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夔州歌十絕句
【其一】
中巴之東巴東山⑴,江水開闢流其間⑵。
白帝高為三峽鎮⑶,瞿塘險過百牢關⑷。
【其二】
白帝夔州各異城⑸,蜀江楚峽混殊名⑹。
英雄割據非天意,霸主併吞在物情⑺。
【其三】
群雄競起問前朝⑻,王者無外見今朝。
比訝漁陽結怨恨,元聽舜日舊簫韶。
【其四】
赤甲白鹽俱刺天⑼,閭閻繚繞接山巔⑽。
楓林橘樹丹青合⑾,復道重樓錦繡懸⑿。
【其五】
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牙⒀。
【其六】
東屯稻畦一百頃⒁,北有澗水通青苗。
晴浴狎鷗分處處,雨隨神女下朝朝。
【其七】
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
長年三老長歌里,白晝攤錢高浪中⒂。
【其八】
憶昔鹹陽都市合⒃,山水之圖張賣時⒄。
巫峽曾經寶屏見⒅,楚宮猶對碧峰疑。
【其九】
武侯祠堂不可忘⒆,中有松柏參天長。
干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
【其十】
閬風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堂天下無⒇。
借問夔州壓何處,峽門江腹擁城隅。
作品注釋
⑴中巴之東巴東山:東漢末
劉璋據蜀,分其地為三巴,有中巴、西巴、東巴。夔州為巴東郡,在“中巴之東”。“巴東山”即大巴山,在川、陝、鄂三省邊境,詩中特指三峽兩岸連山。
⑵江水開闢流其間:是說從天地開闢以來,江水即流於巴東群山之間。
⑶白帝:白帝城。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兩岸連山,七百餘里。城扼瞿塘峽口,足資鎮壓,故曰高為三峽鎮。
⑷瞿塘險:一作“夔州險”。瞿塘險過百牢關:百牢關在漢中,兩璧山相對,六十里不斷,漢水流其間,因與夔州的瞿塘相似,故以作比。
⑸白帝夔州各異城:故白帝城在夔州城東。
⑹蜀江楚峽混殊名:瞿塘舊名西陵峽,與荊州西陵峽相混。
⑺物情:人心歸向。
⑻問:一作“向”,一作“間”。
⑼赤甲白鹽:二山名。俱刺天:都很高。
⑽閭閻繚繞接山巔:是說從山腳到山頂都有人家。繚繞:盤旋。
⑾楓林橘樹丹青合:楓葉丹,橘葉青,又兩山相對,所以說丹青合。
⑿復道:樓閣通行之道,因上下有道故謂之復道。錦繡:形容景物之美觀。
⒁東屯:《
困學紀聞》:東屯乃公孫述留屯之所,距白帝城五里。東屯之田可百頃,稻米為蜀第一。
⒂白晝攤錢:一作“白馬灘前”。晝:一作“買”。
曾季狸《
艇齋詩話》:“攤錢,即攤賭也。”
⒃合:會集。
⒄張賣:張圖以賣於市也。
⒆祠堂:一作“生祠”。不可忘:這三字領起以下三句。
⒇高堂:一作“高唐”。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杜甫幾經漂泊初寓夔州(今重慶奉節),山川雄壯奇險,歷史古蹟層積,初到夔州杜甫一連寫下十首絕句歌詠夔州的山川景色和人文景觀,合為《夔州歌十絕句》。
作品鑑賞
《夔州歌十絕句》各首之間在內容上有一定關聯,是一組詩。逐首賞析如下。
【其一】
中巴之東巴東山:首句點明夔州的位置並突出一個“山”字。到過夔州的人往往驚嘆夔州的莽莽群山。從瞿塘起,下接巫山峽,兩岸高山奇峰異嶺。特別是瞿塘兩崖,有如天開巨門,故稱夔門。杜甫描寫道:“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猱玃須髯古,蛟龍窟宅尊,羲和冬馭近,愁畏日車翻。”(《
瞿塘兩崖》)詩中說狀如天門的兩崖,雄奇絕倫,連給太陽推車的羲和看見了都生怕車子翻了跌落下來。清人
張問陶在《瞿塘峽》一詩中寫道:“便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
江水開闢流其間:是說自三峽開闢以來,江水就奔流其間。何時開闢?在遙遠的古代,白帝高為三峽鎮(鎮,軍隊重鎮):白帝城下臨瞿塘天險,有高屋建瓴之勢,易守難攻,故為歷代軍事重鎮,如公元221年
劉備伐吳,翌年兵敗,退守白帝城,吳人不敢西上。
瞿塘險過百牢關:瞿塘峽又名廣溪峽。廣溪,是廣納眾溪的意思。四川境內的水和陝、甘、雲、貴的一部分水注入長江,匯總到狹窄的瞿塘峽。這就是杜甫在《
長江二首·其一》中寫的“眾水匯涪萬,瞿塘爭一門(夔門)”,故瞿塘峽水奔騰萬狀,如虎嘯龍驤,加之峽口巨礁聳立,這就是灩澦。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巍然而立。因江水湍急,造成回瀾千轉,驚濤駭浪,所以人稱“瞿塘天下險”。(1959年冬,人民政府整治川江航道,採取洞石大爆破的的施工方案,把灩澦消除了。今已成了高峽平湖。)百牢關:《光緒奉節縣誌》載:“百牢關在縣東十五里,魏辛毗云:‘夔州百牢關,兵馬不可越。’ ”閻侖舒詩:“百牢關下古夔州。”
浦起龍引《
唐書》:漢中郡西縣(即今陝西勉縣)有百牢關;《圖經》云:孔明所建,兩壁山相對,六十里不斷,漢江流其間,乃入金牛益昌路也。楊倫注亦如此。但從杜甫平生經歷的地方看,他不曾到過漢中郡西縣,也就沒有見過那裡百牢關的險狀;見到夔州的百牢關則是肯定的。詩中的百牢關當是指夔州的百牢關,位置在古夔州城(今下關城)的上邊。
【其二】
白帝夔州各異城:夔州古子陽城(今仍稱子陽城)下面的下關城是唐時夔州城的所在地,其下偏東南處是白帝城,它和古夔州城地界相連。由於白帝城和夔州城的營建時間相隔五百多年,這兩個古城的地界早已淹沒,看不出來了,所以詩中指出“各異城”,不是同一個城。
蜀江楚峽混殊名:蜀江的瞿塘峽舊稱西陵峽,與荊州的西陵峽名稱相同,所以說“混殊名”。
英雄割據非天意,霸王(wàng)併吞在物情:這兩句是互文,是說“英雄割據”、“霸王併吞”都不是天意使然,而在於人心歸向。這兩句概括了古往今來政治上的興衰成敗之理。
【其三】
群雄竟起問前朝:前朝,指隋朝;群雄竟起,是指隋朝末年民變四起。
隋煬帝窮兵黷武,窮奢極欲,殘害忠良,親幸佞臣,造成民生無比慘痛,廣大人民逼得走投無路,群起反抗。如鄒平人王薄起兵於齊郡,漳南人竇建德起兵於高雞泊,俞縣人張金稱起兵於太原河曲,蓨(tiáo)縣人高士達起兵清河;統治者內部也有不少人乘機而起,如楊玄感是隋元老重臣楊素之子,襲爵楚國公,官至柱國將軍,負有朝野重望。隋煬帝二征高麗時,特用玄感主持後方運輸補給,駐在黎陽(今河南濬縣)。這時人心厭戰,苦於兵役,一時漕運不濟,而君命督逼緊急,玄感憤道:“獨夫肆虐,陷身絕域,此天亡之時也!我今帥義兵誅無道如何?”各地回響者十餘萬人。於是玄感率兵進攻東京洛陽,聲勢浩大。從公元611年(大業七年)至618年(大業十四年)群雄竟起,天下大亂。
王者無外見今朝:這句是承上句“群雄竟起”,天下大亂,轉說帝王任用賢臣,勵精圖治,視國人如一家而天下大治的太平盛世(
貞觀之治和
開元之治)曾見於唐朝。
比訝漁陽結怨恨,元聽舜日舊簫韶:比(bì),直到,等到。訝,驚訝,驚奇。元,為首的,此指
唐玄宗。玄宗前期知人善任,勵精圖治,貞觀之風,一朝復振。他晚年昏庸,於是宮內有楊貴妃的擅寵,宮外有李林甫、楊國忠的用事,因而國事日非,興大獄,事聚斂,大小官吏貪污腐化,百病全生。終於造成
安史之亂。凡此種種,詩人用“元聽舜日舊簫韶”一句來概括。簫韶,傳說是舜的樂曲,這支樂曲是體現他施行教化之治的完成。這裡反用其意,指玄宗在開創盛世之後,認為萬事已畢,不理政事,只愛聽那支《
霓裳羽衣曲》。於是野心家乘隙而入,佞臣安祿山其人狡黠,取得玄宗深信,一身兼領三節度使,擁有精兵二十萬,他拜楊貴妃為乾娘,自由出入宮廷。直到安祿山從漁陽起兵反叛,玄宗才感到驚訝,如夢初醒,怨恨安祿山口蜜腹劍,大膽妄為。正如
白居易所描寫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比訝漁陽結怨恨,元聽舜日舊簫韶”這兩句詩,是對玄宗的指責和諷刺。全首詩則是概括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百多年歷史。
【其四】
赤甲白鹽俱刺(讀qí,是穿的意思)天:赤甲,即赤甲山,位置在瞿塘峽西口的北岸,南基連白帝山,土石皆赤。宋人稱西山、西郊和臥龍山,今人稱雞公山。白鹽,即白鹽山,位置在瞿塘峽中段的北岸,今稱桃子山。因頁岩遍布,色如白鹽故名。這兩座山。均高入去霄。所以說:“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的“山”,主要是指赤甲山。在赤甲山下,今稱下關城的地方,是古夔州城所在地,人煙稠密,沿山逶迤而上有較多的人家。所以說“閭閻繚繞接山巔。”古時林木茂密,白帝、瞿塘一帶楓樹很多,杜甫在《
秋興八首·其一》中有“玉樹凋傷楓林”之句。夔州曾有“水果之鄉”的稱號,特別是柑桔,唐時為貢品。所以仰望赤甲、白鹽,在復道(房屋間天橋)重樓之間,桔樹青青,金果纍纍,楓葉為醉,有如錦繡。所以說,“楓林桔樹丹青合,復道重樓綿繡懸。”
【其五】
瀼東瀼西一萬家:夔州人稱山間之流水通江者為瀼,瀼東,是指傍唐時夔州城之東入江的一條小河——草堂河的東岸;瀼西是指距草堂河之西十里流入長江的一條小河——梅溪河的西岸。瀼東即東瀼之東,瀼西即西瀼之西。因為東瀼之東是唐時夔州城郊;西瀼之西是來往船隻停靠的碼頭,那裡也比較平礦。這兩處人煙比較稠密,故曰“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南江北春冬花:江南指長江南岸,江北指長江北岸。“江南江北春冬花”,是說夔州長江兩岸四季花開。
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牙:這兩句是說,白鶴常從茂林香花中飛起,野鴨時時戲逐於江水之中。詩中不說“白鶴”而說“鶴子”,不說“野鴨”而說“鳧雛”,不說“蔣草”而說“蔣芽”,這就顯示出這些生物在那裡生存繁衍、自得其所的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其六】
東屯稻畦一百頃:東屯在白帝城東北角,因公孫述曾在此屯田,故稱東屯。“東屯稻畦一百頃,”一百頃就是一萬畝,但東屯遠遠沒有這么寬的稻田面積,這是一個疑問。
譚文興教授多方研究的結論是:東屯的範圍不僅在白帝城東北角,應當是從黃連樹(地名)下面的大橋村起,一直到白帝廟東面的沿東瀼水西岸比較平坦的土地。這一大片土地正有一百頃左右寬。所以說“東屯稻畦一百頃。”
北有澗水通青苗:北,指東屯北面。澗水,就是兩山之間的流水,就是上壩(地名)上面那一段東瀼水。東屯的稻田可以從東瀼水上游直接引水自流灌溉稻田。所以說,“北有澗水通青苗”。
晴浴狎鷗分處處:由於東瀼水源遠流長,流量大,就是晴天流量也不小,鷗鳥到處可以遊玩洗濯,所以說:“晴浴狎鷗分處處。”
雨隨神女下朝朝:用“神女”這個典故,一是點明東屯距巫山近,二是說當地經常下雨。因為雨水充沛,灌溉東屯稻田的澗水充足。因為雨水充沛,東屯稻田還可以經常得到大量的天花水和兩邊山上的地面流水灌概。
【其七】
蜀麻吳鹽自古通:是說四川和長江下游一帶古已有物資交流,不僅指蜀吳兩地;商品也非定指麻鹽,夔州並不缺鹽。杜甫《
負薪行》中“死生射利兼鹽進”可證。萬斛之舟行若風:說明當時已常有巨舟大商來往。
長年三老長歌里,白晝晝攤錢高浪中:長年,篙師。“三老”船工。這兩句是說,船工們在高浪中駕船飛速行駛,放聲歌唱;商賈們則只顧在陽光下攤錢賭博。“長歌”,當是一種減輕疲勞、抒胸臆的川江號子。詩中對行船、船工、商賈寫得形象生動,語言樸實。
【其八】
這首詩的大意是:回憶當年長安都市上商賈雲集,有人張掛山水畫出售。我眼前的巫峽曾在畫屏上見過,至於畫上的楚宮是否在我面對的碧峰里,尚存疑問。
詩中的“巫峽”是指瞿塘峽。杜甫在夔州詩中,常把巫山峽和瞿塘峽統稱巫峽。也常把夔州的山稱巫山。如“巫山巫峽氣蕭森”(《秋興八首·其一》)中的巫山是指夔州的山,巫峽是指瞿塘峽。關於楚宮:杜甫在夔州詩中提到的楚宮是夔州府治所在地的傳說中的楚宮。楚宮遺址究竟在何處,尚無一致、準確的說法,所以說“楚宮猶對碧峰疑”。
【其九】
武侯祠堂不可忘:武侯,即三國蜀相
諸葛亮。劉備死,亮輔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鄉侯,謚為忠武侯。武侯祠堂:供俸諸葛亮的祠堂,在白帝城西數里的關廟沱附近,解放初尚存,改為村初級國小校舍,不久圮廢。為什麼說諸葛的祠堂不可遺忘呢?因為諸葛亮有卓越的見識和軍事才幹。他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劉備死後又輔佐後主劉禪治理國家。他對劉備忠心耿耿,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氣節深為杜甫所尊崇。杜甫的《
詠懷古蹟五首·之五》寫道:“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空失簫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對諸葛亮的評價極高。
中有松柏參天長:這既是寫實又是以松柏之長青喻諸葛之不朽和堅貞;以“參天長”喻諸葛之人品的高潔。
干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為什麼“干戈滿地客愁破”這種感受呢?因為劉備是明君,諸葛是良臣。諸葛的一生是明良遇合的一生。杜甫雖然生不逢時,但他為諸葛的明良遇合感到欣慰而客愁破。
“雲日如火炎天涼”:在蔥蔥鬱郁的林木中,哪怕是盛夏也覺涼快。這是寫實。另一方面,在這特定環境——武侯祠里的參天柏松庇蔭下,好像諸葛之神對他有所慰藉而感到身心爽適。
【其十】
閬風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堂天下無:閬風,閬風顛;玄圃,玄圊堂。都是傳說中為人仙人所居之處,都在崑崙之頂。蓬壺,即蓬萊,傳說為東海三仙山之一。高堂,也作高唐,高唐觀。浦起龍《
讀杜心解》引
范成大《
吳船錄》:“陽台、高唐觀在來鶴峰上(來鶴峰在今奉節縣城對岸偏西的文峰山上,其形似鶴展翅乘來,)是詩夸美夔州,以為十首結局。‘高唐’句,意不在古蹟,特舉本地仙靈之境,謂足與蓬閬相抗耳。推崇高唐,即是推崇夔州也。”杜甫有三首詩都寫到“高唐”,但“高唐”實際在雲夢澤中,杜詩中的“高唐”是據傳說而言,所以說“意不在古蹟”。
借問夔州壓何處,峽門江腹擁城隅:“借問”是假設的問語;“壓”本是壓住的意思,這裡作“坐落”解;“城隅”,本是城樓的意思,這裡指夔州城。這兩句是說:夔州城坐落在哪裡?它坐落在瞿塘峽口長江腹部。
《夔州歌十絕句》在體例、語言和內容方面有如夔州民歌《竹枝詞》,但每首末兩句都對偶成韻,這是詩人吸取了民歌的營養,又有所創新,是竹枝的別唱。《夔州歌十絕句》對後世頗有影響,它開後來以“竹枝詞”為題,專寫一個地方的風光和民俗的組詩之先。
歷史評論
分述
《
詩藪》:少陵不甚工絕句,遍閱其集得二首:“東逾遼水北滹沱,星象風雲喜氣和。紫氣關臨天地闊,黃金台貯俊賢多。”“中巴之東有巴山……夔州險過百重關。”頗與太白《明皇幸蜀歌》相類。
《
杜詩詳註》:志夔州形勝,與產兩章相連。白帝、瞿唐、分承山水,見其為蜀中險要。……武侯忠義,千古難忘,見非英雄割據及楚宮高唐可比。松柏陰森,堪散愁而納涼,亦對樹懷人之意。
《讀杜心解》:第一首,領全勢。“高為峽鎮”,頂首句,就本地形勝作意;“險過百牢”,頂次句,以他處地險相形。……想“武侯”之神,而“干戈”之“愁”可“破”;承“松柏”之蔭,而“雲日”之“炎”可“涼”:是分頂格。
《
杜詩鏡銓》:前二首記形勝,兼入感慨。……李子德云:此等直自作開山手!於三唐絕句,另為一種。
總評
《讀杜心解》:前九首俱截律詩上半,故下二對結,往往有律詩高調。
《杜詩鏡銓》:十首亦《竹枝》詞體,自是老境。
《
石洲詩話》:《竹枝》本近鄙俚。杜公雖無《竹枝》,而《夔州歌》之類,即開其端。然其吞吐之大,則非語《竹枝》者所敢望也。
《
唐人絕句精華》:“中巴”一首,記夔州形勢也。“赤甲”寫夔州之富庶,“東屯”述農田稻米之豐,“蜀麻”說蜀中商業之盛,皆有關國計民生之事,又與但寫地方風俗之瑣細者不同。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
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