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

《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李廷棟、袁學誠、肖慶輝、黃宗理、葉天竺、耿樹方、範本賢、高銳、肖序常、朱介壽、鄧晉福、姚伯初、張興洲、楊文采、路鳳香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李廷棟,袁學誠,肖慶輝,黃宗理,葉天竺,耿樹方,範本賢,高銳,肖序常,朱介壽,鄧晉福,姚伯初,張興洲,楊文采,路鳳香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130010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3-1-10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本項目為國土資源部“十五”期間的重點科技專項計畫,項目負責人李廷棟。項目起止時間2001年1月—2006年10月,分為兩個工作階段:第一階段(2001年1月—2004年6月)開展全國七個分區的具體研究和建立岩石圈資料庫,項目契約書編號200010103;第二階段(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分區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全國綜合集成研究,改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任務,任務書編號為“科[2004]004—09”和“科[2005]004—08”。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的劃分:岩石圈深部結構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地表的大地構造單元和構造特點是深部地質作用的結果和反映。因此,把地表和深部地質調查研究的成果相結合,從三維結構角度劃分中國岩石圈大地構造單元是探索中國岩石圈演化的基礎,也是建立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模型,探索能源、礦產資源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形成機制的關鍵。   (2)岩石圈層圈和塊體的相互作用:地球物理探測結果表明:岩石圈具有明顯的成層性和斷塊性。層圈界面既是物性界面,也是重要的動力邊界(帶),在板塊活動過程中,它們始終處於活動狀態。其中最重要的動態界面有4個:位於沉積蓋層和晶岩系之間的構造界面,殼內軟層或拆離層(殼內拆離層),殼幔界面(Moho)(殼幔拆離層)和岩石圈-軟流圈界面,它們是調節岩石圈運動和層間物質轉換的重要因素。岩石圈斷塊性是垂向運動的反映。斷塊運動和層圈運動是岩石圈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兩者相互約束,對地殼生長和裂解、岩石圈與軟流圈運動及岩石圈三維結構的形式有重要影響。   (3)岩石圈熱結構和岩漿活動:岩石圈熱結構是深部作用過程的綜合反映,熱作用和構造作用是同一動力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岩石圈熱狀態不僅影響岩石性狀、行為和流變狀況,而且對了解板塊俯衝帶物質成分轉化、殼幔混合作用、深部物理化學狀態及大型沉積盆地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結合高溫高壓實驗,研究岩石圈岩漿活動和熱結構是了解岩石圈三維結構特徵,建立岩石圈三維結構模型和演化等理論研究所必然經歷的步驟。   (4)板塊碰撞帶或陸內俯衝帶的俯衝作用過程:上地殼主要地質事件的時空演化表明,板塊碰撞後,大陸岩石圈仍具有強烈活動性,它們主要受板塊碰撞作用和大型陸內俯衝作用制約。地球物理資料顯示,板塊碰撞帶或陸內俯衝帶,往往是地殼厚度和上地幔厚度陡變帶或梯度帶。中國主要地震活動和新生代岩漿噴溢,特別是強震,一般位於板塊碰撞帶和陸內俯衝帶部位。可見板塊碰撞作用和陸內俯衝作用是控制岩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活動特徵的主要因素,是建立岩石圈三維結構模型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