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每逢民俗活動,客家人就如同過一個盛大的節日,舞龍、舞獅、打幡、放銃、迎花燈、打鑼鼓、賽龍舟等各種民俗盛行,邀請遠親近鄰一同度過。大埔的舞龍、舞獅、賽龍舟與永定的“走古事”、連城的“百壺宴”最具特色。大埔又被譽為“花環龍”之鄉、廣東漢樂之鄉。大埔還是廣東漢劇的起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埔客家民俗
- 流行地區:大埔縣
大埔縣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每逢民俗活動,客家人就如同過一個盛大的節日,舞龍、舞獅、打幡、放銃、迎花燈、打鑼鼓、賽龍舟等各種民俗盛行,邀請遠親近鄰一同度過。大埔的舞龍、舞獅、賽龍舟與永定的“走古事”、連城的“百壺宴”最具特色。大埔又被譽為“花環龍”之鄉、廣東漢樂之鄉。大埔還是廣東漢劇的起源地。
大埔縣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每逢民俗活動,客家人就如同過一個盛大的節日,舞龍、舞獅、打幡、放銃、迎花燈、打鑼鼓、賽龍舟等各種民俗盛行,邀請遠親近鄰一同度過。大埔的舞龍、舞獅、賽龍舟與永定的“走古事”、連城的“百壺宴”最具特色...
傳統民俗 天穿節 天穿節客家人稱之為 “天穿日”,是客家地區一個傳統民俗節日。客家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過了“天穿”才算過完新年。慶祝“天穿日”客家人有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針等主要習俗,用來紀念這一傳承已久的農曆節日。傳說中,“天穿日”是古代女媧補天的日子,相傳女媧塑人又替人類...
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張弼士故居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 是以客家圍龍屋張弼士故居“光祿第”為中心展開,整合周邊村莊、山坡、河流、農田、碼頭等,如今一成為梅州地區和客家地區的一個旅遊文化亮點。距大埔縣城17公里。是集民俗與自然、觀賞與遊玩於一體的旅遊景區。行政區劃 大埔客家民俗...
悠久的客家飲食文化,是大埔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埔小吃有約200種,這些底蘊深厚的大埔美食,每一道美味,都會讓你感到客家源遠流長的歷史,體會到濃郁的客家民俗文化特色。更為可喜的是,薄餅、筍粄、鴨松羹、珍珠粄等幾十項風味小吃被評為“廣東客家十大名菜”。大埔經廣東烹飪協會組成國家級專家認定,正式被...
第二屆世界大埔同鄉聯誼大會聯歡之夜,在田家炳體育中心廣場有2萬多人觀賞的具有客家民俗風情和傳統的民間藝術精彩表演的廣場文藝入場式,把上述的客家酒令用大幅標語旗,由一帆風順至十全十美,整整十大幅,由十人高舉著步入廣場,十分醒目,並在文藝晚會結束後,在大街上環城遊行,既祝賀前來參加大會的650多位海...
客家民俗文化暨張裕酒文化展覽館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設在“光祿第”左側第一排橫屋內,一樓下堂房間、中廳為客家民俗文化展廳,展出客家民俗文化相關圖片,特別突出表現大埔各種類型的客家民居及民俗活動的風采;一樓上堂房間為張裕酒文化展廳,展出了張裕釀酒公司的一百多年歷史釀酒產品實物。二樓房間擺設客家民俗...
鯉魚燈是客家地區鬧新春的民俗活動。鯉魚燈又名叫五鯉跳龍門,是從我國古代神話故事發展而來的民間舞蹈。相傳夏禹治平洪水後,各地民眾熱烈慶祝,五尾色彩繽紛的金鯉魚代表水族前來參加慶賀。客家鯉魚燈舞,是吉祥、喜慶的表演。簡介 鯉魚舞多由兒童扮演。五鯉的雄鯉魚稍大些,青色,其餘四尾雌鯉是紅色。鯉魚骨架用竹...
廣東的客家人大部分居住在邊遠的山區,生活條件較為艱苦,但他們有著刻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民風淳樸,崇尚文化和藝術。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廣東大埔縣最早的縣誌稱:“埔之在潮弦誦媲鄒魯。”以後各時期的縣誌亦同樣載述埔之風俗:“家誦戶弦。”百餘年間,僅大埔一縣境內就有近百間弦館(樂社或和奏漢樂的...
大埔美食街全長 330米,為騎樓建築,有110多間店鋪,全縣各個鎮(場)均在這條街開辦2至3間美食門市,聚集了客家地方小吃200多個品種。地址 大埔美食街,位於廣東大埔縣城同仁路,原為始建於清初的老街。狀況 有鴨松羹、薄餅、珍珠粄、算盤子、筍粄等傳統小吃,有釀豆腐、苦筍煲、白切雞、姜酒雞、藥根雞煲、...
2004年至2005年,泰安樓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政府和廣東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大埔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饒平客家土樓 道韻樓 道韻樓,位於廣東省饒平...
菜絲粄、豆子粄、勺菜粄、芋絲粄、薴葉粄、酢葉粄、薯粉粄、糊塘粄、印子粄、丁子粄、雞血粄、老鼠粄、人丁粄、葉子粄、綠豆粄、兩熟粄、抹茶紅豆粄、煎蕎粄、假喜粄、船仔粄、層子粄、蕨粉粄、煎產子、米粉、玉粉、西河老鼠粄、百侯薄餅、大埔涼粉糕、大埔客家薄餅、大埔豆子羹、粟米烙餅、雜錦拼盤等...
2015年末,該村戶籍人口685人。實際在村人口575人。村民均為漢族,屬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歷史遺蹟 清代,平山驛站至平政驛站的古驛道經過該村,其上接轎嶺村地段,下接牛埃石村地段。今有縣道吉增線經過該村。紅色文化 據《吉隆鎮志》載,1949年9月14日和10月6日,東江縱隊賴祥部兩次攻打賴耀庭部,在紅花...
兩輛小推車各載著一隻大紅燒豬和一隻大生豬,這是客家習俗,有生有熟,意為什麼都有。緊接著是供奉著頭炮花牌和炮頭的神龕。最具特色的是27名村婦頭戴統一的草帽、腰系統一的圍裙,各挑著當地村民稱之為“籮篋”的盒籮,籮篋內裝有桔子、甘蔗、雞、肉、年糕、慈菇等年貨食品,每個籮篋外面還要擺上一棵生蒜,...
2013年,12月27及28日,為了慶祝會館155周年籌備的大型演出—客家文化之夜《客韻繚繞舞繽紛》一一連2晚在加冷嘉龍劇院舉行。特邀來自台灣新竹苗栗的“金滿圓戲劇團”及台北的“美江舞蹈團”來表演,2支表演團帶來傳統老山歌、平板、戲曲、現代客家歌舞、民俗特技等多姿多彩的節目。2014年,7月19日,茶陽客家歌唱...
車龍村,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是集田園自然風光與客家民俗完美結合的一座客家民俗特色文化村。這裡不僅是中國葡萄酒之父張弼士的故鄉,還是中國傳統村落、廣東省最美麗鄉村、廣東省古村落、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獲得榮譽 2007年,車龍村被評為“廣東省最美麗鄉村”。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廣東...
中國南方的氏族如“大埔頭”的鄧氏、“泰亨”的文氏、“林村鄉”的锺氏等自宋朝開始遷到大埔定居。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實行遷界,使大埔區頓成荒域。康熙八年(1669年)批准復界,為恢復經濟,朝廷鼓勵外地人士入遷墾荒,其中以由江西、福建、惠州、潮州、嘉應(現梅州)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最多,建立圍屋聚族...
2009年,大埔肇慶堂被廣東省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大埔肇慶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歷史沿革 大埔肇慶堂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由客家富商楊氏兄弟蔭桓及俊三(字得明)在家鄉百侯鎮籌建,歷時五年才落成。2013年,廣東省撥資金70萬元,對大埔肇慶堂進行了修繕。2012年至2014年,...
《大浦卷-客家民居》是2012年5月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共梅州市委宣傳部。內容簡介 《嶺南建築經典叢書:客家民居·大埔卷》大量採用了散文、遊記等體裁的文章,以優美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將客家民居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觀之賞心悅目。叢書各卷有著各自不同的鮮明個性,各有各的精彩——梅江卷集...
大埔光祿第屬土木結構建築,為三進院落府第式四橫一圍樓,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間房。設有花園、果園、書齋和私人碼頭,前後修建了11年時間,最多時能住100多人。大埔光祿第是典型中國園林式豪宅,代表清代(十八及十九世紀)的中國具有客家民俗風格官府院第的建築物。2019年10月7日,大埔光祿第被國務院核定...
“青溪仔獅燈”又名“仔獅戲球”,是粵東客家地區的一種花燈類舞蹈。始創於清末民初,源於客家山區元宵燈節的燈舞,經民間藝人吸取提線木偶戲體現技藝及獅燈的基礎上,創作的獨具一格、以帶球戲耍為造型的舞蹈表演藝術——“仔獅燈”。現主要流傳於梅州市大埔縣青溪鎮、茶陽鎮、湖寮鎮等地。2009年,被廣東省...
大輋是位於中國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光德鎮富嶺管理區的一個小村莊,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保存著純正的客家文化和純樸的民俗風情。當地以黃姓為主,有少數鐘姓,兩姓自古同甘共苦,相處和諧,互利互助,共同發展。當地人民勤勞善良,男經商務工,女賢內務農,崇文重教,山溝里飛出了不少金鳳凰,僅有400多人口的小...
聯豐花萼樓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築,共有三環,內環一層30個房間,二環二層60間,外環三層120間,樓高11.9米。聯豐花萼樓設計精巧、結構獨特,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對研究古代客家民居建築藝術、客家民俗,有一定意義。2002年7月,聯豐花萼樓被...
梅州客家圍龍屋共有2萬多個,其中,價值最高、規模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主要分布在梅州的梅縣區、梅江區、大埔縣和興寧市,比如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的仁厚溫公祠和萬秋樓,梅江區的承德樓,大埔縣的張弼士故居和花萼樓,興寧市特色古民居【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等。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
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廣東省漢族客家戲曲劇種之一,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州地區、惠陽地區、韶關地區等閩粵贛邊區各地。廣東漢劇為廣東三大劇種之一,被周總理譽為“南國牡丹”。在客家人心目中,戲劇有“大戲”...
青溪黑蛟龍燈舞融客家地區的民間音樂、美術、舞蹈和民間信仰於一體,多在每年春節、元宵期間進行,已經成為當地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黑蛟龍燈舞得到了更好的保存與保護,但傳承青黃不接、後繼乏人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保護措施 2011年4月,“龍舞(青溪...
紫姑,民間傳說中的家神。客家人對紫姑神的崇拜主要集中在七月初七“七夕節”,江西於都客家有“拜七姑”習俗,梅州五華、大埔、興寧等地客家則有“拜月華”、“鬧七姑”風俗。簡介 正月初六,馬日。所謂“龍馬精神”,寓意生機蓬勃、欣欣向榮。客家俗語云:“六六大順”,說的是年初六乃“萬事順意”之吉日。客家人...
在長期的傳承發展中,廣東漢樂既傳承了中國中原地區的宮廷音樂、民間音樂的精華,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區傳統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同時還吸納了潮樂(大鑼鼓)的一些成份,形成了獨特、完整的音樂體系,在中國民間音樂史上具有研究價值。廣東漢樂既保留了“中州古韻”,又富於本地民俗風情的特色,特別是...
梅州客家圍龍屋共有2萬多個,其中,價值最高、規模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主要分布在梅州的梅縣區、梅江區、大埔縣和興寧市,比如梅縣區的仁厚溫公祠和萬秋樓,梅江區的承德樓,大埔縣的張弼士故居和花萼樓,興寧市特色古民居何子淵故居(辛亥遺址)、原膴隆基等。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