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寫作教材發展三階段

【大學寫作教材發展三階段】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寫作課教材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符施達在《寫作》1988年第8期署名文章認為:“十年教材建設經歷了在繼承、草創和分化中發展,發展中深化兩個時期,實現了全面的、層遞式的突進,目前已進入了第三個時期——巨觀綜合時期”。一、繼承期(1978—1982),在整理、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草創了我國當代第一種為多數人接受的寫作教材框架——寫作知識體例,並使之定型化。繼承期教材的核心部分都沒有超出“寫作理論一文章知識八大塊或寫作理論一八大塊知識+常用文體知識”的框架。二,發展期(1982一1987),“出現了不同體例、不同門類、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寫作教材紛呈並存的局面”。分化與深化的統一是發展期的基本特點。這也是教材建設產量最多、發展最猛、收穫最豐的興盛時期。分化導致原先的總覽式、佇列式的文體寫作知識從基礎寫作理論中獨立出來,形成實用寫作與文學寫作兩大部分。與繼承期相比較,發展期的寫作觀念顯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研究者思維空間大大拓展,研究範圍由單體拓向多體,研究層次由表層轉向內層,研究分工日趨專門化、細密化。三、綜合期(1987~ ),“預示著寫作學將在更新寫作觀念、吸取諸多分支學科成就的基礎上,走現代科學巨觀綜合之路,必將有一批具有實質性突破意義的、穩定性較強的、權威性很高的教材問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