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側韌帶

外側韌帶

韌帶ligament,“筋”的一種,是維繫和固定關節或內臟的堅韌的纖維帶。韌,或作靭、肕。《說文新附》:“韌,柔而固也”。《集韻》:“肕,或從韋、從革”。指柔軟而牢固,受外力作用時,雖形變而不易折斷。韌帶為連線骨與骨之間或支持內臟,富有堅韌性的纖維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側韌帶
  • 外文名:ligament 
  • 疾病介紹:膝部關節韌帶較多,對關節穩定性
  • 診斷:X線拍片
組織結構與功能,常見疾病與治療,踝關節韌帶損傷,手術方法,手術適應證,

組織結構與功能

連線骨與骨之間的韌帶是規則纖維結締組織,系關節的輔助部分。其附著於骨的表面,通過纖維軟骨與骨組織交匯;也有與關節囊的外層融合,以加強關節的穩固性,並有囊內囊外韌帶之分。纖維排列規則成束狀。其排列方向與該結構所受的張力有關,同時纖維束也有分叉,以增強其結構牢固性。規則緻密結締組織中多是膠原纖維,但也有少數結構以彈性纖維為多,如黃韌帶具有很強的彈性。由纖維性結締組織構成的韌帶,其表面成纖維細胞活躍產生新纖維,這是韌帶損傷後修復的新纖維來源。支持內臟的韌帶多為增厚的腹膜皺襞,使內臟固定於正常位置或限制其移動範圍。此外,還有為某些胚胎器官的殘存遺蹟,如動脈導管韌帶等。

常見疾病與治療

踝關節韌帶損傷

踝關節韌帶損傷在全身關節軟組織損傷中最為常見,約占80%以上,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群,以青少年較多見。在踝關節的各組韌帶中又以外側副韌帶損傷最多,單純內側副韌帶損傷較少見。治療不當可引起日常生活中踝關節疼痛,繼發踝關節不穩及踝關節關節炎。
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的原因:
⑴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多因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跑步、跳躍或下樓梯時,踝關節跖屈位,足突然向內側翻轉,踝關節外側韌帶受到強烈的拉力作用所致。由於暴力大小不同致損傷程度也不同。
⑵韌帶損傷可分為:輕微韌帶損傷,Ⅰ度損傷;不全韌帶損傷,Ⅱ度損傷;完全斷裂,Ⅲ度損傷。外側的三條韌帶損傷中以距腓前韌帶最多見,嚴重者可合併外踝尖部分骨質撕脫。
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的治療
⑴急性損傷的治療
Ⅰ度損傷的治療,可用消腫止痛、活血化淤的中藥,可用非甾類的消炎鎮痛藥。踝關節繃帶纏繞或護踝制動2~3周,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踝關節鍛鍊。
Ⅱ度損傷的治療,除上述的藥物外,應行局部固定治療,可用膠帶條固定或彈力繃帶固定限制踝關節內翻,固定3周,固定期可扶拐負重行走。
Ⅲ度損傷的治療,我們應該特別重視完全斷裂的早期治療,否則,將遺留踝關節不穩、易反覆扭傷踝關節。對於Ⅲ度損傷,保守治療方法是用U型石膏將踝關節固定於輕度外翻位,4~6周后去除固定,進行踝關節功能鍛鍊。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外科修補的方法不易為國人所接受,而對損傷嚴重者、運動員或其他特殊職業者來說,進行外科手術修補非常重要。手術方法為:自外踝末端開始向前下方至骰骨粗隆方向作5cm長皮膚切口,切開皮膚後,銳性深入切口即可顯露斷裂的韌帶,可只縫合距腓前韌帶。術後用石膏固定足於輕度外翻位4周,以後用彈性繃帶固定,行踝關節的功能鍛鍊,負重行走。
⑵陳舊損傷的治療
保守的方法局部封閉及穿高幫鞋、墊高鞋底外側半0.5cm,並加寬鞋後跟,配合腓骨肌的鍛鍊綜合治療。嚴重者則應考慮手術重建。WatsonJones和Evans主張用腓骨短肌修補、加固踝關節外側韌帶的手術方法,獲得滿意的療效。

手術方法

皮膚切口自腓骨下1/3起沿腓骨後緣向下至外踝末端彎向前方2cm處。切開皮膚及深筋膜游離皮瓣,顯露出腓骨長短肌,外踝及距骨頸部。將腓骨短肌於腱腹交界處切斷,並將近側肌腹與腓骨長肌縫合在一起,使主動外翻力量不受影響。如腓骨上支持帶斷裂,用Evans法修補,於外踝末端在腓骨上由前內向後上方鑽一孔道,把肌腱從孔道引出並固定於腓骨骨膜上。若支持帶完好則用WatsonJones術式:用鑽頭在外踝部自後向前鑽一水平孔道,出口為外側韌帶前束附著處,在距骨頭處鑽第二孔道,最後在外踝前下方腓骨肌上支持帶附著處的後方斜行鑽一孔道,將肌腱穿過所鑽的三個孔道拉緊後把末端縫合於此處的腓骨短肌腱上。石膏固定踝關節功能位8周,去石膏進行功能鍛鍊,逐漸負重。

手術適應證

對慢性躁關節外側不穩的患者診斷明確後,本文所介紹方法的手術適應症為:(1)病史在10年以下,長期的外躁腫痛而跋行,並且對躁關節的活動有較高要求的青壯年患者;(2)距骨傾斜角在2度以上;(3)X線片檢查:跺關節內側及距骨內側無明顯骨贅,間隙無明顯狹窄。對急性躁關節外側不穩者診斷明確後,對運動的要求較高的青壯年,距骨傾斜角在2度以上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