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困學紀聞
- 作者:王應麟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2-1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介紹,書籍目錄,書籍版本,後世影響,讀後感悟,
圖書信息
校點I S B N:9787532552511
版 次:1
頁 數:全三冊
印刷時間:2008-12-1
開 本:大32開
內容簡介
全書包括說經,八卷。內包括《易》、《書》、《詩》、《周禮》、《儀禮》、《春秋》、《公羊》、《孝經》、《孟子》,國小、經總等;天道、地理、諸子二卷,考史六卷,評詩文三卷。雜識一卷。作者一生博洽多聞,有宋一代諸儒罕與其倫比,學術淵源雖亦出自朱熹,但對朱子之舛誤卻敢於辨證,並不為師門所諱,堅持門戶之見。如《論語注》“不捨晝夜”“舍”字之音;《孟子注》“曹交曹君之弟”及謂《大戴禮》為鄭康成注之類,皆考辨是非,不阿附朱子觀點。
《四庫全書總目》稱讚曰:“蓋學問既深,意氣自平。能知漢唐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柢。未可妄詆以空言。又能知洛,閩諸儒亦非全無心得,未可概視為鄙陋。故能兼收並取,絕無黨同伐異之私。所考率切實可據,良有由也。”翁元圻注此書序稱:“《紀聞》一書,蓋晚年所著也。先生博極群書,入元後寓居甬上,足跡不下樓者凡三十年,益沈潛先儒之說而貫通之。於漢唐則取其核,於兩宋則取其純,不主一說,不名一家,而實集謠儒之大成。”書行以後,後世儒者均深以為重。入清,閻若璩、全祖望、程瑤田、何焯、錢大昕、屠繼緒、萬希槐七人為其作箋注,世稱“七箋本”,後翁元圻更為作詳註,稱《翁注困學紀聞》。偉本甚多,主要有明弘治刊本,清乾隆間祁門馬氏刊閻箋本,桐鄉汪氏刊何箋本,金氏刊七箋本及《四部備要》本等。
作者介紹
書籍目錄
《困學紀聞》卷一 易
《困學紀聞》卷二 書
《困學紀聞》卷三 詩
《困學紀聞》卷四 周禮
《困學紀聞》卷五 儀禮
《困學紀聞》卷六 春秋
《困學紀聞》卷七 公羊傳
《困學紀聞》卷八 孟子
《困學紀聞》卷九 天道
《困學紀聞》卷十 地理
《困學紀聞》卷十一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二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三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四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五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六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七 評文
《困學紀聞》卷十八 評詩
《困學紀聞》卷十九 評文
《困學紀聞》卷二十 雜識
《困學紀聞》校勘記
書籍版本
《困學紀聞》在元代嘗有刻本,現知有牟應龍至治二年(1322)序本、袁桷泰定二年(1325)序本,以及傅增湘所藏無序跋元刻本。明代亦有刊刻,如正統間刊本、萬曆三十一年刊本等。到了清代,由於樸學中興,諸儒紛紛箋注,多有刊印,流布甚廣。其中影響較大者有:閻若璩箋本;何焯增補閻注並加評語,世稱二箋本;乾隆七年全祖望對閻、何二氏注評,重加考訂箋釋,世稱三箋本。嘉慶十二年萬希槐既鈔撮三箋本,復輯入錢大昕手評校本內容,並援經傳著明其義,編為《集證》。因該書包括閻若璩、何焯、全祖望、錢大昕四家及三箋本原採錄的程瑤田、屠繼緒二家,加上萬希槐,共有七家箋釋,故世稱七箋本。道光五年翁元圻采輯以上諸家之說,復為詳析按斷,成為注釋《困學紀聞》諸書中較為詳備的本子。
後世影響
《困學紀聞》採用筆記形式,分類編排,對文獻典籍、學術淵源、文化現象,進行疏理、考證、鑑定與評介。凡說經八卷,天文、地理、諸子二卷,考史六卷,評詩文三卷,雜識一卷,共二十卷。由此可見內容廣博,“九經旨趣,歷代史傳之事要,制度名物之原委,以至宗工巨儒之詩文議論”(牟應龍序),凡屬後學所當知當學的方方面面,均有所發明,有所創見,其文辭簡約而道理融通,探奧窮源而真知洞見,成為學子視為珍寶的案頭書。歷代治學者,對《困學紀聞》極為重視,特別是清末民初以來從事古籍整理的專家學者,每每利用該書的原始資料與考據成果。當然,對於今人研究傳統文化,也是一本當知當讀的書。
讀後感悟
宋代筆記中,原先的志怪傳奇內容趨於淡化,注重現實成為主流。有學者指出,宋代筆記已是晚明小品的先驅。此外,宋代筆記也開啟了後世考據辨證筆記的先河。《容齋隨筆》、《困學紀聞》是其代表作。筆記以其質樸、不事雕琢的特色全方位保存了宋代社會生活場景,既有對社會重大事件的記錄,也有對微觀生活的敘述,蘊含的信息是多元的。筆記在文化史、社會史、學術史、科技史等領域的研究價值也是其他文獻無法替代的:《夢溪筆談》、《涑水記聞》、《東京夢華錄》等宋人筆記歷經千年,至今仍閃爍著光芒。
宋代筆記數量龐大,據統計,傳世的宋人筆記有500餘種,絕大多數分散在各種叢書中。有些書十分稀少,尋覓極為不便,且版本蕪雜,在近千年的編輯刻印流傳中,相當一部分筆記著作已非原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散佚,或因後人重輯而混亂不堪、錯訛叢生,給使用者帶來諸多困難。因此,有必要對宋人筆記進行系統整理。只是尚未見學術界有全面系統的同類整理著作問世。關於宋人筆記的研究成果,學界主要集中於某些筆記的內容、作者和文字考辨訂正等方面,關注的是某些筆記史料在相關文史研究中的價值。就整個宋代筆記研究而言,已有成果還存在諸多缺失——將整個宋代筆記作為整體進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難以反映宋代筆記的整體面貌,缺乏對宋代筆記學術價值的綜合研究評價。因此,筆記小說在文獻發掘上仍有較大餘地,在研究深度上尚有推進的空間。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宋筆記》編纂整理與研究”,計畫系統整理宋人筆記並編纂出版一部大型總集《全宋筆記》。《全宋筆記》整理出齊後,宋代經整理的文獻資料基本上能呈現出完整的概貌,它將連同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單位編纂整理的《全宋詩》、《全宋文》、《全宋詞》,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宋代研究資料庫。這對發掘古代文獻價值,傳承祖國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均有重大的學術和社會意義。
課題總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宋人筆記編纂整理。將傳世並散見於各類叢書的500餘種宋人筆記蒐集起來,按統一體例整理編纂。對因版刻流傳過程中散佚的筆記條文儘可能做到收羅無遺,予以輯補。對原書已不存,但尚有部分文字留存於其他文獻的100多種筆記進行鉤稽輯校。全書不作繁瑣校勘,以是非校為主。本項目所編輯整理者,以宋人著述的筆記專集為限,未成專集的、散見的單條筆記不在整理之列,與學術界已出版的《全宋文》錯開收文。所收筆記以宋人所撰為限,與宋朝同時的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所屬作者之筆記不收。第二部分為宋人筆記研究。包括“《全宋筆記》五百種提要”、“宋代筆記研究”、“宋人筆記視域下的唐五代社會”、“《全宋筆記》所見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宋代筆記的文學史研究”和“宋代筆記語言研究”等。通過6個專題研究,深度挖掘宋人筆記的學術價值,探求中古時期社會文化繁榮發展的軌跡,對宋代文化遺產做全面開發與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