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桓村

大桓村

大桓台村位於山東省廣饒縣花官鄉政府駐地東南5公里,東經118゜27´,北緯37゜08´。柏寢台北側,小清河之陽.2003年全村642戶,2264口人。耕地面積3934畝,經濟總收入23,121,670元,人均純收入3512元。有黨員57人,團員2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桓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山東省廣饒縣花官鄉政府駐地東南5公里
  • 人口:2264
  • 耕地面積:3934畝
村史簡介,歷史人物,旅遊資源,地圖信息,

村史簡介

洪武二年(1369年),秦姓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遷至春秋時期齊桓公所築的柏寢台東側立村。此台,明嘉靖《山東通志》載:齊桓公曾會盟諸侯於此,故稱桓公台。取村名桓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青州府志》記載有“桓台”社。後因村西聶西李改稱小桓台,該村遂稱大桓台。
1946年1月,繆懷祥介紹秦守林、聶士信、徐洪仁加入中國共產黨,3月建立村黨支部,秦守林任書記。

歷史人物

秦紘 字世纓,桓台莊(今大桓台村)人。幼年家貧,隨父外出謀生,定居單縣。明景泰年間中進士,歷官都察院御史。因不避權貴,具奏彈劾,得罪宮庭近臣和宦官,降為阮陵縣北容驛站的驛丞,築茅屋三間,題曰“安遇”,以表平生節儉、操守廉潔之志。公餘或讀經史,或溪釣。後升任雄縣知縣、葭州協辣糠去知州,均政績卓著。後調事務繁亂的秦州。巡撫項某說:“詢謎腿秦州多刁民,到任時將凶頑刁民打死,報來。”秦達影您翻紘對曰:“對於踏背市刁民管理有法,教育有方,也能變為良民,不一定靠嚴刑懲治。”在州三年,刁民果然斂跡漕糧賦稅都按期完納。項某稱讚說:“秦州得人也。”離任之日,士民挽留。後河任南巡撫兩廣總督,晉升戶部尚書,又總制三邊軍務,授太子少保銜,卒年80歲,贈少保謚襄毅。秦紘文武兼備,平生節儉守本份,鎮撫晉地時,有人對其籍貫、家貧之事捏造事實奏於朝庭,上查後,“賜鈔萬貫旌之。”秦紘遂回原籍修宗廟祖塋。大桓台村仍有“秦樓十八座”的傳說。

旅遊資源

柏寢台位於廣饒縣城東北15公里的花官鄉桓台村南,西距樂安故城4公里,南面約0.5公里處是小清河,往西3.5公里是東辛公路。
柏寢台,據贈簽凶《漢書顏師古注,是“以柏木為寢室於台之上也”,故而得名。柏寢台系以人工土築而成。《史記·孝武本紀》載:“少君(指李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遙狼妹陳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據此可知,柏寢台至遲建於齊桓公十年(前676年),已有2600餘年的歷史。
柏寢台原稱路寢,是齊侯的行宮。《左傳》記載:經二十有六年(前516),齊侯與晏子坐於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韓非子》中也有記載:齊景公晏子游於少海,登柏寢之台而還望其國,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史記·齊太公世家》中也有記述:齊景公三十二年(前516),彗星現。景公坐柏寢,嘆曰:“堂堂!誰有此乎?”《晏子春秋》中記載:“景公宿於路寢之宮。”又據明嘉靖《山東通志》載:“齊桓公曾盟諸侯於此,故稱桓公台。”
此台平面近似方形,1995年4月,廣饒縣博物館對柏寢台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古鑽探和局部發掘,發現台基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50米,總面積2.7萬平方米。此台自下而上均為夯築,每層夯土厚約16厘米,東部較矮處有48層,約8米。夯層均勻,民幾夯面平整,夯窩呈饅頭形。從台周圍的斷面觀察,台南面、西面有較大面積的修築痕跡,夯層中有較多龍山、商周和漢代的陶片,據此可以判斷,周圍可能有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文化遺址;另外,還在台頂上採集到了不少戰國至漢代的筒瓦、板瓦及花紋磚等建築構件
相傳,柏寢台最初高3丈,方圓10大畝(今40畝),台上殿宇壯觀,松柏蒼翠,是文人墨客的遊覽聖地。2600多年來,柏寢檯曆經風侵雨蝕,烽火狼煙,然遺蹟猶存。台高約6米,東西長160米,南北寬120米,總面積1.92萬平方米,1985年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柏寢台最初高3丈,方圓10大畝(今40畝),台上殿宇壯觀,松柏蒼翠,是文人墨客的遊覽聖地。2600多年來,柏寢檯曆經風侵雨蝕,烽火狼煙,然遺蹟猶存。台高約6米,東西長160米,南北寬120米,總面積1.92萬平方米,1985年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東營市廣饒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