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獲獎記錄,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裡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一場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略大決戰,這就是震撼世界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殲滅已處於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林彪復電軍委,強調東野主力南下可能遇到種種困難,並提出首先攻打長春,求殲瀋陽援敵之戰役計畫。毛澤東雖然同意,但同時指出:不應在幹部中強調南下的困難,否則,一旦出現口立煌集團總退卻的情況,將在精神上陷入被動。“攻長打援”的戰役實踐證明,毛澤東的預見是正確的。1948年7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覆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9月12日,遼瀋戰役開始。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僅用31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10萬餘人。此時,被困在長春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同在60軍起義、新七軍投降後,也終於率部放下武器,長春和平解放。我軍奪取錦州後,蔣介石親調杜聿明,意在重占錦州,未逞。此時,黑山阻山戰使廖耀湘喪失了撤退的時機,東野部隊將廖耀湘蜒團分割包圍在120平方公里的範圍穿插。以亂治亂。經過兩晝夜激戰,國民黨第九兵團全部被殲,廖耀湘被俘。11月1日,東野攻占瀋陽,2日攻占營口,偉大的遼瀋戰役宣告結束。
在遼瀋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華東野戰軍及時切斷正向徐州收縮的黃百韜兵團的退路,並將其包圍在徐東碾莊圩地區。同時,中原野戰軍攻戰了軍事重地宿縣,切斷了徐州劉峙集團的陸上退路。蔣介石調杜聿明回徐州作戰,敵人幾路兵團雲集逼近徐州,淮海戰役形勢異常嚴峻。國共雙方統帥鬥智鬥勇,頻頻調兵遣將,經過十幾天的激烈戰鬥,黃百韜兵團被殲,杜聿明集團被圍困,黃維兵團全殲。蔣介石雖多方設法救援杜聿明集團,但終因軍無鬥志,終致全軍覆滅,具有決定意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義說服了蔣介石,將自己所指揮的60萬軍隊留在了華北,並取得了國民黨在華北的黨政軍及經濟大權。
為了拖住並殲滅傅作義集團,中共中央命令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與聶榮臻率領的華北野戰軍會合,發起平津戰役。很快,傅作義的親信部隊35軍被解放軍圍困並殲滅在新保全城內。這時,解放軍不僅完成了對張家口的包圍,並鉗制住了傅作義的主力部隊及蔣介石的三千軍。林彪率領的東北野戰軍入關與聶榮臻會合後,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
平津戰役打響後,傅作義多次秘密地與中共中央聯繫,進行和談接觸。毛澤東1949年新年獻詞中列出戰犯名單後,傅作義再次派代表與中共談判,由於雙方所提條件懸殊太大,談判沒有成功。傅認為只要守住天津,就能達到目的,於是下令陳長捷死守天津。同時,派代表繼續與中共談判。談判未結束,天津便失守,傅作義的幻想破滅了,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定。當天,蔣介石發表了“引退”聲明,回到了老家浙江溪口。為感謝傅作義對和平解放北平做出的貢獻,毛澤東、周恩來在西柏坡熱情接待了傅作義。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毛澤東 | 古月 | ---- | 字潤之 |
蔣中正 | 趙恆多 | ---- | 字中正 |
周恩來 | 蘇林 | ---- | ---- |
朱德 | 劉懷正 | ---- | ---- |
劉少奇 | 郭法曾 | ---- | ---- |
任弼時 | 路希 | ---- | ---- |
林彪 | 馬紹信 | ---- | ---- |
羅榮桓 | 魯繼先 | ---- | ---- |
劉亞樓 | 張衛國 | ---- | ---- |
衛立煌 | 盧學公 | ---- | 字俊如 |
廖耀湘 | 周志宇 | ---- | ---- |
宋美齡 | 吳志遠 | ---- | ---- |
杜聿明 | 徐正運 | ---- | 字光亭 |
劉伯承 | 傅學誠 | ---- | ---- |
陳毅 | 劉錫田 | ---- | ---- |
鄧小平 | 盧奇 | ---- | ---- |
粟裕 | 謝偉才 | ---- | ---- |
黃百韜 | 許還山 | ---- | 字煥然 |
黃維 | 郭碧川 | ---- | ---- |
張震 | 鮑海鳴 | ---- | ---- |
傅作義 | 李定保 | ---- | 字宜生 |
聶榮臻 | 史崇仁 | ---- | ---- |
鄧寶珊 | 里坡 | ---- | ---- |
蔣經國 | 秦昭 | ---- | ---- |
蔣緯國 | 謝鋼 | ---- | ---- |
何應欽 | 陳學剛 | ---- | 字敬之 |
顧祝同 | 魯非 | ---- | 字墨三 |
譚政 | 高惠彬 | ---- | ---- |
岡村寧次 | 不詳 | ---- | 日本戰犯,原侵華派遣軍總司令 |
李先念 | 陳剛 | ---- | ---- |
李宗仁 | 楊次禹 | ---- | 字德鄰 |
巴大維 | 瓊斯·壯加里 | ---- | 美國駐華聯合軍事顧問團團長 |
司徒雷登 | 吉葉墨 | ---- | 美國駐華大使 |
羅申 | 科龍·費利德 | ---- | 蘇聯駐華大使 |
趙家驤 | 馬大龍 | ---- | ---- |
楊成武 | 戈文義 | ---- | ---- |
薄一波 | 喬建華 | ---- | ---- |
陳布雷 | 曲瑗 | ---- | ---- |
葉劍英 | 喬宏 | ---- | ---- |
徐向前 | 趙曉明 | ---- | ---- |
賀龍 | 張勇漢 | ---- | ---- |
鄧穎超 | 徐曉霞 | ---- | ---- |
范漢傑 | 閻雨生 | ---- | ---- |
肖三 | 高學忠 | ---- | ---- |
鄭洞國 | 石靜 | ---- | ---- |
彭德懷 | 宗利群 | ---- | ---- |
李達 | 魏積安 | ---- | ---- |
李延年 | 陸今龍 | ---- | ---- |
孫元良 | 楊宗炎 | ---- | ---- |
李彌 | 陳大用 | ---- | ---- |
馮治安 | 康力 | ---- | ---- |
毛岸英 | 劉之冰 | ---- | ---- |
劉思齊 | 徐揚 | ---- | ---- |
王建安 | 李繼華 | ---- | ---- |
譚震林 | 余忠 | ---- | ---- |
陳士渠 | 張兆北 | ---- | ---- |
劉仁 | 薛勇 | ---- | ---- |
楊尚昆 | 呂武霖 | ---- | ---- |
王克俊 | 初國良 | ---- | ---- |
李世傑 | 劉占加 | ---- | ---- |
傅冬菊 | 陳紅梅 | ---- | ---- |
薛暮橋 | 張黎明 | ---- | ---- |
程子華 | 翟乃社 | ---- | ---- |
黃志勇 | 王志文 | ---- | ---- |
郭景雲 | 江化霖 | ---- | ---- |
徐永昌 | 劉世傑 | ---- | 字次辰 |
陳長捷 | 徐光明 | ---- | 字介山 |
杜建時 | 關嘉彥 | ---- | ---- |
林伯渠 | 李金水 | ---- | ---- |
陳雲 | 趙雪海 | ---- | ---- |
彭真 | 吳俊 | ---- | ---- |
石覺 | 李志江 | ---- | ---- |
李文 | 王萬里 | ---- | ---- |
段蘇權 | 馮恩鶴 | ---- | ---- |
蘇靜 | 姚居德 | ---- | ---- |
杜義德 | 寧曉志 | ---- | ---- |
國軍軍官 | 孫海英 | ---- | ---- |
劉峙 | 金世馴 | ---- | ---- |
邱清泉 | 繩中 | ---- | ---- |
三營長 | 金鑫 | ---- | ---- |
衛立煌夫人 | 宋春麗 | ---- | ---- |
李德全 | 陶玉玲 | ---- | ---- |
梅蘭芳 | 梅葆玖 | ---- | ---- |
楊得志 | 姜申 | ---- | ---- |
羅瑞卿 | 邱國強 | ---- | ---- |
耿飈 | 高發 | ---- | ---- |
參考資料來源
職員表
參考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2 | 第12屆 | 最佳故事片 | 《大決戰1:遼瀋戰役》 | 獲獎 |
1992 | 第12屆 | 最佳導演 | 《大決戰1:遼瀋戰役》 | 獲獎 |
1992 | 第12屆 | 最佳美術 | 《大決戰1:遼瀋戰役》 | 獲獎 |
1992 | 第12屆 | 最佳美術 | 《大決戰1:遼瀋戰役》 | 獲獎 |
1992 | 第12屆 | 最佳編劇 | 《大決戰1:遼瀋戰役》 | 提名 |
1992 | 第12屆 | 最佳故事片 | 《大決戰2:淮海戰役》 | 獲獎 |
1992 | 第12屆 | 最佳導演 | 《大決戰2:淮海戰役》 | 獲獎 |
1992 | 第12屆 | 最佳道具 | 《大決戰2:淮海戰役》 | 獲獎 |
1992 | 第12屆 | 最佳故事片 | 《大決戰3:平津戰役》 | 獲獎 |
1992 | 第12屆 | 最佳導演 | 《大決戰3:平津戰役》 | 獲獎 |
1992 | 第12屆 | 最佳道具 | 《大決戰3:平津戰役》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2 | 第15屆 | 最佳故事片 | 《大決戰1:遼瀋戰役》 | 獲獎 |
參考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大決戰》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套電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電影沒有將眾多歷史偉人肖像化,而是把他們塑造的豐富立體,讓觀眾看到了偉人真實生活的一面,全片涉及人物過百,動用的人力、物力資源更是不計其數,是真正意義上的鴻篇巨製。(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