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山

武安山

武安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縣城南側,是去三清山旅遊的交通樞紐之地,景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武安山,又稱塔山,山下林木茂盛,寺廟古墓掩映其間;山下冰溪一線如帶,縈繞吳越古城;河畔有綠洲成片,挑樓成排;且有城牆浮橋,古風猶存。青山綠水,嬉戲其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安山
  • 地理位置: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
  • 景點級別: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閻立本墓、普寧寺、端明書院、旌德會館、考棚和文成塔
  • 景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
  • 別稱:塔山
  • 稱號:“東方的威尼斯”
簡介,景點概覽,閻立本墓,民間傳說,普寧寺,端明書院,玉山考棚,旌德會館,文成塔,南宋行宮,

簡介

近代著名作家郁達夫曾到玉山縣城遊覽,他站在城東南玉虹橋的高埠朝西北方向望去,但見冰溪河繞城而過,沿河一排明清建築,排列有錯,倒影水中,仿佛天上的街市;水面上木船穿梭,竹筏泛流;還有郭家洲上的水車、磨坊、長堤,簡直是一幅立體的水墨畫。他在《冰川紀秀》一文中稱此景為“東方的威尼斯”。
武安山武安山
景區內主要景點有閻立本墓、普寧寺、端明書院、旌德會館、考棚和文成塔等。

景點概覽

閻立本墓

閻立本墓位於武安山東北面山坡上,距普寧寺100米左右,坐西南朝東北。閻立本是唐代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官至中書令(即丞相)。善繪畫、工人物、車馬、台閣,尤擅寫真。筆力圓勁雄渾,善於刻畫性格神情。所畫太宗像和《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等稱譽當時。存世的《步輦圖》相傳是他的作品。他在武后參政後,貶職來到玉山隱居,在暖水三山之左設齋讀書,在五都購置南莊。後舍住宅改建為普寧寺;舍讀書之處改建為智門寺,將南莊改為普圓禪院。公元673年,閻立本病逝,普寧寺僧將墓築於寺後。墓地現遺存清乾隆年間重立的墓碑一塊,上刻“大唐相國本寺檀越立本閻公之墓”,左刻小字“清乾隆十五年冬月吉旦。住普寧沙門心田同本寺大眾重立石。”墓地三面青山環抱,墓前林木青蔥,溪水橫流,環境幽雅,古樸莊嚴。
1987年12月定為江西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評為上饒十佳風景區。

民間傳說

閻立本在武則天當政後被貶到江南,將家安置在今玉山縣冰溪之南的武安山下。閻宰相有一獨子,放蕩不羈,不讀書,又不聽管教,常常背著父親,搶劫民女,欺壓百姓,更有甚者,民家女兒出嫁,花轎從閻家門前經過時,閻公子竟私令家丁攔住花轎,強逼新娘先與他同房,否則不準放還。滿城百姓無不切齒痛恨。閻宰相得知後,直氣得大罵兒子:“畜生,竟如此胡作非為,叫我有何面目見人!”狠心之下要除此孽子。
這年端午節前,閻宰相僱人打了一隻花船,船底做成活動板,到了端午節那天,他將兒子安排坐在花船上,自己另坐一船,撐到冰溪河上看龍舟。花船撐到城南門外大王潭時,船夫按照閻宰相吩咐,突然將船底活動板抽掉,閻公子“哎呀”一聲跌落水中,便淹死在潭中。
處死孽子後,閻宰相便在南門外開了一家包子店,專訪孝順之人,準備將家產送給他。誰知來買包子的,都說是買給兒子吃的,竟沒有一個人說是買給爹娘吃的,閻宰相非常傷心。一天,有個小和尚來買包子,閻宰相又問他買給誰吃,小和尚老實回答說,因師父生病,想偷偷買幾個包子給他補補身子。閻宰相十分高興,心想,還是佛門之人孝順。於是便將自己的家宅和兩千擔租田一併施捨給僧人為寺。因他的住宅在冰溪南岸,所以又叫“水南寺”,又名“普寧寺”。

普寧寺

普寧寺(水南寺)位於武安山北麓。原寺範圍廣闊,建築宏偉壯觀。唐總章年間由僧六祖、法嗣、智常將閻立本所捐住宅改建而成。宋時,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觀音殿共百餘間,占地面積30餘畝,有僧徒160餘人,香火極盛。後三度被毀,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法森和尚重建。民國三十一年日軍入侵縣城,寺宇焚毀殆盡。後由僧人永修重建後廳,解放前夕,寺時尚有僧徒27人。後逐漸倒塌,近年又有僧俗捐資重建,再續香火,亦復成為人們觀光遊覽之去處。

端明書院

端明書院位於武安山東麓,系宋端明大學士汪應辰講學之地。汪應辰是玉山人,宋紹興五年(1135年)中進士及第,欽點狀元,並賜名應辰。時金兵南犯,欲來南宋,秦檜大權在握,欲與金人和談。汪應辰力主抗金,向皇帝直言上書。秦檜大為不悅,讒言陷害,汪應辰被貶職。宋孝宗登基後,仰慕汪應辰的人品才華,任用他來革除朝弊。汪應辰政績顯赫,官至端明殿翰林學士,封玉山開國男,晉上饒侯。他晚年還鄉講學,建端明書院,並置學田。乾隆五十七年,端明書院移建在冰溪之南,武安山東麓古歲寒庵(普寧寺左)廢址上。書院左右各3間,前面是講堂,門對冰溪;門內左邊為科舉倉,右邊是理事所;兩廡後面有書舍各5間,西北角有書舍4間。後二度被毀,幾經重建,現規模尚存,大部分建築仍在。

玉山考棚

考棚位於玉山城內湖塘沿寶慶橋東側。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後塌,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舊址重建。後又毀於兵火,於同治六年(1867年)再建。院中有兩排青磚瓦房,東西兩面相對,各有25個雙間,兩排房屋之間,有一條長75米、寬3米的通道,南北兩端有廳堂對稱,實用面積約為1085平方米。
1987年12月定為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旌德會館

旌德會館位於縣城冰溪鎮新建路東側。清嘉慶二十三年(1813年),由安徽旌德旅玉布商創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會館高2丈余,巍然壯觀。分前後兩進,有方石柱6根,圓石柱20根;廳後有4根粗大木柱。後進為3架轉廂,中間是小天井,旁邊是廂房,建有跑馬樓。光緒二十六年,翰林院庶吉士鳧山江志伊為會館題書碑記。1983年重修後,館舍修葺一新,碑記猶存。現為縣博物館,館中收藏有宋代文天祥、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朱耷、乾隆、藍瑛等名人的真跡書畫作品179幅,商周以來各時期的各種飾物工藝精緻,堪稱佳品的石器、銅器、玉器、陶瓷等古文物器皿327件。

文成塔

文成塔位於城西5公里的回龍山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倒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距今已有220多年的歷史。文成塔高41.4米,分7層6面,每層高5.8米,寬5.1米,牆厚達2.35米,低層有門,中間有梯,有門戶可以眺望。總計用磚24萬塊,灰25萬斤,石5000塊,鐵2000斤,費銀8500兩。塔門頂上石碑刻有“文成塔”3字,左角刻“乾隆壬辰年造”,塔身完整,古樸蒼雄,向為文人墨客所駐足,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行宮

2006年5月8日,位於武安山東麓的玉山縣冰溪鎮殿口村村民,在一場暴雨後清理村中小河的淤泥時,發現一隻漢白玉石獅、一對花崗岩石羊和大量的破損青石柱、石礎及殘青磚斷琉璃瓦等古代建材。於是,一些村民想起,當地村民在挖房基、挖菜地時,經常挖到瓷器、銅器、寶劍等古物;在村頭村尾的一些權木叢中,經常發現殘損的石板、石礎、石柱、石馬、石麒麟等古石制構件;近30多年來,經常有文物收藏者和古玩販子來村里收買村民的這些古物拾遺。另外,村中還有一口六角古井和一口八角古井,這兩口古井水源很充足,從不乾涸,在通自來水之前一直全村人的飲用水。根據這些遺存物,當地村民聯想到,殿口很可能就是村中老輩人經常說起的南宋行宮中遺址。文物專家多次到殿口考證,根據這遺存物的規制,殿口村包括兩口古井在內的這些古物,都是當年建於此的南宋行宮遺物。
1127年,金兵大舉南下,金人占領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宋高宗趙構逃到臨安(杭州),建立了南宋朝廷。趙構擔心金兵進一步南侵,為了避免北宋滅亡的悲劇重演,多次招集群臣商議“駐蹕之所”(行宮)。這行宮選在何處是好?有人提出,可建在信州(上饒)。趙構派人到上饒勘察,勘察的人回去報告說,信州玉山縣武安山下的殿口龍虎天罡。
殿口形勢,為武安山東麓的平坦坡地徐徐下降形成的一片小平原。其南,是武夷山余脈的多重山峰,如虎躍起;其西,有武安山延伸而來的九條山埂,匯合到武安山下的冰溪,有九龍下海之勢;其北,臨冰溪、侖溪、甘溪三溪匯合處,直眺縣城周邊開闊地帶,遙望三清山,構成半月形環抱地勢,組成了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此地,為武夷山脈和懷玉山脈所環抱,又是入閩古驛道的必經之地,閩北山區又有退路,距京杭城州也不遠,適合建行宮。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宗下旨在殿口建行宮,歷時10年建成。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玉山人汪應辰中狀元,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封玉山開國男,晉上饒侯。隨後,玉山人在狀元當年於行宮東側讀書草堂處建端明書院。明嘉靖三年(1524年),玉山縣在端明書院前建狀元牌坊。清乾隆五十七年(1742年),玉山知縣丁如玉對端明書院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建。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玉山紫湖有一個叫汪公的僧人化緣在行宮西側建了一座東嶽廟。此後,每年的九月十五日,贛、浙、閩、皖等省鄰近香客,來廟朝謁膜拜者絡繹不絕。廟內摩肩接踵,鼓樂之聲,喧動天地,香火旺盛。宋淳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理學家朱熹到玉山講學時曾到殿口一游,登高遠眺,頓覺心曠神怡,即興揮毫寫下“江天一覽”四個大字。
“孤峰斗絕隱天花,更有亭軒萬木遮。回首下方風景接,井煙歷歷繞官衙”。這是清代詩人唐世徵筆下的武安山。連綿起伏的群山,翠連黛接的林海,碧波蕩漾的湖水,眾多古蹟點綴在山林水畔幽篁間。
武安山
黃巢窖
黃巢窖離玉山縣城2500米左右,是武安山森林公園最高峰,高393米。相傳黃巢當年在此窖下大批財寶,故稱黃巢窖。這個名字流傳千年引證著一段歷史。就是在今天這樣的時代,這裡還是一片世外桃源,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山上依然有野豬等山獸出沒。山上有個天熱的石窟洞,當地百姓把它叫做老虎洞,洞內有多深因為安全的原因不得而知。站在山頂朝北面縣城方向望下去,在山腰處居然有一丘一丘(完整獨立的一塊一塊田地)的糧田。在這樣的山上居然會有這么多的田。因為在山中無人耕種長滿青草。但是,有一個傳說卻一直讓我們激動不已。黃巢的大批珍寶因為征戰的原因無法帶走,就埋藏在此81丘糧田中的某一塊田下面。黃巢插下自己的寶劍為記號,以備日後之用。傳說中只要數到剛好九九八十一丘田的時候,寶藏和寶劍就在那裡。當地相信這個傳說的百勝用盡各種方法,每數一丘田的時候就插上一根棍子、旗幟等做記號,想數清楚這裡到底有多少丘田,有沒有傳說中的第八十一丘田。奇怪的是,每每如此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怎么也數不到九九八十一。但是,這個傳奇和這座大山緊緊相連著,多少年來它用它厚重的軀體默默的沉載著曾經的歷史,黃巢帶著他的部隊,帶著他的血腥他的抱負來過這裡,他們在這裡安營紮寨,屯兵積糧。
武安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