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經肇慶市人民政府同意,設立大旺綜合經濟開發區(簡稱大旺區),賦予相當於縣一級行政、經濟管理職能,保留廣東省國營大旺華僑農場的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大旺區位於廣東省中部,肇慶市東部,北江和綏江下游。地跨東經112°47′~112°52′、北緯23°15′~23°24′。東與佛山市三水區隔江相望,西與四會市毗鄰,北與三水區大塘鎮接壤,南臨北江、綏江交匯點馬房渡口。是珠三角與大西南“東引西連”的重要結合部。區治駐將軍崗社區。東距廣州市區50公里,西離肇慶市城區40公里,南距三茂鐵路和321國道2公里,屬廣州半小時經濟圈範圍。區境東西寬10公里,南北長16.6公里。全區總面積96.7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旺綜合經濟開發區
- 所屬地區:廣東省肇慶市
- 面積:96.7平方公里
- 方言:廣州話、客家語等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地理環境,氣候,植被,經濟,文化,
歷史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四會縣,本地屬之。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本地屬交州南海郡四會縣。三國時期屬廣州南海郡四會縣。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屬廣州綏建郡四會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屬廣州四會縣。宋開寶四年(971年),四會縣併入南海縣,本地屬廣州南海縣。開寶六年(973年),復置四會縣。熙寧六年(1073年),屬端州四會縣。重和元年(1118年),屬肇慶府四會縣。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肇慶路四會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羅湖屬肇慶府四會縣,大良崗等地屬南海縣胥江都。嘉靖五年(1526年),置三水縣,本地分屬四會、三水。民國3年(1914年),分屬粵海道四會縣、三水縣。民國20年,分屬西區善後公署四會縣、三水縣。民國25年,分屬廣東省第三行政區四會縣、第一行政區三水縣。
1958年2月,國家農墾部華南農墾總局成立大旺機械化農場,龍塘鄉劃歸農場。8月29日,中共中央決定華南農墾總局下放廣東省管理,改為廣東省農墾廳,國營大旺農場下放高要專署管理。9月12日,高要專署將國營大旺農場下放四會縣管理。10月3日,廣寧、四會再次合併為廣四縣,本地分屬高要專區廣四縣、佛山專區三水縣。1959年3月,三水縣併入佛山專區南海縣,七村、八村屬南海縣大塘公社,一村、古塘、白沙、貓坑等地屬南海縣蘆苞公社,永豐、崩口等地屬南海縣南邊公社,羅湖則屬江門專署廣四縣大沙公社。
1960年4月,大旺農場一分為二,設立大旺、古驛兩個國營農場,分屬廣四、三水兩縣。1961年4月,大旺農場改為勞改農場,屬廣州市公安局領導。1962年5月,收回省農墾廳領導。1963年6月,大旺、古驛重新合併為國營大旺農場,由省農墾廳直屬農場管理局和四會縣管理。1968年11月,歸口省農林場管理站領導。
1971年,國營大旺農場下放肇慶地區管理。1972年9月改屬省農業局領導。1974年10月,劃回省農墾總局直屬農場管理局領導。1978年7月,因接收安置越南難僑,更名為國營大旺華僑農場,業務歸口省華僑農場管理局領導。此後隨華僑農場管理局改制而變換隸屬名稱,1983年6月屬省華僑農工商聯合企業總公司領導,1985年1月改屬省華僑實業總公司領導,1986年3月恢復為省華僑農場管理局領導。
1988年11月,省委決定將國營大旺華僑農場、省華僑農場農科所、貨櫃廠下放肇慶市管理。中共肇慶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華僑農場及農科所劃歸市農委管理,貨櫃廠劃歸市經委管理。
1992年12月,經肇慶市人民政府同意,設立大旺綜合經濟開發區(簡稱大旺區),賦予相當於縣一級行政、經濟管理職能,保留廣東省國營大旺華僑農場的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1998年4月,經省政府批准,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三榕港成立,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0年8月,肇慶市人民政府賦予高新區管委會行使市一級有關經濟管理許可權。
2001年11月,經省政府批准,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擴園遷址至大旺區,與大旺區、華僑農場合署,實行“一區兩園”的發展模式。
地理環境
氣候
春季(按農曆,下同)
立春至穀雨,華南靜止鋒活動頻繁,低溫陰雨多,日照少;驚蟄後氣溫漸升,雨量漸多,出現雨季及初汛期。此時還有冷空氣繼續南下影響,少數年份在春分前後會出現“倒春寒”。至穀雨有時還會出現一二次局部冰雹;同時在暖濕氣流較弱、乾冷空氣明顯的情況下,部分年份會出現春旱。
夏季
立夏至大暑,因受鋒面低槽及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熱帶氣旋開始活躍,是降雨量最集中的時候。端午節前後,通常會出現“龍舟水”。此時,氣溫也明顯升高。小暑至大暑期間,常會出現年最高氣溫天氣,因熱對流強烈,時有強風、大雷雨及熱帶氣旋天氣。大暑以後,多為熱帶氣旋和雷雨天氣,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還會出現高溫乾旱炎熱的天氣。
秋季
立秋至霜降,秋分前因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和熱帶氣旋影響,會出現後汛期。秋分之後,暖濕氣流活動減弱,北方冷空氣開始南移,天氣漸涼,形成秋高氣爽天氣。寒露前後,冷空氣頻繁入侵,會出現“寒露風”天氣。此時,熱帶氣旋活動減少,受副熱帶高壓及地面冷高壓控制,雨量減少,容易出現秋旱。
冬季
立冬至大寒,受北方冷空氣和寒潮的影響,氣候乾燥,氣溫下降,時有霜凍,北部山區偶有結冰現象。在強冷空氣影響下,小寒至大寒為年極端最冷時期。
植被
大旺區地處亞熱帶,由於受氣候、地形和人為因素影響,形成植被群落的多樣性。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馬尾松林、杉木林、經濟林和灌木藤本群落、農田植被等。2006年森林覆蓋率為16.96%,城區草地面積為21萬平方米。
區內各種植被分別生長在不同地帶的土壤上。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著生於北部山區赤紅壤。灌木藤本植物著生於山谷、山麓、水邊部位,因這些地方土層厚、水分充足而生長茂盛,曾是釘螺密布之處。著生於大南山的山脊、山頂部位的植被,因土層薄、土壤瘦瘠,難以生長或生長緩慢。
2000年後,隨著華僑糖廠的關閉和工業用地的需求增加,農作物覆蓋面積不斷下降。2001年甘蔗種植面積27公頃,只有1985年的1.21%。2006年水稻面積19.33公頃,只有1979年的0.76%。
經濟
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11.3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64萬元,工業總產值40.2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8.44億元,外貿出口1.8億美元。分別為2002年的2.72倍、2.03倍、7.61倍、3.82倍、2.72倍、12.9倍。2005~2006年,吸收外資規模和增幅連續兩年在全省省級開發區排名第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職工人均工資1.59萬元,比2001年增長85.12%,比1979年增長37.55倍。2002~2006年,各年度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分別達到57.85%、61.36%、77.77%、80.16%、85.92%,年均遞增57.23%;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3.75%、28.64%、31.94%、45.6%、33.16%,年均遞增26.9%。
文化
大旺區方言主要有廣州話、客家語、潮州話、四川話、四會話。各社區方言分布如下:羅湖、東風、一村社區是廣州話、客家語,興隆社區是四會話、廣州話、客家語,將軍崗社區是廣州話、客家語、潮州話,城區社區是廣州話、四川話、客家語、潮州話,沙瀝社區是廣州話、客家語,正隆社區是廣州話、客家語、潮州話。
(一)廣州話
興隆社區有四會話,發音亦與廣州話接近,同屬粵語系。彼此方言辭彙差異不大,容易理解,但與國語有差異。例如馬騮—猴子、熱頭—太陽、落雨—下雨、搞掂—辦妥、湊仔—帶小孩、睇牛—放牛、返屋企—回家、趁墟—趕集、著衫—穿衣、企—站立、糍—糧食製品(除粉、麵條外)、矮瓜—茄子、阿公—祖父、谷氣—鬱氣、識得—認識、起身—起床等。
(二)客家語
大旺區客家語與梅州客家語屬同一語系,由於受白話影響,發音、聲調與梅州客家語略有變異,主要分布羅湖、東風等山區片,其他各社區均有客家語使用者。東風社區除肖屋、僑隊、羅田、牛巷、陳村外,其餘各村使用客家語。羅湖社區的李坑、五社、大壩尾、馬頭營、三公塘、鯉塘主要使用客家語。大多數操客家語者也會白話。
(三)潮州話
屬閩南語系,保留古音古詞較多,語言生動幽默。分布於將軍崗、城區、正隆等社區,主要由來自潮汕地區的移民使用。
(四)四川話
語系屬北方方言,主要由三峽巫山移民使用,集中在城區社區。巫山辭彙與國語有所差異。例如搞么哩—乾什麼、扯淡—管閒事、失格—不得體、今兒個—今天、病殼殼—多病之人、夥計—人、娃娃—孩子、要得—好、活路—事情、背萬年時—倒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