論據充分,可供從事地球物理、大地構造、地球化學、能源(地熱能、石油和天然氣)與資源的勘探及開發、地球動力學和其他有關學科的科研人員及高等學校有關專業的師生參考。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東部大陸邊緣...
若干世紀以來,地質工作都是局限於大陸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因為蘇美等國家爭奪戰略要地和海底資源,各種科學伸入到這片占地球總面積71%的“禁區”,展開了多方面的海洋調查工作,並獲得了大量海洋科學的資料...
研究對象:中國大陸地區及鄰近海域淺部熱狀態與深部岩石圈熱結構,盆地熱歷史與造山帶抬升冷卻史;乾熱岩地熱資源評價。項目支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專題(2項)、國家97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3項)、國際合作...
論述了綠岩套和蛇綠岩套的岩石學、地球化學等志,並指出華北地塊不存在蛇綠岩套。同時提出科馬提岩和玄武岩的界了三種科馬提岩。 國外還認為上地幔具大陸地幔特點,說明華北地陸地塊,沒有發生過大洋化。模的石榴二輝橄欖岩的P-T分...
立足於地球系統科學理論框架,著眼於岩石圈構造演化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重大科學問題,以地球深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為研究主線,系統解剖大陸岩石圈的組成、結構、形成機制和演化過程,為岩石圈動力學理論的發展做出創新性貢獻,同時為國家和社會...
中國岩石層物理的地震學研究 中國華南大陸及近海地帶岩石圈結構和動力學 熱紅外遙感鄂爾多斯高原隱伏地質構造 中國內蒙古高原及周邊地帶岩石圈三維速度結構 南極半島地區地震勒夫波群速度與岩石圈結構 Deep Structure Pattern,Anisotropy and ...
他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因沉積重力負荷而致下沉,1873年丹納把這種槽形構造命名為地槽,並認為是地球因冷縮而在大陸邊繞出現的塌陷帶。地槽概念的提出標誌著現代構造地質學的起點。1887年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的概念。1883~1909年修斯在收縮說的...
5.3 區內的主要構造單元速度的變化特徵 5.4 速度量值比較研究 6 中國西部三維岩石圈結構研究(爆破地震部分)6.1 概述 6.2 地學斷面的速度結構特徵 6.3 中國西部地區地殼及上地幔速度結構特徵 6.4 中國西部大陸構造單元的劃分 7...
第二節幾個主要裂谷盆地的構造特徵與油、氣藏 314 第三節南海地區的沉積盆地與油、氣資源 322 第四節我國東南陸緣和海域的天然氣水合物及其前景 342 第十九章中國東南大陸、陸緣地帶岩石圈結構與地球動力學回響 356 第一節大陸、陸...
10 華北地區沉積盆地演化與岩石圈三維結構信息 11 華北地區新生代岩石圈結構單元伸展、減薄作用與動力學 12 華北盆地新生代裂陷機制與過程的數值模擬 13 華北地區岩石圈形成與演化、類型及其資源-環境效應 參考文獻 ...
“東亞瀕太平洋帶地質構造、岩漿演化及成礦作用”是地礦部“八五”基礎性研究主要研究內容為:印支期構造岩漿事件與深部過程;燕山期構造-岩漿背景;喜山期大陸裂谷岩漿作用;殼幔岩石學結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1.論證了白雲母/二雲母...
《喜馬拉雅岩石圈構造演化總論》是由地質礦產部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肖序常、李廷棟、李光岑、常承法、袁學誠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技項目。基礎信息 項目摘要 本成果...
華北陸塊北緣地球物理場及岩石圈三維構造特徵 燕山陸內造山帶岩石圈三維構造與成礦作用演化 七、晚前寒武紀構造運動、地層系統 華北地塊北緣晚前寒武紀構造運動、沉積類型及古構造演化 關於震旦系問題 八、大陸裂谷作用、大陸裂谷構造 汾...
他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因沉積重力負荷而致下沉,1873年丹納把這種槽形構造命名為地槽,並認為是地球因冷縮而在大陸邊繞出現的塌陷帶。地槽概念的提出標誌著現代構造地質學的起點。1887年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的概念。1883~1909年修斯在收縮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