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瀕太平洋帶地質構造、岩漿演化及成礦作用

《東亞瀕太平洋帶地質構造、岩漿演化及成礦作用》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鄧晉福、趙海玲、羅照華、吳宗絮、劉厚祥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亞瀕太平洋帶地質構造、岩漿演化及成礦作用
  • 成果登記號:19970155[08294]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70155[08294]
項目名稱
東亞瀕太平洋帶地質構造、岩漿演化及成礦作用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主要完成人
鄧晉福、趙海玲、羅照華、吳宗絮、劉厚祥
研究起始日期
1991-06-01
研究終止日期
1995-12-01
主題詞
板塊碰撞;選山帶;板塊俯衝;地幔柱;成礦作用;東亞
任務來源
B

成果摘要

“東亞瀕太平洋帶地質構造、岩漿演化及成礦作用”是地礦部“八五”基礎性研究主要研究內容為:印支期構造岩漿事件與深部過程;燕山期構造-岩漿背景;喜山期大陸裂谷岩漿作用;殼幔岩石學結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1.論證了白雲母/二雲母花崗岩的岩石學記錄。 2.論證了中國東期拼合形成時主要是陸內塊體間的碰撞造山,不是陸-陸碰撞造山,主沖實現,但在南北大陸之間則以水平縮短與垂直增厚實現。提出“內蒙南古陸”是造山帶的基底。 3.通過與世的比較,論證了燕遼地區燕山期為弧火成岩構造屬性。提出陸殼厚約m,岩石圈厚約100-150km,與印支期比較,岩石圈減薄約50km。提出了(華北)造山帶模型,即大洋俯衝與岩石圈拆沉(去根)相結合的造山模型。4.論證了新生代時期東部大陸下面的地幔熱柱與亞伸展與減薄,大陸裂谷擴張與漂移。據A型花崗岩的時空分布,提出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為三個獨立的岩漿華南缺乏晚三疊世A型花崗岩,印支-燕山期可能是一個連續的岩漿構6.採用岩石“探理探測相結合的新技術,提出了華北大陸三個地區殼幔岩石學結構,強s與岩石學研究的共同約束可有效地識別不同地區殼幔物資組成上的差異,幔熱結構擾亂的模型。研究成進水平,部分成果如陸內俯衝造山記錄的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