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在菩薩與如來佛祖地藏王菩薩一起成為的大佛,外號,拿著屠刀的大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自在菩薩
- 神話體系:中國神話
- 外號:拿著屠刀的大佛
- 出處:靈山
歷史記載
波旬(梵文Papiyas或Papman)在《阿含經》中常作魔(mara,即魔羅),或魔波旬(Mara-Papman)。經載,他是欲界第六天主,故又稱為“自在天主”或“天子魔”,其所為,在於奪取或斷除人的生命、善根,而妨礙善事、破壞正教。有意思的是,波旬的在世,恰恰與釋迦牟尼佛同時代。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惡魔之“出現”於佛經,並不單單限於《阿含經》,其他如《愣嚴經》、《佛本行集經》、《大品般若經》等經典中皆廣載惡魔或波旬之名相、語意,及其嬈害佛陀或諸修行者、破壞善法的事跡。本文主要是從《阿含經》中波旬的行跡、變化出發去揭示其性格之特徵——即魔性的。
波旬常常追隨佛及其弟子,進行嬈亂、留難。其行跡所到之處,遍及王舍城、毗舍離城、波羅柰國、郁鞞羅聚落、娑羅婆羅門聚落、釋氏石主釋氏聚落、烏暫婆利梵志女林、婆奇瘦鼉山怖林等各處,可以說,凡是佛及其弟子所在的地方,波旬皆可能出現。波旬既出現於佛成道後與入滅前這樣的重要時刻,又頻頻出現於佛陀獨處逕行、臥息、禪坐、乞食,以及為比丘或四眾說法之時,還常常單獨出現於佛弟子跟前。通過其他經典,我們還可知,佛在成道之前亦曾與波旬發生過“交鋒”。
人物評價
《阿含經》對惡魔侵擾佛及其弟子身心的有關描述,可謂詳盡、生動。而經中對波旬的心理以及性格的描寫——如何作意嬈亂或留難佛及弟子,乃至於被識破後之沮喪、憂戚、慚愧、懊惱,以及當佛告以即將滅度時之歡喜踴躍等,尤其讓人難忘。這些文學性的效果無外乎帶來一個人性化或人格化的惡魔,進而又深刻地反映出,在人性之外無處有惡,在人性之外無處有善。所以說,魔性不離人性。
此外,在《阿含經》有關波旬的文本中包含了豐富的佛法思想,如其集中於《雜阿含經》卷三十九中的,大致上就有:四聖諦(1101);舍無益苦行而修正願、戒定慧(1094);佛對飲食的態度——欣悅為食,不依有身(1095);以哀愍眾生故而行教化(1097);舍非時樂而就現世樂——離諸熾然,不待時節,能自通達,於此觀察,緣自覺知(1099);修平等觀(1099);正念繫心修禪定三昧(1093、1100);不住色著法(1102、11030);斷欲離愛(1086、1087、1091、1092、109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