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標燈魚

大眼標燈魚

大眼標燈魚(Bigeye lanternfish),拉丁名Symbolophorus boops,命名人:Richardson。燈籠魚科生物,體細長,側扁,至尾部漸漸變細。頭中等大,前側部光滑。吻短,圓鈍,眼較大。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等海域,主要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的表層。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眼標燈魚
  • 拉丁學名:Symbolophorus boops
  • 二名法:Symbolophorus boops 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燈籠魚目
  • 燈籠魚科
  • :標燈魚屬
  • 分布區域印度洋太平洋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一般生活於熱帶海域。
  • 命名人:Richardson
形態特徵,分布地帶,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基本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4.84倍;為頭長的3.36倍。頭長為吻長的6.21倍;為眼徑的3.2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05倍。體被圓鱗,鱗易脫落。側線完全。尾柄細長,側扁。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頭中等大,前側部光滑。吻短,圓鈍。眼較大。口端位,口裂長;上頜骨細長,後部稍為擴大,末端延伸超過眶後緣的後方。兩頜均出現絨毛狀小齒。鰓孔大,鰓蓋後緣光滑。
背鰭13-14;臀鰭21-22;胸鰭12-13;腹鰭8;尾鰭19。鰓耙5+l+13-14。背鰭中等大,其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後上方,臀鰭起點位於背鰭末端的後下方,其基底長約為背鰭基底長的1.8—2.1倍。脂鰭在臀鰭末端的稍前上方。胸鰭細長,末端可超過腹鰭的起點。腹鰭後端可達肛門處。尾鰭分叉,尾鰭副鰭條柔軟。
發光器
(AO)列發光器7-9+7-9。鼻部背側發光器(Dn)和鼻部腹側發光器(Vn),均明顯出現在眼前方的上下緣,很小,圓形。鰓蓋發光器(Op)2個,Op1小,位於前鰓蓋骨的後端;Op2比Op1大,約在眶腹緣的水平線上。鰓膜條發光器(Br)3個。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PV01位於P02的上方或稍前上方,它與PVO2和P01成一斜行直線;PVO2在P03的稍前上方。胸鰭上方發光器(PL0),約位於側線與胸鰭之中間。胸部發光器(PO)5個,PO3—P04間的距離窄;P05略有升高,位於腹鰭基外緣的前方。腹鰭上方發光器(VLO),明顯位於腹鰭基外緣與側線之中間。腹部發光器(VO)4個,略呈水平狀。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幾乎成直角排列,SA01位於V02的上方或稍前的上方;SA02位於V04的上方;SA03約位於臀鰭起點的垂直線的前上方,鄰近側線的下方,它與側線的距離約為它的直徑。臀前部發光器(AOa)7—9個,前部5—6個彎曲成弧形。臀後部發光器(AOp)7—9個,前部3個在臀鰭基的上方。體後側發光器(Pol)1個,位於最後AOa的上方或稍前的上方;並在脂鰭很前的下方;它與側線的距離約為它的直徑。尾前部發光器(Prc)2個,Prc2位置升高,位於尾鰭腹側與側線間,而略接近尾鰭的腹側。在印度洋的標本中,尚未發現尾部發光腺。

分布地帶

分布於中國南海印度洋太平洋

參考文獻

Myctophum boops Richardson,1845,Zoo1.Voy.”Erybus”and“Terror”,2:39,p1.27,figs.6— 12(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海);:Richardson,1846,Rep.Br.Ass.Advmt.Sci.,15th meet., 1845:302(中國海);Bleeker,1872,Ned.Tijdsachr.Dierk.,4(4—7):147(中國海);Chu (朱),1931,.Biol.Bull.St John’s Univ.,Shanghai,1:85(中國海).Symbolophorus hoops Nafpaktitis et Nafpaktitis,1969,Bull.Los Ang.Co.Mus.Nat.Hist.Sci., 5:27,figs.29—30(印度洋);Wisner,1976,(U.S.)Navy Ocean Res.Devel.Act.Ret.,3: 51(東太平洋);陳素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成慶泰等主編)(上冊):90,(下冊):圖 326(南海)。( 描述時間:200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