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板塊構造
- 外文名:plate tectonics
- 提出時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 學科:構造地質學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
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理論是一種現代地球科學理論。其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Wilson,1965)。板塊構造認為,地球表層(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約為100-150 km的巨大板塊...
板塊構造說(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是指現代地學理論之一。20世紀60年代中,在大量海洋地質、池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大地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是以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海洋學、岩石學、同位素地質學以及地球化學等資料為基礎的。尤其最近20年來,與板塊構造有關的資料迅速積累,板塊構造學又有了...
板塊(plate)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岩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
全球板塊構造是用板塊構造學說對整個地球地質結構進行劃分的一種模式。現代全球構造特彆強調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若干個相對堅硬的板塊所組成,板塊核部由相對穩定的地塊...
地質學專業術語。薩維爾·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
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板塊構造假說、板塊構造論或板塊構造學)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
古板塊構造(palaeo plate tectonics,fossil plate tectonics)是指前新生代的板塊構造。...
全世界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大陸板塊指對海洋地質、海洋地貌和地球物理等資料進行分析後建立的...
《板塊構造和地震活動性》是由地震出版社出版,本書首先概要介紹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誕生的歷史輪廓,學說提出的主要地理、地質和地球物理等依據及其要點...
人們認識大陸是一個逐漸的過程,由魏格納在20世紀60年代一次偶然機會發現各大洲便於輪廓可連線,進而進行觀測,到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板塊...
中國板塊,是指中國約自早中元古代隨著古陸殼的逐漸形成,於中晚元古代開始了陸洋開合的板塊運動。...
用板塊構造學說來闡明礦床形成和分布的規律的成礦模式。...... 詞目:板塊構造成礦模式釋文:按不同板塊相對運動的關係,主要可分以下幾種重要模式:一是裂谷帶成礦...
板塊邊界劃分的主要依據是板塊邊緣的構造、活動性和板塊內部的整體性。板塊的邊界有三種類型:離散型、匯聚型和守恆型板塊邊界。...
《板塊構造與中國含油氣盆地》是1989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志立。...
板塊構造說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地球畫像,力求從整體上把握全球的地質運動規律。該學說提出後立刻引起巨大反響,被一些學者稱為“新全球構造學說”。新理論的崛起,...
板塊假說是基於海底擴張和大陸漂移這兩種獨立的地質觀測結果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主要目的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該假說認為地球是六大岩石圈板塊拼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