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構造運動與大陸構造
- 作者:崔盛芹
-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頁數:399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02841676
- 語種:簡體中文
《構造運動與大陸構造(論著選編)》主要收錄了試論中國濱太平洋帶的印支運動、論中國及鄰區濱太平洋帶的燕山運動、東亞濱太平洋地區喜馬拉雅期構造演化、陸內造山作用、略論燕山地區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論燕山地區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等內容。內容簡介 《構造運動與大陸構造(論著選編)》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圖書目錄...
造陸運動是指地質歷史上造成大陸和大型海盆的地殼運動。又稱造陸作用(epeirogenesis),是吉爾伯特(G.K.Gilbert1890)提出的一個概念。表現為大範圍的整體升降,在地層記錄上常出現沉積間斷。因此,就它的涵義而言,與垂直運動是同義的。內容 地形的成因和大地構造的成因似乎是由於不同的機械作用而發生的。實際上,...
從地球的表面到地球核心,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主要由矽和富含鋁的矽酸鹽類岩石組成,所以又稱為岩石圈。它是地球表層的堅硬固體外殼,為地球上的陸生植物與陸生動物提供了生存和活動的場所。因此,研究地殼的構造及其運動直接關係列人類的生存。簡介 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
大地構造學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大陸、海洋及其內部變遷的原因和發展過程,認識地殼和岩石圈的演化規律,探索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運動狀態,特別是成礦物質的演化、遷移和富集等規律,研究地震活動規律,從而為成礦預測、地震預報、大型王程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環境保護和規劃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大地構造的研究不僅在實踐...
地殼運動(crustalmovement)是由於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是由內應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並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我國古代的學者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寫到“嘗見高山有螺蚌殼,...
(1)大規模拉張運動 大洋中脊地幔對流,洋脊處於拉張狀態,新洋脊不斷形成;大陸裂谷(如東非裂谷)發育大陸溢流玄武岩,它們代表新構造地殼的拉張活動。(2)大規模俯衝、碰撞活動 太平洋東西兩側均有海溝,大洋板塊不斷向大陸板塊俯衝,大陸板塊被擠壓,形成新的造山帶,如台灣、北美西部、南美安第斯山脈等新生代造...
大地構造學說是關於地殼構造發生、發展、分布規律形成機制和地殼運動的各種學說。主要關注地球表面山脈的形成和演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流行的是地槽地台學說,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流行的板塊構造學說。現象描述 在地球的表面,不僅大陸地區出現有大量連綿不斷的山脈(例如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在海底也有連綿不...
板塊之間常以大洋中脊、大陸裂谷、島嶼、海溝及轉換斷層等地殼構造活動帶為其邊界。板塊構造說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地球畫像,力求從整體上把握全球的地質運動規律。該學說提出後立刻引起巨大反響,被一些學者稱為“新全球構造學說”。新理論的崛起,得到了古地磁、海洋地貌、海底構造、海洋沉積、地震等領域一系列重大發現...
這種以拉伸為主的大陸邊緣在外側同樣可造成擠壓和洋殼俯衝,北秦嶺的新元古代向陸俯衝可為例證。揚子地台由於基底固結較差,除鄂西和滇中分別發育神農架和昆陽裂陷槽,其西北和東南邊緣則是邊緣裂陷與島弧俯衝並存,結果導致陸殼擴展增生,東南邊緣更為明顯。到新元古代,造山運動和造山沉積分布普遍,這就是晉寧運動和...
②每個構造階段自身都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徵,而發展的全過程又具有不重複的和前進的特徵。構造階段的劃分所依據的事實和現象是多方面的。主要的依據是地殼的總體特徵,如地殼厚度和地溫梯度,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的形成、分布格局及其變化。包括每種地質作用及其產物,如構造運動和構造變形,沉積作用、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
第一章秦嶺造山帶與勉略構造帶 第二章秦嶺勉略帶構造幾何學與運動學 第三章秦嶺勉略帶蛇綠岩與相關火山岩及花崗岩 第四章秦嶺勉略帶古大陸邊緣盆地與前陸盆地體系 第五章勉略構造帶與勉略古縫合帶年代學研究 第六章勉略複合構造帶和中國大陸構造與動力學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附圖中國中央造山系勉略複合斷裂...
構造地貌學是研究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關係的學科,是地貌學的重要分支。地質構造指的是久遠地質時期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各種構造,如岩層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層錯斷而成的逆沖斷層、正斷層等,以及它們的複合體;新第三紀以來的構造運動(即新構造運動)形成的、並還在活動的各種構造。反映大地質構造的地貌有大陸、洋盆...
第五章 板塊構造說 第六章 地幔柱構造說 第七章 中國主要大地構造學派簡介 第八章 沉積盆地及其構造特徵 第九章 造山帶及其構造特徵 第十章 中國的構造階段 第十一章 中國的大地構造格局 第十二章 中國大陸構造的形成與演化 第十三章 中國大陸構造的變形特徵 第十四章 中國的造山帶 第十五章 中國的沉積盆地 ...
構造地形是原生的,即是由於構造運動直接影響產生的,包括地表主要起伏和某些較小的形態。在強大的地殼運動中,地殼岩層受到強烈擠壓、拉伸或扭動,有時發生褶皺、斷裂,有時產生平移、升降等,並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了複雜而有規律的構造地形,這些構造地形控制了地表的山脈、河流和高山、盆地的格局。概念 構造...
由於中國大陸的大部分在印支期完成拼合統一,因此可以說,沒有印支運動,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大陸。印支期形成的四條碰撞帶,除紹興-十萬大山帶因為後來癒合較好,已經基本停止活動之外,其他三條在後來的構造運動中均表現出強烈的活動,直到今天還是中國大陸上重要的斷層帶。特別是秦嶺-大巴山帶,其東部被南黃海嵌入構造...
20世紀50年代中期,A·L·韋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的復活,以及60年代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全球性地形的研究,使構造地形學研究與地球動力學的研究結合起來,構造地形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新發展。研究領域 基本分為兩個方面:根據地形形態分析構造,了解地形內的動力機制,研究構造運...
《中國地震構造運動》是2010年3月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李祥根。本書從地球結構,運動的特徵出發進行描述總結分析。內容簡介 李祥根先生撰寫的《中國地震構造運動》一書匯集了中國地震構造的許多資料,勾勒出地震構造運動的圖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與以往相關“地震構造”的著作或論文不同,本書突出了“...
我們進入了大陸碰撞的新階段,這最終會在未來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全球氣候在變暖(參看全球變暖,存在爭議),因為我們正在脫離冰川時代,同時也因為我們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未來世界 這可能是地球5千萬年後的樣子(距今5千萬年後)如果今天的板塊繼續運動,大西洋將會拓寬,非洲會與歐洲碰撞,並使地中海閉合,澳...
它認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為若干巨大的板塊。岩石圈板塊塑性軟流圈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與板塊之間或相互分離.或相互匯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構造運動。板塊構造說囊括了大陸漂移、海底擴張、轉換斷層、大陸碰撞等概念,為解釋全球地質作用提供了頗有成效的格架。簡史 1912年,德國A.L.魏格納首先提出了...
這裡,只著重從大陸漂移與古地磁、海底磁異常與海底擴張兩個方面的地質及地球物理的主要證據來論述板塊構造學的形成過程及基本理論,同時對板塊構造運動驅動機制的最新認識作簡要的介紹。學說歷史 ①1912年德國學者A.L.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50年代古地磁的研究測得各地在地質時代中的磁極位置變化多端,用大陸固定論...
構造運動地貌 會形成褶皺和斷層.(褶皺分向斜,背斜.)(斷層分地壘和地塹)會形成褶皺和斷層.(褶皺分向斜,背斜.)(斷層分地壘和地塹)
原生構造地形 地質構造形態未被破壞或破壞輕微的構造地形。原生構造地形的形態與地質構造的形態是一致的。剝蝕構造地形 地質構造形態在較大程度上受到剝蝕作用的破壞,但仍然控制著地形的基本特點的地形。剝蝕構造地形包括埋藏在地下被剝露出來的地質構造的形態所形成的地形(剝露構造地形)。構造運動地形 指能夠反映新...
俯衝帶的變質作用僅限於一狹窄的地質體中,它具有較高的壓溫比,洋殼物質組成基底並廣泛存在疊瓦剪下;相反,包括深成岩的火山弧則是具有相對較高的高溫重結晶作用的非常寬闊區域,其特徵是具有大陸殼基底核垂直構造運動,這裡的高熱流可以促使含水矽鋁質地殼的底部發生部分熔融。這樣的俯衝帶和火山弧就構成了一個成對...
三、地殼構造運動的共同特性 第八節 地殼構造運動的迴旋性及其轉移性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地震 第一節 地震成因的討論 第二節 地震形成的動力學成因 第三節 地震形成的構造學成因 第四節 “三向應變結構”是地震孕育發生的應變結構成因 第五節 “三向應變結構”形成的物理機制 一、垂直差異構造運動與“三向應變...
地球內部作用力來自熱能、化學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轉能等。由地球內部這些力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地球的內力作用。大陸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嶺、海盆、海溝等地形的形成過程中,內力作用起著主導作用。表現形式 內力作用表現形式有兩種 垂直運動 或 水平運動 ,具體體現為地殼運動、地球深處岩漿活動和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