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二首(唐 杜甫 長江二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五律】

出處:【全唐詩】:卷229_16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江二首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體裁五律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
孤石隱如馬,高蘿垂飲猿。歸心異波浪,何事即飛翻
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
色借瀟湘闊,聲驅灩澦深。未辭添霧雨,接上遇衣襟。

作品注釋

【鶴注】瞿塘峽,在夔州東一里。雲安在州西百三十里。永泰元年,公在雲安。雲安與萬州為鄰,使君一灘占兩境。時崔旰叛蜀,故有“朝宗人共挹”、“萬國奉君心”之句。
眾水會涪萬①,瞿塘爭一門②。朝宗人共挹③,盜賊爾誰尊④。孤石隱如馬⑤,高蘿垂飲猿⑥。歸心異波浪,何事即飛翻,(首章,睹長江而慨身世也。上四借水以感時事,下四觸景而動歸恩。眾水會集而爭赴一門,其迅急可知。自此東流赴海,水有朝宗之義。今盜賊據險為亂,爾不尊朝廷而將誰尊耶?石如馬,險可畏。猿垂飲,物可憎。寫景中亦含歸意。江水飛翻,阻人歸路,而歸心終不可阻,亦何用飛翻為哉。【黃注】此八句整對格,亦虛實相問格。)
①《舊書》:涪州涪陵郡,武德元年以渝州之涪陵鎮置。萬州南浦郡,武德二年析信州置。俱屬山南東道。
②《寰宇記》:瞿塘在夔州東一里,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崩流電激。《方輿勝覽》:瞿塘峽,乃三峽之門,兩崖對峙,中貫一江,望之如門焉。
③《詩》:“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詩》:“挹彼注茲。”【黃注】共捐,猶言共飲其德。
④以一門應眾水,以誰尊應朝宗,皆用斜對法。《杜臆》云:朝宗者,人所共取,今盜賊不知此義,準是尊爾者,見逆理之必亡也。二句解作正對。以下章奉君例之,則誰尊當主君說。⑤李膺《益州記》:灩履堆,夏月漲沒數十丈,其狀如馬,舟人不敢進。又曰猶豫,言舟子取途,不決水脈,故猶豫也。《水經注》:江中有孤石為淫豫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則沒,亦有裁出矣。樂府,“淫豫大如馬,瞿唐不可下。”《寰宇記》:灩澦堆,周圍二十丈,在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唐峽口。⑥《水經注》:瞿唐峽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處,或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吳均書:“企水之猿,百臂相接。”謝靈運《游名山志》:“觀掛猿下飲,百丈相連。”
其二
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①。眾流歸海意②,萬國奉君心③。色借瀟湘闊,聲驅灩澦沉。未辭添霧雨④,接上過衣襟⑤。(次章,申明上章之意。上四,言朝宗至海,見世當戴君。下四,言歸心阻雨,嘆已難出峽。江漲波闊,似預借瀟湘之色。水奔聲急,如欲驅灩澦使沉。此狀水勢之壯悍。一說:瀟湘之闊,其色皆藉資於此,以瀟湘乃江水下流也。《杜詩博議》:江流之大,不辭霧雨。雨接江流而上,過人衣襟之間,所謂波浪兼天者如此。)
①東極,指東海。《史記》:“周覽東極。”②《西都賦》:“眾流之限。”《尚書大傳》:“小水大水,東流歸海。”③古史:執玉帛者萬國。④《鄒陽傳》:“浮雲出遊,霧雨鹹集。”⑤《列仙傳》:王子晉游伊洛問,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單復疑未句有訛字。今按:接上二字,恐當作接壤,言水浸岸上也。壤與上,蓋聲相近而訛耳。
王嗣奭曰:詩以長江命題,乃寫其朝宗之性,以警盜賊之背主者。兩章同意,但有遠近源流之別。前章言瞿唐以上之水,後章言瞿唐以下之水。
《通鑑》:永泰元年夏,嚴武卒,行軍司馬杜濟等共請郭英義,為節度使,漢州刺史崔旰請大將王崇俊為節度使。會朝廷已除英乂,英乂殺崇俊。召時還成都,旰不至,英乂將兵攻之,大敗而還。英乂奔簡州,普州刺史韓澄殺英乂,時邛、滬、劍三州牙將各舉兵討旰,蜀中大亂。

作品賞析

朝宗:朝見祖宗。引申為諸侯朝見天子。此言百川大海。仇註:引《詩》;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人共挹:挹,汲取;共挹,共同汲取,猶言人們共同汲取百川歸海朝宗的美德。
盜賊:作亂者。此指地方軍閥。
爾誰尊:爾尊誰,即你們(盜賊)捨棄天子不尊崇朝廷而去尊崇誰呢?
這句是書懷。這是全詩的旨意所在,寫江以警人,告誡人們要象百川歸海一樣去歸順朝廷,一定不要象地方軍閥那樣去捨棄天子據險作亂。表明作者在垂暮衰病之中,念念不忘國家大事,心繫朝廷的汲汲心情。

作者簡介

杜甫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