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跡,指收斂形跡。謂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隱匿、躲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斂跡
- 詞義:指收斂形跡
- 出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 詞性:名詞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基本解釋
- [cover up one's traces;keep out of the way;temporarily desist from one's evil ways;lie low]∶隱蔽形跡,不敢露面。
宿奸老蠹為斂跡。——《新唐書·劉棲楚傳》 - [restrain;refrain from evil-doing to avert public attention]∶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
屏氣斂跡。 - [retire from public life]∶指退隱不出。
斂跡避賢。
引證解釋
亦作“ 斂跡 ”。
1.收斂形跡。謂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遷頓丘令” 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後數月, 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新唐書·劉棲楚傳》:“先是,諸惡少竄名北軍,凌藉衣冠,有罪則逃軍中,無敢捕。 棲楚一切窮治,不閱旬,宿奸老蠹為斂跡。”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 邵嗣堯 ﹞後由御史督學 江南,鯁直公廉,勢要斂跡。”
王闓運《李仁之傳》:“獄訟衰止,游惰皆斂跡。”
2. 隱藏;躲避。
晉葛洪《抱朴子·知止》:“夫矰繳紛紜,則鴛雛徊翮;坑穽充蹊,則麟虞斂跡。”
唐白居易《與陳給事書》:“可與進也,乞諸一言,小子則磨鉛策蹇,騁力於進取矣;不可進也,亦乞諸一言,小子則息機斂跡,甘心於退藏矣。”
3. 退居;隱居。
《晉書·張軌傳》:“吾在州八年,不能綏靖區域,又值中州兵亂, 秦隴倒懸,加以寢患委篤,實思斂跡避賢。”
唐岑參《終南雙峰草堂作》詩:“斂跡歸山田,息心謝時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