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先梳理國內外主體性精神相關文獻的研究現狀,對主體性精神的內涵進行界定,進而闡述主體性精神的特性、要素、層次結構、分類、形成機理和主要功能;其次,通過使用全國的調查數據,來透視大學生主體性精神的現狀,並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最後,提出相應的培養目標、原則、方法和路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主體性精神概述 | 第二章 主體性精神的理論依據與思想借鑑 | 第三章 大學生主體性精神現狀透視及原因分析 |
---|
第一節 主體性精神的特性 第二節 主體性精神的要素及其層次結構關係 第三節 主體性精神的分類 第四節 主體性精神的形成機理 第五節 主體性精神的主要功能 | 第一節 主體性精神及其形成的理論依據 第二節 主體性精神的思想借鑑 | 第一節 大學生主體性精神的現狀透視 第二節 大學生主體性精神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大學生主體性精神培養的目標、原則和方法 | 第五章 大學生主體性精神培養的路徑 |
---|
第一節 大學生主體性精神培養的目標 第二節 大學生主體性精神培養的原則 第三節 大學生主體性精神培養的方法 | 第一節 加強大學生自我修養的三個統一 第二節 最佳化現代親職教育環境 第三節 完善學校教育新路向 第四節 推進社會環境的最佳化 |
創作背景
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未來中國要實現“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的目標。“眾創”將成為時代的一個主題,社會也將隨之加快發展,並要求人們具有與之相適應的不斷超越的主體性精神。這種精神是“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需要培養的精神。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精神是不足的,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界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主體性已有大量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績,但從總體來看還存在不少困惑。比如,主體性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就是一個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對主體性精神的已有研究,還顯得比較泛化,理論深度不足。基於此,《大學生主體性精神培養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馬克思認為人一方面是能動的,另一方面又是受限制的存在物。因此,人不能離開受限制來單獨談論人的能動性,人要超越客觀對象的限制來滿足他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表現和確證“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獲得生存和發展意義上的自由與解放。該書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能動性與受限性、“現實的個人”、實踐和自由等理論觀點為指導,在參照、借鑑中國傳統哲學和西方哲學有關主體性思想,歸納概括現有主體性精神概念的基礎上,對主體性精神的內涵進行界定,認為主體性精神是人意識到自身生存和發展受到客觀限制或束縛,通過主觀能動性與實踐,在超越限制的過程與結果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的本質力量。其實質就是自我超越——它不是西方主體性僅僅停留於主觀意識的遐想,而是把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活動作用於客觀,超越客觀的限制或束縛,在實現自由與解放的過程與結果中表現出來的本質力量。進而,以此概念去闡述主體性精神的特性、要素、結構、分類、形成機理和主要功能。
要真正把主體性精神建構的基本理論運用到大學生的培養中去,還需要以主體性精神的理論為視角來對大學生主體性精神的現狀進行透視,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而提出培養的目標、原則、方法和路徑。該書通過全國的調查數據得出: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思想行為狀況是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使得大學生主體性精神的培養具有良好的群體基礎。但是,部分大學生主體性精神存在問題,如理想偏狹化,信仰宗教化,知行不統一,沉迷網路而疏離現實,急功近利而貪圖享受,難承壓力且自信不足。這些不足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生存和發展的積極追求,使之難於做到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該書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四個方面分析了其原因。對此,該書提出大學生主體性精神的培養目標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指導,使大學生樹立崇高的超越理想和信念,以國家、社會的未來發展為己任,激發大學生強烈的自我超越的激情與欲求,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在不斷的自我超越中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實現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並相應地提出了培養的五個原則:問題導向、實事求是、實踐活動、利益引導、全面發展原則,以及五個培養方法:競爭壓力法、批判建構法、交流發展法、榜樣教育法、情感激勵法。
在主體性精神培養目標、原則、方法的基礎上,針對大學生主體性精神的現狀及原因分析,該書從四個方面指出了具體的培養路徑:一是大學生要自覺地把現實問題與理想目標統一起來,要積極展開自我暗示與自我獎賞,並達到踐行與自省的統一;二是家長要適應發展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建立理解融合的親子關係,重學篤行,言傳身教;三是學校要深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抓好問題導向專題式教學改革,提升實踐育人的實效,最佳化信息與諮詢服務育人,加強家校的合力育人,構建大學生髮展性評價體系;四是政府要最佳化社會環境,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輿論環境,營造公平的大學生就業競爭環境,推進改革,激發社會的“眾創”活力。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新吾,男,1978年8月出生於湖南郴州。2009年獲河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7年獲廣西師範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現為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