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牟應龍
- 別名:伯成
- 國籍:宋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元吳興(今屬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47
- 逝世日期:1324
- 職業:學者、書法家
- 主要成就:宋末元初學者。也是宋鹹淳進士。
- 代表作品:《名賢像冊》、《草書文向帖》
簡介,故事,
簡介
牟應龍(1247-1324),宋末元初學者。也是宋鹹淳進士。
牟應龍(1247-1324年)字伯成,元吳興(今屬浙江)人。其先蜀人,後徙居吳興。祖子才仕宋,贈光祿大夫,謚清忠。父巘,為大理少卿。應龍幼警敏過人,日記數千言,文章有渾厚之氣。應龍當以世賞補京官,盡讓諸從弟,而擢鹹淳進士第。宋鹹淳進士,時賈似道以高第誘之,應龍拒之不見。及對策時,具言上下內外之情不通,國勢危急之狀。時賈似道當國,自儗伊、周,謂馬廷鸞曰:“君故與清忠游,其孫幸見之,當處以高第。”應龍拒之不見。及對策,具言上下內外之情不通、國勢危急之狀,考官不敢置上第。調光州定城尉,應龍曰:“昔吾祖對策,以直言忤史彌遠,得洪雅尉,今固當爾,無愧也。”沿海制置司闢為屬,以疾辭不仕,而宋亡矣。故相留夢炎事世祖,為吏部尚書,以書招之,曰:“苟至,翰林可得也。”應龍不答。已而起家教授溧陽州,晚以上元縣主簿致仕。初,宋亡時,大理卿已退不任事,一門父子,自為師友,討論經學,以義理相切磨,於諸經皆有成說,惟《五經音考》盛行於世。應龍為文,長於敘事,時人求其文者,車轍交於門,以文章大家稱於東南,人儗之為眉山蘇氏父子,而學者因應龍所自號,稱之曰隆山先生。泰定元年卒,年七十八。
故事
趙孟頫(1254-1322)出生時,牟應龍八歲。趙孟頫是地道的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牟應龍先祖蜀人,從其祖父牟子才(?-1265)始,遷居吳興,吳興是牟應龍的出生地。相仿的年齡,又生活在相同的地方,這為二者後來的交往奠定了基礎。
說到牟應龍與趙孟頫的交往,不能不提到牟應龍的父親牟巘.牟巘(1227-1311),南宋時為大理少卿,宋亡不仕,有《牟氏陵陽集》二十四卷。
黃溍《文獻集》卷六《隆山牟先生文集序》稱:“若昔宋東都盛時,眉山蘇氏父子出而蜀之文章被于海內,渡江後,疆圉日蹙,衣冠流散,而蜀之文章萃於東南及其既久也,百年之遺老相繼淪謝,而陵陽牟氏父子遂巋然為蜀士之望,以耆年宿德擅文章之柄而雄視乎東南者,大理公一人而已。”對牟巘的道德文章推崇備至。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五《牟伯成墓碑》則記錄:“然自大官顯人過吳興者,必求大理公,拜床下得一言而退,終身以為榮。”可見牟巘在當地的聲望與影響。
無疑,牟巘以其道德文章成為當時學子們效仿的對象,皆以能與其交往為榮。趙孟頫以皇室貴胄的身份與大其二十七歲的牟巘交往,並留下了很多合作,趙孟頫所書的許多碑刻都由牟巘撰文,如《松江寶雲寺記》、《嘉興重修儒學記》(上述兩種見《金石文考略》卷十六記載)、《湖州妙嚴寺碑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六記載)、《嘉興路儒學碑》(《六藝之一錄》卷九十九記載)、《忠烈廟記》(《吳都文粹續集》卷十四記載)、《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記》、《玄妙觀三門碑銘》(上述二種見《吳都文粹續集》卷二十八記載),幾乎到了非牟巘撰文趙孟頫不書的程度,如上述《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記》、《玄妙觀三門碑銘》都是趙孟頫懇請,牟巘才撰文的(《吳都文粹續集》卷二十八)。
也記錄了他們之間不同尋常的友誼。牟巘還為趙孟頫所書《文賦》作題跋,對其書法大加讚賞(《石渠寶笈》卷五)。
趙孟頫與牟巘不一般的交往很自然地延續到了下一代牟應龍身上。
牟應龍遺傳了其祖父牟子才、父親牟巘的基因,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作文的天賦,“稍長,警敏過人,日記數千言作為文章,志趣高邁。”(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五《牟伯成墓碑》)宋亡時,牟氏父子二人均已退不任事,閉門做起學問來,“一門父子自為師友,討論經學,以義理相切磨於諸經皆有成說。”(《元史》一百九十卷)而牟應龍於其父親,在道德文章上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趨勢,“應龍為文,長於敘事,時人求其文者車轍交於門,以文章大家稱於東南,人儗之為眉山蘇氏父子。”(《元史》一百九十卷)共同的愛好與追求,讓當時吳興的青年才俊自然地匯聚在一塊,他們游于山水之間,詩詞唱和,抒發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好不愜意,而其中的佼佼者趙孟頫、牟應龍、蕭子中、陳無逸、陳仲信、姚式、錢選、張復亨,被時人號為“吳興八俊”,他們皆能詩,虞集嘗稱:“唐人之後,惟吳興八俊可繼其音。”(《吳興備志》卷十二)趙孟頫的相關文獻記錄了他與牟應龍的交往。
1305年中秋,趙孟頫和朋友相聚於吳興芙蓉洲,飲酒填詞賞月為戲。牟應龍用蘇軾韻作詞贈與趙孟頫.芙蓉洲也是趙孟頫與朋友們常登臨暢遊之地。面對皎皎升起的一輪明月,回憶起年輕時朋友意氣風發的聚會,聯想起多年來官宦生涯的奔波顛沛,趙孟頫不禁感慨萬千,以一首《水調歌頭》回應牟應龍,對時空交錯與命運變幻的感觸都濃縮在一句“卻憶舊遊處,回首萬山間!”該詞收錄在《松雪齋集》卷十:水調歌頭與魏鶴台飲芙蓉洲,牟成甫用東坡韻見贈,走筆和之,時乙巳(1305)中秋也。
行止豈人力?萬事總由天。燕南越北鞍馬,奔走度流年。今日芙蓉洲上,洗盡平生塵土,銀漢溢清寒。卻憶舊遊處,回首萬山間!丁亥(1287)秋與成甫會八詠樓,故云。
客無嘩,君莫舞,我欲眠。一杯到手,先醉明月為誰圓?莫惜頻開笑口,只恐陳跡樂事,樂事幾人全。但願身無恙,常對月嬋娟!
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而對老朋友的思念也愈來愈深切。在給牟應龍的一封信中,他如此說道:再拜成甫宰公致政老兄,孟謹封。孟頫旬日不面,仰馳如謁,得示承體候無恙,深以為慰。仆病體兩日來稍似小減,然亦未見其復常之漸,心甚憂之,但得腳腫小退,氣不滯急知飲食之味,已為幸矣。天日晴暖,不妨略過作半日談,甚遲公來也,孟頫再拜。成甫宰公致政老兄閣下,閏月七日。
南宋滅亡時,牟氏父子就已退不任事。《元儒考略》卷二記載,南宋故相留夢炎(1219-1295)降元,為吏部尚書,曾以翰林之職招牟應龍,牟應龍堅拒不出,家庭狀況也由此愈加貧困。趙孟頫為牟應龍書《乞米帖》,希望仁人義士能給予幫助,老朋友的殷殷關切之情躍然紙上。在書中,趙孟頫還把牟應龍直比陶淵明、顏真卿,從另一個側面對牟應龍的氣節給予了高度讚揚。
和其父牟巘一樣,牟應龍與趙孟頫也有合作,匡時2008年12月7日曆代畫家書法專場有一件謝稚柳舊藏趙孟頫所書的《尚友齋銘》(延祐七年庚申(1320年)作),趙孟頫在書中就註明:“巴西鄧慶長名其讀書之室曰‘尚友’,陵陽牟應龍為之銘……”牟應龍與趙孟頫交往密切,書法的審美趣味卻有差異。趙孟頫倡導復古,以魏晉為旨歸,在他看來,北宋蘇東坡、黃山谷以來,盡失魏晉之法,因此,對蘇、黃並不持肯定態度。牟應龍則對北宋書法是持肯定態度的。目前尚未發現牟應龍有專門的書論,但從他為范仲淹書《伯夷頌》的跋文中,還是可以窺探到他的部分書法觀念:文正公所以師表百世者,固不在書,然筆法之妙,自足追古人,故蘇公號稱能書者,亦從公求之以為珍玩焉。書此頌時已六十有三,距公薨才一年耳,而楷法謹嚴,一筆不苟,如此,真可敬而仰哉!夫書雖細事,而最足以觀人。公書如是,中之所存可知己。同時如文、富、韓、歐諸公書之工拙,雖或不同,而其渾厚端莊,則亡以異此四五公者。坐廟堂邦其有弗乂俗其有弗淳者乎?!世稱王荊公書如斜風急雨,其胸中躁擾可知。想見一且當國,遂盡取成憲而紛更之,天下騷然,而風俗亦一變而趨於薄矣。厥後溫公復古而國再安,章、蔡崇新而世遂亂,其正與邪皆莫逃於筆墨之間。益信心畫之說不誣。然究其大歸,則熙寧以前之書,多重厚而少輕浮;熙寧以後之書,多輕浮而少厚重,茲蓋世道之所以升降者。余嘗從故家盡得宋南渡前墨跡觀之,而竊為之說如此,故並識之,俾來者有考焉。大德庚子六月乙巳朔,陵陽牟應龍敬書。
——《趙氏鐵網珊瑚》卷二“熙寧(1068-1077)以前之書,多重厚而少輕浮;熙寧以後之書,多輕浮而少厚重”基本道出了牟應龍的書法取向。
牟應龍傳世的作品並不多見,為《名賢像冊》所作的跋是其中的一件。這套鄧拓舊藏的冊頁原為二十九開,其中繪畫為二十六開,每開畫頁兩幅,左右裝池,共五十二幅,每幅多畫一人,也有畫二人、三人者不等,總計人物六十二人,所繪人物均為孔子弟子。末有牟應龍題記三開,跋於1317年。因此,牟應龍為《名賢像冊》所作的三開題跋就顯得彌足珍貴,全文如下:成都學官有漢時石室,張收所畫盤古以來至孔門諸聖賢像在焉,世謂之《禮殿圖》,王逸少嘗欲往觀而不果,先祖父早年猶及見之。又有方柱,當時左右生題名,墨色如新。
端平丙申兵火,不復存矣。臨江嘗取而刻之學官,已未後,亦不復存。
牟應龍此作不似元人風格,而更接近於北宋書風,有東坡遺意,間雜章草筆意,渾厚樸實。這與其在范仲淹書《伯夷頌》所作跋文中表露出來的書法審美取向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