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在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綏江河源名小三江水,發源於加田鄉的正坑頂(又稱擒鴉嶺,在連山縣,海拔1421米),在治平匯入加田河南流,注入綏江上游中洲河。
懷集縣境內,綏江幹流縣城以上段原稱中洲河,自北向南從連山經懷集的中洲、連麥、懷城、坳仔,進入
廣寧縣。縣內有上帥河、太平水、馬寧水、柑洞水和鳳崗河5條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綏江一級支流。四會市馬房河口以上幹流河床平均坡降為0.25‰,以與廣寧縣交界以上起算,懷集縣界以上的總流域面積3470平方千米,其中過懷集境客水為588平方千米,懷集段幹流長93千米。
綏江主流發源於的擒鴉嶺,自北向南流經連山縣小三江進入縣境,經中洲、連麥、附城、懷城鎮、幸福、大坑山、坳仔等區,場,進入廣寧縣。
綏江幹流從連山縣進入懷集縣後,流至中洲區水下,有上帥水(發源於海拔1377.3米的連山縣橫水頂)自西向東匯入多流至中洲江灣,有太平水(發源於海拔1525米的韓信點兵山南麓的石螺頂)從東北向西南匯入多流至幸福高坪村有柑洞水(源於海拔435米的永固和尚頂,即黎青頂)自南向北匯入。綏江懷集段流域面積為2882平方公里(不含客水廣西賀縣松柏水53平方公里、連山縣小三江107平方公里、連山縣綏江主流175平方公里、連山縣上帥水91平方公里、廣寧縣仙溪水7平方公里和陽山縣桃花水125平方公里)。綏江主流懷集境內長93公里,多年降雨量加權平均值1784毫米,縣城河段年平均流量68.1立方米/秒。四會縣馬房河口以上幹流河床平均比降O.000254。主流流域內耕地面積7000公頃,其中水田576O公頃,人口1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9萬人)。
流域內地處山區,間有河谷小平原。由於沿河兩岸台地、岩石較多,解放後,除泰來區牛牯水進行了2.5公里的改河外,其餘河道變遷不明顯。
廣寧縣境內,綏江幹流從懷集縣東南的
坳仔鎮入境,轉向東南,流經古水、金場口、東鄉、荔垌口、石澗、江積、扶羅、春水,流向四會市。境內流長52.90千米,分別有古水河、南鄉河(永固河)、桂垌水、金場河、大良水、南街河、荔垌水、橫徑水、賓亨河、羅汶水、扶羅河、春水河匯入,是境內水上運輸幹線,為常年竹木外運的主航道。豐水期小貨輪可溯江上至懷集縣城,順流而下可通四會、三水、廣州等地。
四會市境內,綏江,古稱滑水、建水、綏建水,橫貫縣境。經懷集、廣寧兩縣注入本縣;再經黃佃、石狗、鄧村、清塘、四會鎮、大沙等地,至馬房津口匯入北江;另從陶冶口分一支流經大沙圩至青岐涌匯入西江。綏江流域總面積有7184平方公里,本縣集水面積為1015.43平方公里;全河長226公里,屬本縣境內河長49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0.254‰。
水文特徵
綏江屬山區性河流,山地約占流域面積的70%,僅北部懷集梁村盆地約有10萬畝較平整的大片耕地和
四會境內是城以下屬於平原地區,而前者是歷史上的乾旱地區。綏江流域下游靠近北江幹流,在四會站下約4公里處有青岐涌與西江連通,故兼受西、北江洪水泛濫威脅。一般情況下綏江洪水65%注入北江,35%經青岐涌注入西江;而當綏江洪水較小,西江洪水較大時,則西江洪水經青岐涌倒灌入綏江。綏江下游兩岸均已修建防洪堤圍。綏江有集水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14條,其中鳳崗水為1222平方公里,是集水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唯一一條支流。
綏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約1819毫米,由上游向下游遞減,在下游四會站僅1692毫米。降雨年內分配不均,汛期(4-9月)一般約占全年的81%,平均年徑流量為79.2億立方米,年內分配與降雨相近。石狗站實測最大流量達4480立方米每秒。由於屬山區河流,水位變幅大,沿河各站歷史最枯與最高水位差在6.89-11.89米之間。
主要支流
鳳崗河,屬綏江的一級支流,位於縣東部,發源於連南縣分水坳,有鳳崗河幹流和茶岩、桃花水2條二級支流。幹流自北向南流經洽水、鳳崗、甘灑、坳仔等鎮,至上角流入綏江主流,縱貫東部山區,流域面積為1222平方千米,其中過境客水占125平方千米。幹流全長102千米,河床平均比降為3.59‰。鳳崗河上游段的白水河流域,山高林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200毫米。為利用該河流的水力資源,1993年底開始在此河流上游開發建設高塘、魚跳、新灣、長調梯級水電站工程。其梯級電站水庫總庫容為1.9億立方米,總裝機容量達7.49萬千瓦。
馬寧水,為綏江的一級支流,地處縣西部,發源於老黃頂,有馬寧水幹流和冷坑、大崗、閘崗3條二級支流。幹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西部盆地的藍鐘、馬寧、崗坪、梁村、大崗和中部懷城等鎮,至懷城鎮懷高村匯入綏江主流。流域面積為928平方千米,其中過境客水占53平方千米。幹流全長70千米,河床平均比降為2.88‰。馬寧水上游及其支流地段河床坡度大,從南、西、北三面進入盆地後變緩,易造成壅水而泛濫成災。解放後對平原地段狹窄彎曲的河流進行改造,又興建下竹水庫等中小型水庫一批,為下游調洪削峰。
太平水,為綏江的一級支流,地處縣北部,發源於海拔1524.8米的石螺頂,流域面積為154平方千米。流域內大部分為山區,山較高,植被良好,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主河流全長27千米,自東北向西南經中洲流入綏江河上游,河床平均比降為15.7‰。
柑洞水,為綏江的一級支流,地處縣南部,發源於海拔434.6米的黎青頂,流域面積為119平方千米。主河流全長31千米,河床平均比降為3.25‰,年降雨量在1700毫米左右。流域內大部分是丘陵山區,河流經懷城鎮高坪村流入綏江。
上帥河,為綏江的一級支流,地處縣北部,發源於海拔1377.3米的連山縣橫水頂,流域面積為169平方千米,其中屬懷集縣的78平方千米。主河流全長31千米,其中懷集縣境內17千米,河床平均比降為16.4‰。流域內大部分是山區,山高林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000~2200毫米。幹流自北向南經連山縣的上帥、懷集的下帥流入綏江。
永固河,為綏江的一級支流,地處縣南部,發源於海拔811米的天厭頂,流域面積為650平方千米,其中懷集縣境內484平方千米。主河流全長81千米,其中懷集縣境內63千米,河床平均比降為2.57‰。流域內大部分是山區,植被良好,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500~1600毫米。幹流自西南向東流經詩洞、永固等鎮,至廣寧縣下坑入綏江主流。
古水河,古稱顧水河,是綏江境內段的最大支流,發源於清遠市坳山頂,經橫水口入境,沿途有冷水水、北市水、旺垌水、螺崗水、古興水匯入,於古水墟大洲頭注入綏江。境內流長96.50千米。
南鄉河(永固河、詩垌河), 發源於懷集縣天厭頂,流經古水鎮什垌、湘下、小益、注入綏江,境內流長16.10千米。
木格河(金場河), 發源於木格鎮的立集頂,匯合清水、桂水及洲仔鎮的多條溪澗,在金場口流入綏江,全程47千米。
南街河 發源於南街鎮的林垌,與扶樓坑水匯合,經東鄉入綏江,主河長25千米。
賓亨河,古稱新招水,主河上游為五和水(舊稱大坑水),發源於高望山南麓和黃蓮山東麓,於黃林匯合,流經鎮源匯合湖垌水,經天心出賓亨墟匯合羅林垌的小坑水,經江積新招口流入綏江,主河道長28千米。
扶羅河,又稱扶羅坑,發源於南街、潭布兩鎮交界的石馬頂南麓,經過排沙鎮的桑田、三角村向扶羅口流入綏江,主河道長27千米。
龍江,古稱三合水,是北江二級支流,綏江一級支流。主流發源於廣寧縣平崗垌十排山;另有兩支流發源於地豆鎮三桂山和逕口鎮金雞嶺,均流至龍灣匯成一體。全江流域面積為421.7平方公里,本縣流域面積有347.73平方公里;全河長63公里,本縣境內河長占34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2.51‰,至四會鎮東部小海口流入綏江。河系範圍包括江林、地豆、江谷、龍灣、下茆、清塘、逕口等鎮。1975~1977年,縣委、縣革委先後動員5萬民工投入改河工程,裁彎取直河道8396米,新築河堤1.02萬米,加大了泄洪量。
曲水河, 又稱高崀水,是北江的二級支流,綏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石狗鎮雞乸頭(皆麻英),流經大坪、石帶下至黃田鎮萬洞匯入綏江。集水面積為101平方公里,河長22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3.6‰。
何禮河,又稱鄧寨水,是綏江二級支流,龍江的支流。發源於地豆鎮三桂山,流經東平、鄧寨、塔崀,至龍灣鎮田寮匯入龍江。集水面積145平方公里,河長18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為2.5‰。
水利概況
水庫
下竹水庫。坐落縣西北部馬寧水上游的藍中鎮下竹村,集雨面積110.4平方公里,庫區多年平均降雨量2392毫米,1958年動工,1960年因經濟暫時困難停建。1978年,縣革命委員會決定續建,成立下竹水庫工程指揮部,從水庫受益地區抽調民工突擊完成土方工程,指揮部組織工程建築隊承包建築物建設。建設資金,按基建工程由省和肇慶地區下撥一部分,縣和受益地區籌集一部分(包括以工抵賬)解決。長年固定500多人施工,1992年全部工程完工。主要工程有擋水大壩,高50米,頂長130米,是縣內第一座漿砌石重力擋水壩;壩後電站,裝機2台共4000千瓦,年發電量980萬千瓦時,庫區工程完成土方34.5萬立方米,石方21.7萬立方米,其中漿砌石9.1萬立方米;總工程費1540萬元。總庫容539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495萬立方米,枯水年(P=90%)調節水量1.07億立方米,可灌溉耕地12.4萬畝,增加旱澇保收面積10多萬畝。是一宗以灌溉為主兼防洪、發電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
萬就水庫。坐落詩洞鎮的永固河支流,1987年初動工興建。擋水壩採用均質土壩,壩高14米,壩頂長80米;泄水建築物為寬頂堰溢洪道,底寬3米,最大泄量7.5立方米/秒;放水建築物直徑0.3米,最大放水量0.09立方米/秒,完成土方6.03萬立方米,石方0.41萬立方米,總工程費199.42萬元。水庫集雨面積1.5平方公里,庫容10.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萬立方米,調節庫容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00畝,1988年12月建成使用,是一宗小(二)型水庫。
中 村 水 庫,位於賓亨鎮中村管理區,初為禾林坑山塘,禾林坑原流經三步垌,至等村以東與永泰水匯合流入賓亨河再注入綏江。1952年首先在禾豐塘狹處(今水庫壩址)築起一座水陂,1956年改建為禾林坑山塘,1962-1963年,又將山塘壩基培厚加高,增大庫容。1981年再次依據水庫的安全係數,對該庫的大壩按規範培厚加.高,鋪砌迎水坡護坡石,加寬溢洪道,把該庫擴建成小(二)型水庫。庫區集雨面積3.5平方公里,總庫容4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6萬立方米,大壩為均勻土質結構,長62米,高12米(最大壩高17米)。
花山水庫,屬縣辦水庫,位於北市鎮大坑邊,工程效益主要是發電、防洪及養魚。1990年10月1日動工,1994年6月投入運行,屬中型水庫。水庫集水面積為224.50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247米,總庫容63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4620萬立方米,水庫回水14公里。壩址坐落在綏江支流古水河上游大坑邊,大壩為鋼筋混凝土堆石面板壩,壩長170.685米,壩高80.80米,壩頂高程251.20米,壩頂寬6米,迎水面和背水面壩坡1﹕14,壩腳最大寬度為221.10米,河床覆蓋層厚3~7.50米,兩岸壩肩基岩裸露局部覆蓋層厚1~2米,迎水面設有高度為4.50的鋼筋混凝土防浪牆。
石坎沖水庫,位於排沙鎮,綏江支流扶羅河上游,大羅村與茅崗村之間。屬鎮辦水庫,由廣寧縣水電局設計室設計,排沙鎮大羅管理區修建。1992年11月動工,次年建成投入運行。總投資163.90萬元。水庫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總庫容133萬立方米,屬小(一)型水庫。水庫大壩為漿砌重力壩,壩頂高程160.40米,最大壩高24.50米,壩頂長64米,寬4米。防洪標準為30一年遇。保護人口6000多人,捍衛耕地7000多畝,灌溉面積3600畝,受益的有大羅、小羅、桑田、排沙、三角、扶羅等村委會。引水給石坎沖電站發電,總裝機容量500千瓦,年發電量150萬千瓦時,年發電收入約50萬元。
大沙飛鵝水庫,四會第一座[小(二)型]水庫建成。1954年建成,水庫集水面積0.67平方公里,總庫容為48萬立方米;土壩高6.5米,寬3米,壩頂高程為12.9米,灌溉面積100公頃。
引水
1972年2月,牛頭寨無壩引水工程建成,引綏江水流量3.0立方米/秒。是本縣效益最大的引水工程,可灌溉大沙鎮的隆馬、隆伏、安一、安二、大、馬房六個管理區和大興、紅湖兩個農場共1400公頃農田。
水電站
白水河梯級電站。白水河在洽水鎮境內,是鳳崗河上游,水量豐富,落差大,水力資源可開發量10萬多千瓦。80年代初,縣規劃以白水河梯級水電工程建設為項目,開發白水河水力資源,1993年經廣東省計委審查,批准立項。電站建設工程,初由省電力局與市、縣政府合辦,未幾由市、縣政府合辦,1997年改由縣政府與香港中華電力公司、香港新鴻基中國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合辦,兩方各占50%股權。在白水河上游的高塘峽谷建築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攔河蓄水。大壩下游,依次建造高塘、魚跳、新灣等三座梯級水電站,大壩上游建造跨河(茶岩河)引水入高塘水庫的長調水電站。4級(個)電站總裝機7.49萬千瓦,總投資約10多億元。
高塘水電站,位於高塘村,距洽水鎮府20多公里,是一座引水式發電站,樞紐建築物有大壩、溢洪道、引水系統、廠房和開關站。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10.73米,是廣東省同類型壩第一壩,全國排名第六,壩頂長288米,頂寬8.0米,壩底寬321米,壩上控制流域面積203平方公里,水庫總容量0.96億立方米,正常蓄水422米。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標準校核,是一座多年調節水庫。以蓄水發電為主,兼有防洪、水產養殖、旅遊觀光等功能。廠房距壩址4公里,為引水式發電,水頭144米,流量29.7秒立方米,引水系統建在右岸。高塘水電站是首級電站,主體工程明挖土石方68.08萬立方米,隧洞挖出石方5.39萬立方米,混凝土8.6萬立方米,鋼筋、鋼材7942噸。總投資33920萬元。1993年10月籌建,1996年12月8日大壩截流成功,全部機組投入運行,總裝機容量3.6萬千瓦,年發電量9550萬千瓦時。
魚跳水電站,距洽水鎮府18公里,是白水河的二級水電站,按日調節引水式電站設計,工程樞紐由欄河壩、引水隧洞、調壓井、發電廠房、升壓站及生活區組成。總投資1.15億元。欄河壩建在白水河中段望天頂山下的峽谷,壩址以上集雨面積2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8.7立方米/秒,接高塘水電站尾水,水庫正常蓄水位250米,總庫容量212萬立方米。攔河壩為漿砌石雙曲拱壩,壩頂長度111.6米,最大壩高28.28米。引水隧洞穿越望天頂山堅硬的岩石,隧洞洞徑5.5米,全長4.06公里,成此隧洞挖出石方9.7萬立方米。調壓井採用圓筒式,直徑11.5米,井深46米,井壁採用鋼筋混凝土襯砌。電站廠房建在白水河畔較為開闊的七坑白漿垌,水頭68米,單機流量11.05立方米/秒。總裝機容量(3×6300KW)共1.89萬千瓦,年發電量7182萬千瓦時。1997年7月動工興建,2000年11月建成,以35KV併網發電。
新灣電站,白水河梯級電站的第三級站,距洽水鎮府5公里,距上游魚跳壩址12.8公里。工程樞紐由攔河壩(主壩及副壩)、引水隧洞、泄洪洞、發電廠房、高壓開關站組成。工程總投資額1.35億元。壩址設在新灣村附近的峽谷,壩址以上集雨面積273平方公里,水庫正常蓄水位173米。主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頂長175米,最大壩高55.70米;副壩為擋水土壩,建在左灣山坳,壩頂高程177.4米,總庫容6060萬立方米。建成後,湖面寬300多米,長700米,水深50米,是洽水鎮又一高峽平湖。電站設計水頭44.3米,單機流量21.3立方米/秒,總裝機容量(2×8000kw)共1.6萬千瓦,年均發電量6025萬千瓦時。1998年12月動工興建,2000年完成土建工程量80%,同年因資金不足停建。
牛歧電站,地處綏江中游,坐落在古水鎮牛歧村。1969年12月動工,1971年12月建成,同時,第一台機組1000千瓦運行發電。
廣寧縣20世紀90年代,重點對古水河實行梯級開發。1994年建成花山電站,該電站裝機容量2.55萬千瓦,擁有調節庫容為6300萬立方米的水庫,對下游各梯級電站起到顯著的調峰作用,在花山電站的帶動下,合成、永隆、大良、紅旗等電站相繼建成。2000年4月,縣水利局與連南縣連新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契約協定書,雙方共同出資組建“廣東省廣寧縣連寧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建設古水河的福排、鷺鶿坪、汶水、上林、古興、蒙坑等6座電站。福排電站是年動工,設計裝機容量3200千瓦,總投資3000萬元。
航道航運
懷集
綏江是懷集縣與外縣相通的主要航道,懷城至坳仔段長53公里,江面寬平均100米,水深2米,能通行50噸級貨船(枯水期減載)。綏江幹流可至中洲,二級支流馬寧水可至梁村、馬寧、藍鐘等區,二級支流鳳崗河從象角口經甘灑至洽水,另有二級支流永固河由詩洞、永固東流至廣寧縣下坑注入綏江。1957年前,以上支流均可通航5~10噸位的木船,航程約共351公里;1958年後,由於進行水利、水電建設,各支流上游修築山塘、水庫和攔河築壩,“大煉鋼鐵”時和1978~1980年都亂砍濫伐山林,致水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河床增高,水位下降,自1958年起逐漸斷航,至70年代中後期全部斷航。1985年,綏江河道航船噸位減至三四十噸。
廣寧
綏江是本縣的幹流,發源於連山縣擒鴉嶺。流經本縣古水、金場、東鄉、石澗、春水等圩,出四會馬房與北江匯合。1958年以前,豐水期航道寬100-200米,水深1.2-2.2米,可通航35-40噸輪駁船;枯水期航道寬70-140米,水深普遍在0.6米左右,只有靠人工扒沙才能維持航行。
由於河床日淺,航運困難,1958年開始,進行整治、疏浚境內河段。至1989年止,共築截水石壩292條,維護綏江通航能力,使枯水期下游水深在0.6米以上,上游在0.5米以上,可通航25-30噸輪駁船,通航率達85%。
牛歧船閘,坐落在綏江河古水鎮牛歧段,於1972年1月建成使用,閘室長85米,底寬19.5米,上下閘首各長11.5米,寬6.5米,門檻水深1.5米。
省航道局規定,從1976年起,每年撥專款1.6萬元作為閘門清理淤泥費用。1980年,肇慶地區經委撥款9萬元,進行隔水牆閘門止水木更換和改手搖閘門為電動閘門。
船閘正常情況下,每天可開閘8次。年通過運輸能力144萬噸。1972年1月至1987年12月,共開閘30748次,通過船舶2585萬艘次,貨物618.7萬噸,木排筏177.12萬立方米,竹排筏4.64萬噸。船閘維護正常率達100%。
四會
綏江,是四會的主要航道。民國時期有“永平”、“粵海”、“廣和”、“勝利”四大船務公司經營客貨運輸,共有16艘客輪1500多個客位,往返廣州、西南、東鄉、古水、懷集等地。建國後至60年代初期,本縣客運以水路為主,曾建造有150多個客位的“曙光121”、“曙光122”客貨混載船;70年代新造客輪“紅星257”(客位164個)、“紅星258”(客位258個),往返四會至廣州。進入80年代以後,綏江河床增高,枯水期主航道水深從過去的1.7米降到1.4米,航道寬從10米縮窄到5-8米,因航道水淺,行駛四會至廣寧的客船,於1984年6月被迫停航;行駛至廣州的客運航線也於1985年停航。水上貨運,也因陸路車輛增多而日趨萎縮。
龍江,是綏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廣寧縣十排山,流經江林、江谷、龍灣、下茆、清塘等地,可通航小船里程為34公里,枯水期下茆以上水深只有0.3米,不能通航,以下為0.5米,可維持常年通航。民國期間,是本縣比較興旺的水道運輸線。建國後至50年代末,此航道仍然繁忙。1968年,下游原來流經四會鎮城中區到小海口的航段,改由城東區通向小海口。自70年代起,龍江沿岸公路運輸比較方便,水運貨源轉向陸運,航道逐漸停運。
四會港,位於綏江下游四會鎮河段,所轄港區上至倉崗,下到黃枝洲,長達2公里,附屬碼頭13個,其中2號碼頭為客運專用碼頭(位於今港務所前),建有客運站候船室。建港時碼頭水位較深,常年平均水位有6.7米,平均枯水位5.7米,可同時停泊100噸級客船兩艘。從80年代開始,陸路運輸迅速發展,水路運輸縮減,加上綏江河床升高,枯水期港口區域水位平均深度只有1.4米,1985年,客船停航,貨運減少,港口基本停止使用。
治理開發
綏江的懷集縣城以上河段,坡陡、灘多,不能通航,已建的攔河壩也未設船閘;懷城以下,有船隻通行,一般為10噸木帆船,但枯季水淺灘多,航行不便;50年代,50噸船隻尚可達四會,後由於水土流失,河道淤淺而停駛;70年代,廣寧縣在牛岐建電站攔河壩,改善了壩上航深,但船閘的設計和施工不佳,過船過木均費時費事,未達預期目的,需要改建。
綏江流域可開發水電資源裝機容量達43.36萬千瓦,以
鳳崗河最豐達17.45萬千瓦,占全流域的40.2%。
流域概況
懷集縣地處北緯23027'3"~24023'3",東經111050'56"~112029'48″。位於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北部,北江支流綏江上游。東接陽山、廣寧、南連德慶,西界封開和廣西賀州,北鄰連山與連南。總面積3573平方公里,是肇慶市縣域最大的縣。懷集縣四圍環山,域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60多座,北部占53座。坐落在縣域東北角的大稠頂,海拔1626米,是肇慶市的最高峰。地勢自北部和西北部向東南部傾斜。西部是盆地平原,面積近400平方公里,乃廣東省山區縣中的最大平原,是稻米之鄉。中部、東南部是丘陵,是農林兩業並舉之區。地處中部低丘的縣城海拔52.4~54.l米,縣城南郊最高的塔山海拔也只有253米,比東北部洽水鎮石瑩鄉的水田還低200多米。東部至北部是山區,是盛產竹林所在。西南部的橋頭鎮是岩溶地貌地區,峰秀岩幽,溪清流碧,乃廣東省省級旅遊風景區。懷集縣向來有“一江兩河二十一水”之說,一江指的是綏江,屬北江支流,自縣城東南而遠流珠江入南海;兩河指中洲河和鳳崗河;二十一水是馬寧水等一二級支流的二十一條河流。懷集縣緊靠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氣溫適宜,累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828.1小時,年降雨量1785.4毫米,累年平均氣溫20.8℃,無霜期310天。懷集縣是廣東省的主要林區,林木種類繁多,林地面積400萬畝,活林木蓄積量為1020萬立方米。坳仔、大坑山等鎮出產的茶稈竹(俗名厘竹)馳名海外,解放以來一直占全國該項產品出口量的50%以上。森林中有眾多的珍貴禽獸,有豐富的四時均可採集的中草藥材資源,其中草本類280多種。水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37.19萬千瓦,可開發28.88萬多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高溫礦泉多處。地下的礦產資源不少,其中以品位高達42%~68%的磁鐵礦和石灰石最有名。
廣寧縣位於肇慶市中北部,廣東省中西部,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北與清新縣交界,東南與四會市相連,西南與德慶縣、高要市接壤,西北毗鄰懷集縣,北面與陽山縣相交。是全省山區縣中離珠三角最近的縣,距廣州130公里,至肇慶90公里,廣賀(廣東廣州——廣西賀州)高速公路和貴廣鐵路(貴陽——廣州)建成後到廣州車程僅1小時,將成為“珠三角經濟小時圈”範圍。是廣西、湖南等內地省份陸路來往珠三角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 廣寧縣古屬嶺南百粵地,秦朝時屬南海郡,漢代屬四會縣。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置縣,縣名取“廣泛安寧”之意。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寧、四會兩縣兩合兩分。廣寧縣是一個典型山區縣(境地“八山一水一田”),又是一個革命老區縣,廣東四大農運領袖之一周其鑒誕生在今南街鎮新樓村,他領導建立華南地區最早的農村黨支部,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曾設在廣寧縣四雍寮炭崗村(今赤坑鎮交贊村)。 廣寧縣總面積2458.15平方公里,轄17個鎮,178個村(居)委會,2008年總人口55萬,縣政府駐地南街鎮。廣寧縣是全國綠化模範縣和廣東省首批林業生態縣,林地面積298萬畝,森林覆蓋率80%,竹子面積108萬畝,盛產青皮竹,是全國著名“竹子之鄉”,擁有全國最大的高級竹木混合漿生產基地(年產10萬噸漿板)、首個“廣東省造紙產業基地”、全省唯一一個國家級竹海森林公園;廣寧雨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全縣水力蘊藏量26.11萬千瓦,可開發量14.58萬千瓦;礦產資源主要有瓷土、花崗岩、廣綠玉、滑石、鉭鈮、稀土、金等,其中廣綠玉是製作印章、工藝品的五大佳石之一。此外,廣寧還榮獲全國“武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和“中國沙糖桔之鄉”等稱號。
四會市,位於
肇慶市東部偏北,為平原與山區結合部,屬
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是嶺南最古老的建制縣之一,1993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該市東與佛山市三水區交界,南與鼎湖區相連,西與廣寧縣接壤,北與清遠市清新縣毗鄰。因“四水會流”而得名。全市土地面積1166.38平方公里,轄10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22個村民委員會和32個居委會。距廣州市68公里,距肇慶市區42公里,水路距香港123海里,屬廣州1小時經濟圈範圍。市委、市政府駐東城街道。2013年末戶籍人口41.57萬人,常住人口47.3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76‰。四會是“中國柑桔之鄉”和“中國玉器之鄉”,廣東省著名的僑鄉;是全國主要的翡翠玉器批發市場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玉器加工集散地。鄧村——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品柑賞玉”等特色旅遊資源融入“肇慶千里旅遊畫廊”。主要礦產有煤、泥炭、油頁岩、鐵、銅、鉛、鋅、鎢、鉍、金、硫鐵、石膏、石墨、石英、陶瓷土、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雲岩、建築用花崗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建築用砂、磚瓦用粘土、磚瓦用頁岩、礦泉水、地下水等24種。境內河流有綏江和龍江,綏江全長226公里,其中市內河段長49公里。有自然保護區1個,全市森林面積62888.7公頃,森林覆蓋率56.3%,活立木蓄積量278.80萬立方米。全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28平方米。2013年,四會市八度蟬聯“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六度榮獲“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榮獲“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縣級)試點市;開通全省首個玉器行業企業聯盟標準及信用評價平台。
地圖信息
地址:四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