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史,地質演變,地質構造,地質地層,褶皺斷裂,岩體特徵,地質價值,管理保護,保護對象,規劃管理,保護措施,水文氣候,氣溫氣候,水文水系,自然資源,土壤資源,生物資源,人文社會,旅遊信息,景區景點,交通信息,所獲榮譽,
建設歷史
2005年9月,江西三清山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同年,正式啟動了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工作。2007年3月3日,江西三清山國家地質公園正式揭碑開園。
2006年,三清山與龍虎山同時作為申報單位報出,但由於住建部同年將三清山列為中國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單位,江西省省政府從全省旅遊發展大局考慮,向國土資源部推薦龍虎山為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
2010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批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推薦大會上,三清山與新疆喀納斯共同被國土資源部列為中國2012年度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
2011年8月,三清山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全套文本完成編制,經江西省人民政府簽署意見後報送國土資源部審查。2011年10月,三清山黨委、管委會成立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迎檢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啟動申報迎檢工作。
2011年11月30日,三清山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迎檢整治工作動員大會召開,會議下發了《三清山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迎檢環境整治工作方案》。
2011年12月,三清山正式將文本材料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查。新疆喀納斯由於多種原因,未能將申報文本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執行局,三清山成了中國2012年度世界地質公園唯一申報單位。
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舉行的第11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三清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2013年5月31日,與廬山世界地質公園締結“姊妹公園”。
2015年12月10日,公園在三清山世界遺產管理中心召開卡通形象評選會,由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高級工程師巢志眾、廬山地質公園辦主任祝冬娥、浙江美院園林所所長鄭學東、陶藝老師胡志遠以及公園代表等組成評選專家組。
地質演變
三清山的景觀是與適宜的地質、氣候分不開的,是地殼運動對地質作用長期變遷的產物。三清山在地質史上經歷了14億年的滄桑巨變,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質構造運動。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發生於14億年前的
中元古界。那時三清山地區的地殼運動正處於“地槽”沉降階段,海水浸沒達4億年之久,沉積數千米厚的
雙橋山群的復理式海相碎屑岩,並夾雜有海底火山噴發物。在“
晉寧運動”後,才結束了地槽式沉降歷史,地殼開始逐漸回返上升,出水為陸,三清山地區進入相對穩定的“地台”階段。10億年前,三清山地區成為華南洋中的一個島弧,9-8.5億年前後,洋盆消失、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三清山地區恰處於古板塊結合帶。中生代以來,陸內A型俯衝與陸內伸展奠定了地質構造和地理格架,為三清山花崗岩地質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地質環境。
約9億年前後,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對接,並成為Rodinia超大陸的組成部分,留下了珍貴的古洋殼殘跡即蛇綠混雜岩帶(9.68億年)和蘭閃石片岩(8.66±0.14億年),是古板塊對接和晉寧造山運動的重要見證。8.3~8億年前進入裂谷期,Rodinia超大陸裂解,三清山位於揚子大陸板塊與華南裂谷海盆之間的過渡帶,形成了海相磨拉石—復理石和雙峰式火山岩建造。南華紀早期,區內處於濱海—陸表海的沉積環境中,以碎屑建造沉積為主;隨之“雪球事件”出現,留下了古冰川活動的遺蹟—南沱組冰磧岩。
震旦紀,陸殼基本固結,氣候轉暖,冰雪消融,到了震旦紀末期,發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沒達1.6億年之久,一直延續到
奧陶紀末期,沉積4000多米厚的淺海相砂頁岩和
碳酸鹽岩類,並含有三葉蟲、筆石和海綿等海相古生物化石,沉積了一套淺海相泥矽質和碳酸鹽建造。經奧陶紀末期的“加里東第一幕”造山運動,三清山從此完全脫離海水環境,不再接受沉積。在距今4.4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雖發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僅到達三清山東南角的邊緣部分。2億多年前,三清山結束了長期的海洋歷史,開始進入內陸發展的新階段。1.8億年前,侏羅紀晚期與
白堊紀,三清山區域內發生異常強烈的造山運動,即燕山期運動,並伴隨有大規模的酸性岩漿浸入活動,從而奠定三清山構景的地質基礎。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時期,也是花崗岩地質、花崗岩地貌、花崗岩生態的奠基時期。此後,又通過新生代的變化,才造就了現今的奇特的花崗岩景觀和獨特的生態系統。
三疊世
印支運動之後,三清山及其相鄰地區為陸內地勢相對較低的複式向斜。此後,才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盆嶺地貌格局。
在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盆嶺雛形期,由於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區內發生了強烈的燕山期陸內造山動動,隨著贛東北深斷裂的陸內俯衝作用,形成了北東向三清花崗岩基,懷玉山脈開始呈擠壓型“坳中隆”式低緩隆起,並逐漸發生弱剝蝕,兩側出現陸相盆地。當時,包括三清山在內的古歐亞大陸與古北美古大陸曾是相連的。
在晚白堊世盆嶺伸展成型期,進入喜馬拉雅期,地殼於造山後,強烈伸展,發生大規模斷塊作用。懷玉山脈急劇隆升,強烈剝蝕,花崗岩體暴露地表,估算剝蝕厚度約4000~5000m。山脈兩側作不均衡斷陷,形成紅色碎屑岩斷陷盆地,北側盆地規模較小,南側信江斷陷盆地規模大,堆積紅色碎屑岩厚度2000~3000m。山體與盆地存在巨大反差。是懷玉山脈主要的形成期。歐亞古大陸與北美古大陸開始分離。在古近紀至新近紀盆嶺緩變期,為地殼強烈伸展後的相對休眠期,山體剝蝕微弱,盆地萎縮,缺失沉積。
在第四紀盆嶺改造期,地殼作波浪狀緩慢抬升,在懷玉山脈上部和近山麓地帶的三清湖喀期特峰林都保留有3級
夷平面,信江河谷形成3級階地。從懷玉山山脈、山麓至信江盆地,地殼隆升幅度依次降低。同時沿部分斷裂,發生差異升降作用。三清山受周邊所圍繞的3條正斷裂控制,再次緩慢抬升,在懷玉山脈隆起的背景下,形成“隆上隆”,成為懷玉山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三清山峰林景觀的造景時期。
地質構造
地質地層
公園的地層主要有南華紀休寧組和南陀組,震旦紀蘭田組和皮園村組,寒武紀荷塘組、大陳嶺組、楊柳崗組、華嚴寺組、西陽山組,奧陶紀印渚普組、寧國組、胡樂組、硯瓦山組、黃泥崗組、長玝組、文昌組,志留紀霞鄉組、河瀝溪組、康山組和唐家塢組以及泥盆紀西湖組。其中上元古界主要為粉砂岩、泥岩和頁岩;寒武系主要為泥岩和泥質灰岩;奧陶係為泥岩、頁岩和矽質岩;志留系主要為淺海相的粉砂岩、砂岩和泥岩。景區內的岩漿岩即為三清山岩體,是區域上懷玉山岩體的一部分,其時代為燕山晚期,比區域上的成礦岩體要晚。
褶皺斷裂
公園內褶皺和斷裂構造發育。其中褶皺構造分布於公園的北西和北東部,有黃土嶺複式背斜和華眉山向斜。黃土嶺複式背斜位於公園北西部的黃土嶺一帶,屬於區域上黃土嶺-開化複式背斜的一部分,其軸向為NE向,褶皺向NE傾伏、向南西撒開。軸面近直立,兩翼產狀比較紊亂,北西翼產狀較陡,而南東翼產狀較緩。其核部地層為南華紀地層,翼部地層由震旦紀-奧陶紀地層組成;南翼出露較廣泛,常形成次級背、向斜構造。
公園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其方向主要為NE向,其次為NNE向、NW向,從形成時間上來看,NE向斷裂最早,其次為NNE向,而NW線斷裂最晚。斷裂性質既有正斷層,也由逆斷層。其中有三條正斷層,即楓林紫湖鎮斷裂、小坑-拔腳塢斷裂、鵝共嶺斷裂-下西坑斷裂,將三清山岩體主體部分分割呈典型的斷塊山。這三條斷裂的傾角為50°~80°,均相對斷塊山向外傾,即三清山主體向上上升,而外向下滑動。由此也導致了三清山相對高的地貌景觀。
節理在三清山地質公園內極其發育,主要發育三組互相垂直的節理,其中一組為近水平節理,另兩組分別為NEE-NE向和NW向,後兩組節理在平面上構成棋盤格式的組合方式,並且從南西向北東,總體上有由收斂到撒開的趨勢,其密度也由密到稀疏的變化。在公園的南西段,兩組節理的走向分別為NW向和NE向。往公園中部,其中的NW向節理逐漸變為近SN向;再往東,其中的NE向節理逐漸變為近EW向或NEE向。近水平的節理一般為水平,局部也有輕微的傾斜,其傾角一般小於5°。水平節理和其他兩組節理一起造就了各類的象形石。
岩體特徵
三清山地區岩漿活動頻繁,三清山岩體屬於其中懷玉山岩體的一部分,位於該岩體近東西向延伸的東段,在地質公園內出露的面積約98km,呈不規則狀侵入於黃土嶺複式背斜南翼的新元古代南華紀砂岩和頁岩地層中,其侵入的最新地層為泥盆紀西湖組砂礫岩。岩體與圍岩的接觸界線不規則,呈波狀、港灣狀或枝杈狀,接觸面產狀傾向圍岩。在內接觸帶常見1~3m寬的冷凝變,呈細粒,為岩體侵入到圍岩時,其邊部受到快速冷卻導致快速結晶的結果。而在外接觸帶,由於受岩漿熱的作用,圍岩發生重結晶作用,形成寬500~2000m的熱接觸變質帶。另外,在局部地段,如索道站可以發現岩體頂部還殘留有圍岩的頂蓋,表明該岩體的剝蝕程度不大。
岩體內不發育流線和流面構造,但在一些裂隙中常可見細小的岩脈和石英脈,主要岩脈有花崗細晶岩、偉晶岩、輝綠岩等,其寬度一般為10~40cm,長度一般為幾米;石英脈的寬度一般小於10cm,長几米。岩體中包體非常不發育,只有偶爾見及,形態多為不規則。但岩體內晶洞非常發育,晶洞內往往充填有晶形完好、粗大的石英和鉀長石晶體,石英晶體為六方晶系,其直徑最大可達5cm。
三清山岩體根據其接觸關係和顆粒大小可以劃分出3個期次,即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其中以第二期的規模最大。最後一期為細粒黑雲母鹼長花崗岩,第二期為中粒黑雲母鹼長花崗岩,第一期為粗粒黑雲母鹼長花崗岩。這3個期次不像其他花崗岩體那樣具有同心環帶分布,而是呈不規則出露。這主要是因為3個期次不是一期岩漿就地分異演化的結果,而是不同時期侵入的產物。
地質價值
(1)三清山是世界展示花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歷史過程的一個天然博物館
三清山花崗岩微地貌類型多樣、發育系統、保存完整,峰巒、峰牆、峰叢、石林、峰柱、石錐、峽谷、崖壁以及豐富的造形石等微地貌標型齊全、特徵典型,且保存完整,這種特有微地貌集群稱“三清山式”花崗岩地貌組合。這些,記錄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來地殼形成演化的歷史,特別是完整記錄與系統出露了三清山花崗岩地貌形成演化相關的內外地質作用主要過程,是一個具有世界性價值的花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館。
在三清山中心區2800公頃範圍內,花崗岩微地貌成因類型保存系統、出露完整,形態類型豐富多樣、分布密集,有花崗岩奇峰48座,造型石89處,景物景觀 384處,具有東險西奇、北秀南絕、中峰巍峨的特點,猶如一個大盆景,座落於三清山中高山之上,集結了花崗岩微地貌的精華,為世界罕見,是研究花崗岩地貌的最佳地區。
(2)三清山區是西太平洋地區花崗岩地質演化中的一個突出範例 三清山是由早白堊世形成的超酸高矽、低鈣、富鉀、“A型”花崗岩所組成的山體。三清山地區的花崗岩類型多樣、特徵典型,有反映9億多年前華南洋遺存的“M型”大洋斜長花崗岩。中生代回響古太平洋板塊的俯衝作用形成了陸內深俯衝型的花崗岩序列,包括“I型”、“S型”、“A型”三類花崗岩組成的兩個構造一一岩漿帶,其構造一一岩漿演化序列清楚、完整,時空演化規律特徵典型,為東亞罕見,是研究花崗岩、特別是陸內深俯衝造山帶花崗岩的重要園地。
(3)三清山區位處獨特的大地構造環境,是揭示地球演化歷史重要階段的關鍵地域
9億多年前,三清山地區是古華南洋中的一個島弧,9億至8億5千萬年前後,洋盆消失、陸一陸碰撞,三清山地區恰處於古板塊結合帶,經後期演變.區內保留有中一新元古代華南洋、新元古代板塊碰撞、中生代陸內A型俯衝、晚白堊世陸內伸展等四大地質構造遺蹟,是地球演化歷史中重要地質事件和演變過程的見證,也是研究地球10億年以來地殼演化和古地理環境變遷歷史的重要地域、更是歐亞板塊東南部的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事件記錄最系統完整、出露最典型的地域,為追溯Rodinia超大陸拼合、離散早期歷史提供了佐證。
管理保護
保護對象
保護對象主要包括兩大類:
一是已記錄的59處地質遺蹟,包括地層剖面(9處)、典型沉積構造(15種)、古生物化石(3個門類)、典型岩石(19種)、典型礦物(2處)、典型褶皺形跡(5處)、典型斷層形跡(6處)、典型節理構造(三清山花崗岩體中心部位)等。
二是361處有記錄的花崗岩峰林景觀,包括峰巒、峰牆、峰叢、石林、峰柱、崖壁、峽谷、象形石、瀑布等十種有記錄的不同形態類型的地貌景觀。其中,在核心景區內集中了48處山峰、89處象形石。
除此之外,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道教石構建築遺址等自然與文化遺產,都納入了統一的保護管理對象。
規劃管理
管委會針對公園突出的世界價值提出了有效的保護措施,根據地質遺蹟景觀、生物與生態、歷史文化遺產等科學價值和保護價值,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進行區別保護,並劃定相應保護區域、制訂了保護管理要求。
把珍稀植物群落集中分布區以及風景區內微地貌景觀、原生狀態的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豐富的地區劃為特級保護區。特級保護區內的景物、景觀與自然環境必須維持現狀,僅配置必要的科學研究和安全防護設施,禁止遊人進入,禁止建設任何建築設施。
以一級景點的視域範圍為主要依據劃定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內僅安置必需的遊覽步道和防護設施,嚴禁建設無關的設施,不得安排食宿床位。
把地質景觀區範圍之外的區域劃為二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內可以安排少量餐飲設施,但必須限制與風景游賞無關的建設。
對以上各級保護區以外的區域劃為三級保護區。三級保護區內,按照規劃有序控制各項建設與設施,並與景觀環境相協調。
保護措施
法律保護
在法律框架下,制定了針對地質遺蹟、自然遺產及公園等方面專項法規。如《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風景名勝區條例》、《江西省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按照《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指南》、《世界遺產公約》、《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與標準》等有關法規規定,公園管理機構依法開展地質遺產的保護工作,認真履行地質遺產保護義務與責任。
規劃與制度保護
建立了國家、省、市三級管理體系,公園管理機構實行一級財政體制,建立獨立金庫,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得到保障,並組織編制了《江西省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江西三清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三清山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規劃》等規劃,制定了遺產保護管理制度,明確了公園邊界範圍、標立了樁界,使三清山地質自然遺產、生態環境及歷史文化遺產等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旅遊疏導
針對公園旅遊尖峰時段遊客數量過多、環境與保護管理壓力過大的問題,在上饒市政府領導下,公園與周邊縣市政府互動,正在實施以“三清山地質公園”為中心的大旅遊圈計畫,在地質公園周邊區域已建立了三清湖(喀斯特)、靈山(花崗岩景觀)、大茅山(花崗岩景觀)、德興礦山公園、婺源(中國最美的鄉村)等旅遊園區和景區。實現有效分流三清山地質公園旅遊尖峰時段的遊客過量壓力以及帶來的環境壓力,對三清山地質公園起到間接保護作用。
三清山是周邊社區居民心中的聖山,園區居民受道教“天人合一”文化思想很深,具有自覺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及環境的優良傳統,形成了保護資源環境方面的“鄉規民約”。公園管理機構,對園區居民在就業、醫療、低保、教育、公益林直補等方面實行了系列惠民政策,社區居民自覺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及環境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
依據公園保護管理規劃,公園建立了比較系統的遺產及環境監測保護站13處,監測保護內容包括有花崗岩景觀、大氣監測、水質監測、森林防火、旅遊監測、地質遺蹟與地質災害監測,監測保護方式採用自動監測與安排人員巡查(每天),各監測站的監測管轄範圍人員崗位職責明確,設施完備運行正常、保護管理卓有成效。對重要花崗岩景觀景物、古建築遺址、珍稀樹木等遺蹟設定了專門的保護設施,建立了覆蓋主要景區、景點的視頻監測系統,重要地質遺產景觀有專人看護管理。公園內的地質遺產、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等都處於有效的監測保護與管理之中。
公園對典型遺產景觀景物採取了隔離工程措施如防護網、隔離通道、加固保護工程等。重要地質景觀安排有專人看守管護。
水文氣候
氣溫氣候
公園位於地處蘇南、浙西、皖南和贛東北的江南山地的南部,是懷玉山脈的主峰區,由於山區海拔較高,主峰區大多在1000m以上,主峰玉京峰達1819.9m(2007年4月27日國家測繪局與建設部聯合公布的數字)。因此氣候、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帶明顯。
公園屬中亞熱帶季風型山地氣候,基帶(山下)為中亞熱帶氣候,夏季長4、5個月,春秋季各有2個月,冬季約3個月,無霜期250天,生長期9個月,年平均氣溫約17℃,7月平均氣溫29~30℃,1月平均氣溫4~5℃,日均溫>10℃的持續期280天,活動溫度積溫5500℃。這裡年平均降水量1500mm,以4~6月為多。三清山山區年平均氣溫10.9℃,7月平均氣溫21.1℃,1月平均氣溫-0.6℃,極端最高氣溫33℃,極端最低氣溫-16.0℃,年平均氣溫與北京相近,7月平均氣溫與嫩江相似,1月平均氣溫與徐州相當。而年平均降水量1857.7mm,遠遠超過上述地區,年平均蒸發量為1331.6mm,相對濕度82%,遠較上述地區潮濕。山區降水多於山麓,是地形雨所致。降水集中在4~9月,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為梅雨季節,夏季多暴雨。
三清山的氣候垂直地帶在海拔800m以下為亞熱帶氣候,800~1300m為暖溫帶氣候,1300m以上為溫帶氣候。
水文水系
懷玉山脈是信江和樂安江的分水嶺,作為懷玉山主峰區的三清山又是信江上源金沙溪的發源地,信江和樂安江都是鄱陽湖東岸的兩條主要入湖河流。三清山山區的溪流呈放射狀向四周輻散,三清山西南坡、南坡、東坡和東北坡的溪谷水流最終入信江,西北坡的溪谷最終入樂安江。
三清山及其周圍的山溪、河流主要為降水補給型,少量降水轉變為裂隙水,在地層中停留一些時日後在山坡、溪谷邊坡溢出,補給山溪。因此,這裡的地表逕流量和年分配主要決定於降水,即季風型降水決定了河川逕流的季風型特點。年逕流深度1200mm,在我國大陸東南地區也處於高值。逕流的季節分配是冬季(12~2月)占>10%,春季(3~5月)占>40%,夏季占>35%,秋季占>5%。以春汛為主,超過夏汛,秋水少,年逕流變差係數較小,為<0.30。河水礦化度較小,為50~100mg/L,屬HCO2-Ca(Na)型水,總硬度也小,為0.5~10mg當量/L。這種類型的地表水有較強的溶蝕力。。
自然資源
土壤資源
公園內山體風化殼不發育,土壤稀薄,區域的地帶性土壤為紅壤,隨著海拔高度上升,依次分布著山地紅壤(400 m以下)、山地黃紅壤(400~600 m)、山地黃壤(600~1400 m)、山地黃棕壤(1400~1750 m)和山地草甸土(1750 m以上)。
公園山頂地帶由於風速大、氣溫低、木本植物缺少,多灌叢和草本植物,發育山地草甸土。在低洼處,由於排水不良,生長濕生植物,形成山地沼澤土。在低海拔村落附近,分布有一定面積的水稻土。
生物資源
三清山的植被覆蓋率達90%,森林覆蓋率達88%,植被垂直分帶主要由氣候垂直分帶造成,由於山地氣候的複雜性,植被的垂直帶譜較水平帶譜為複雜(圖1-2)。基帶,即海拔900m以下的山地為中亞熱常綠闊葉林帶,主要有殼斗科,其次有樟科、山茶科、杜英科、冬青科、灰木科和木蘭科的常綠樹種;900~1400m處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有栗屬、槭屬、椴屬等落葉闊葉樹種的成分加入;1400m以上為落葉闊葉林帶,常綠闊葉屬種不復存在,主要成分為栗屬、槭屬和椴屬等。
三清山地區已查明有植物253科,984屬,2373種。其中苔蘚植物65科,165屬,368種;蕨類植物34科71屬,179種;裸子植物6科,22屬,24種;被子植物148種,726屬,1802種。已發現陸生和水生動物401種,分屬5綱、32目、104科,其中魚綱36種,兩棲綱23種,爬行綱49種,鳥綱226種,哺乳綱67種。
其中有第三紀孑遺12種,如鵝掌揪Liriodendron chienensis,銀杏Ginkgo biloba,華東黃杉Pseudotsuga gaussenii南方紅豆杉Taxus speciosa,香榧Torreya grandis等。以鵝掌揪屬而言,在第三紀曾有10個種廣泛分布在北半球,大多數在第四紀冰期中絕滅,而三清山卻還有大面積分布。華東黃杉在三清山地區分布面積達533公頃,其中純林面積有160公頃,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被譽為“華東黃杉現代分布中心”。黃杉還有一種在美國加里福尼亞海岸生存,說明亞、美兩個大陸在地質歷史上曾有某些聯繫。
三清山有華東黃杉、南方鐵杉(Tsuga chinensis Vor.tchekiangensis)、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s)、玉蘭(Magnolin denudata)、高山黃楊木蓮(Magnolia fondiana)和香果樹(Emmenopterys henryi)等國家一類保護植物。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鹿(Muntiacus criuifrous)、雲豹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鷳(Lophura mycthemera)、貓頭鷹、穿山甲、短尾猴(Macuca arctoides)、棕熊(Ursus arctos)他鯢(Andrias davidianus)等。
三清山植物垂直地帶的基帶原生常綠闊葉林由於歷代不斷的濫伐和焚燒,殘存很少,大部分都已著生以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栲櫧(Cautanosana spp.)和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樹種為主組成的次生林,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為主的人工用材林,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油桐(Aleurites fordii)為主的特用經濟林,或人工種植茶樹(Camellia sinensis)和果樹,如柑桔(Citrus spp.)或成為灌叢荒草地。
人文社會
公園距上饒市90公里,交通主要為由昆滬高速鐵路、合福客運專線、320國道、311高速、205國道、206國道、皖贛鐵路、九景婺高速等共同組成“井”字型的外部陸路交通網,園區內有旅遊專線公路,並可通過衢州、武夷山、南昌、景德鎮航空港通達國內外。
公園已知有1600多年的人文歷史。在古代,為著名宗教(道教)活動中心。1984年成立上饒地區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公園區域歸上饒行署統一管理、並實施統一規劃利用。1985年被批准為江西省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歸省保護管理。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開始納入國家保護管理;2005年9月,為加強地質遺蹟景觀保護利用列入國家地質公園、2006年1月列入中國自然遺產,2008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進一步加強了對公園區域的自然遺產、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等全面、系統、嚴格、規範的保護管理與科學規劃。
截至2012年,公園社區有2個鄉鎮、15個行政村,包含有漢族和畲族。人口分布相對集中,並主要分布在公園邊部的山間谷地、河流邊岸及公路沿線地帶,公園核心區無常住居民。社區事務(包括社會公共管理、產業與經濟發展等)由公園管委會領導和直接管理。
三清山博物館位於公園東部銀湖灣旅遊服務區,占地35000平米,總建築面積6256平方米,總投資約6000萬元。三清山博物館在其規劃建設時是國內已建成地質公園博物館中體量最大的。
旅遊信息
景區景點
三清山有十大分景區:
十大分景區歸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距離
東錢湖有五公里。
交通信息
(1)江浙滬廣東一帶
滬昆高速玉山出口下,約1公里,第一個紅綠燈左拐,進了320國道直走3.5公里在左拐,進入三清山環山公路又直走45公里就到三清山景區了,左拐是去三清山南部外雙溪索道,右拐是去東部金沙索道(婺源方向),一般是江浙滬廣東一帶的遊客。
(2)武漢、九江、景德鎮、武夷山、婺源、黃山
一般是上景婺常高速—德婺高速,從婺源的第一個高速路口上,到小關下高速,然後經小關收費站入三清山環山公路,大約再開個40分鐘就能到達三清山金沙索道站,直走約30分鐘到三清山南部外雙溪索道。
第二條路是不上高速的,走國道,到直接到小關,再進到環山公路。
自助交通中轉站一般是首選在玉山縣下,次選上饒市下。
(1)玉山縣
坐火車、高鐵到玉山站或玉山南站,然後坐公車、電動三輪子或計程車到玉山縣汽車站,電動三輪子較多,約5元/人,半夜也有車的,稍貴,可以講價,到汽車站約5-8分鐘。去三清山有兩種班車,分別是去東部金沙和南部外雙溪的,票價16元/人,根據選擇乘坐東部和南部索道,兩邊都可以上山。間隔40分鐘一趟,需要一個小時到達,停靠地點都在索道附近。最早6:10,去南部班車最晚5:00,去東部的班車最晚是下午6:10,註:季節不同會有所調整。不過還有一趟上饒——三清山東部(金沙)—婺源的車子,上饒17:20齣發,18:00到玉山汽車站門口會停。
(2)上饒市火車站或汽車站
上饒市與全國火車車次較多,但上饒到三清山的汽車班次較少,上饒市帶湖路汽車站到三清山南部索道發車時間(7:30,13:30)。去東部索道只有17:20的一班車。
最常見的走法:從上饒市火車站下車,坐公車1元或摩的5元約3分鐘到320國道,在國道另一側等,上饒市到玉山縣班車(約20分鐘一趟),看到中巴車上面標明(上饒——玉山)招手上車,車費15元/人,到玉山汽車站後轉車見上,上饒市到三清山總計時間約1小時50分鐘。如果在上饒火車站已很晚錯過去玉山班車,可以選擇坐公車到上饒市區住宿,第二天早上到上饒市中央公園,打車司機都知道,中巴車6:00到18:00之前是15分鐘一趟,之後轉為晚班車,車次依次為:18:10、18:40、19:20、20:00。
所獲榮譽
2022年1月30日,入選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擬認定公示名單。
2022年3月30日,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