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歌十絕句·其一

《夔州歌十絕句》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這十首詩主要寫夔州形勝、江峽之險、歷史人物及當地風土人情。第一首點明夔州地點,突出夔州形勝,統領全篇。第二首承第一首中所寫的夔州山高水險。第三首寫政治上的興衰成敗。第四、五、六首,轉寫夔州風景優美。第七首寫夔州物產豐富,水路方便。第八首,記楚王宮,並插入詩人的遐想。第九首特記武侯祠。第十首總結全篇,並照應第一首。此篇開後來《竹枝詞》一類專寫一個地方的風光和民俗的組詩之先。《讀杜心解》中評價這組詩:前九首俱截律詩上半,故下二對結,往往有律詩高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夔州歌十絕句·其一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杜甫
文章簡析,作者簡介,

文章簡析

東漢末年劉璋據蜀,分其地為三巴,有中巴,西巴,東巴。夔州為巴東郡,在“中巴之東”。“巴東山”即大巴山,在川、陝、鄂三省邊境,詩中特指三峽兩岸連山。“巴”、“東”字在首句重複,前分後合,構成由舒緩轉急促的節拍,使讀者從聲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氣勢。“中巴之東巴東山”,七字皆陰平聲,更屬創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調,有助於氣氛渲染,給讀者以石破天驚之感。次句寫江水,“開闢”用如時間副詞,意為從開天闢地以來,自古以來。不說“自古”而說“開闢”,極見推敲。因為“自古”只能表達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而“開闢”這個動詞聯合結構的辭彙富於形象性,能引起一種動感,仿佛夔門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結果,既形容出自然的偉力,又表現出其地勢的古老和險要。
前兩句從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環境,下兩句進而更具體地描繪其山川形勝。“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東的北岸高峰頂上。這裡是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稱雄之處,也是三國時蜀漢防東吳的要衝,因它守住瞿塘峽口,足以鎮壓,所以說是“三峽鎮”。在湍急的瞿塘峽江心,舊時有灩澦堆,冬日出水,夏日沒入水中成為暗礁,所以“其間道路古來難”,地勢險峻。“百牢關”在漢中,兩岸絕壁相對而立,六十里不斷,因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來作比。下聯十四字抓住“高”、“險”特徵,筆力千鈞,把“高江急峽”寫得極有氣勢。兩句分承山水,句式對仗,音韻砍截,與散行作結風味全殊。
用盛唐時期絕句傳統手法作對照,此詩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傳統絕句注重音調的平仄諧調,句格的穩順;而此詩有意追求拗調,首句全用平聲字,給讀者以奇離突兀之感。二,傳統絕句注重風調,追求一唱三嘆之音,尾聯多取散行,一般“以第三句為主,第四句發之”(楊仲弘語),構成轉合,即使用對結,也多採取流水對;此詩用“的對”作結,類似半首律詩,詩意的轉折在兩聯之間,結束的音調戛然而止。三,傳統絕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純寫景的不多,而此詩兩聯皆分寫山水。純粹寫景,卻又並非無情。它通過奇突雄渾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取得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而抒情已存在於寫景之中,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奇異山川的熱愛和由衷的讚美。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