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夏日過鄭七山齋
共有樽中好,言尋谷口來。
薜蘿山逕入,荷芰水亭開。
日氣含殘雨,雲陰送晚雷。
洛陽鐘鼓至,車馬系遲回。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過:訪,探望。鄭七:杜審言的好友。山齋:山中別墅。
②樽(zūn)中好(hào):喜愛杯中之物。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③言:句首助詞,無義,湊足音節。谷口:
漢代縣名,在今
陝西禮泉縣東。據
皇甫謐《
高士傳》記載,漢代有一個叫鄭璞的人,家住谷口,躬耕壟畝,避世隱居,恬淡靜默。成帝之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他出山,他也不屈就。當時人們佩服他的清高,名振京師。杜審言因友人姓鄭,就以谷口借指友人的山齋,用鄭璞的清高,比喻友人的高潔。
④薜(bì):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蓮、木饅頭,莖蔓生,花小,果實形似蓮房。蘿:女蘿:地衣類植物,即松蘿,常寄生松樹上,絲狀,蔓延下垂。晉後多以薜蘿指隱士的服裝。此用以讚美鄭七歸隱之志。
⑤芰(jì):菱角,兩角者為菱,四角者為芰。
屈原《
離騷》中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之句,後用芰荷指隱者的服裝,比喻生活高潔。此用其意,讚賞友人。
⑥日氣:日光散發的熱氣。
⑦洛陽:唐代東都。鐘鼓:古代有黃昏時擊鼓、撞鐘以報時的風尚。此指時近傍晚。
⑧系(xì):拴縛。遲回:遲疑,徘徊。
白話譯文
我們都有喜愛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別墅來。
薜荔女蘿伸八山上的的小徑,荷花菱花開在水亭的周圍。日尤散發的熱氣含著殘雨。陰雲傳送看黃昏的雷聲,車馬拘束著遲疑不進。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高宗上元年間(674~676),杜審言任洛陽丞時。鄭七的山齋在
洛陽附近。詩人與鄭七既是文友,又是酒友,故於夏日造訪,過山徑,開水亭,在雨後麗日、雲陰晚涼的清爽氣氛中,文酒相樂,流連忘返。因此詩人用明朗爽快的筆調描寫了這一過程。
作品鑑賞
詩詞賞析
“共有樽中好,言尋谷口來。”首聯是介紹過鄭齋的緣起。詩人說:我和鄭七都有飲酒的愛好,所以來找他。隱居與飲酒幾乎是不可分離的,它是隱士們高雅、曠達情懷的表現。可見,詩中的言外之意,是說鄭七有隱者的高潔胸懷,詩人對他十分傾慕,引為同調,因此才去拜訪他。“言尋谷口來”一句,用典故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用典十分貼切,一個“尋”字,也透露了山齋的幽深。兩句詩看似平常,卻有深刻的義蘊,不僅曲折地交待了鄭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轉地點出了過山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接著詩人以極大的興趣,用工細的筆墨,在中間兩聯描繪山齋內外的景色,展現出一幅優美的山居夏圖。
“薜蘿山逕入,荷芰水亭開。”上一句說,在通往鄭七山齋的曲折的山路上,長滿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蘿,隱隱傳達出山齋的幽深和清靜。接著是進入山齋後的景象:在水亭周圍的水池中,一望無際的荷、菱開放出純潔清麗的花朵,在微風中散發著清香。“山徑”是崎嶇的,而水池卻是開闊的,從狹窄山路中穿行而至來到山齋後,詩人頓覺豁然開朗,詩中“入”字和“開”字,不僅實指了詩人的行動,也透露出心情的變化。接著,在“日氣含殘雨,雲陰送晚雷”一聯中,詩人又把筆觸從平面的描寫轉向立體的空間:在那荷、菱盛開的水池上,雨後初晴,空中鋪下明朗的陽光,照在殘留的雨水上,蒸氣冉冉升騰;到傍晚,天氣漸漸轉陰了,天邊又傳來隱隱的雷聲。其中“日”、“雨”、“陰”幾個字,暗示著天氣變化很快。詩人來之前,剛下過雨(“含殘雨”),而到達時天氣才放晴,傍晚又轉陰,並且傳來隆隆的雷聲,又要下雨了。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氣,詩人用天氣變化之快,烘托山齋的既幽且深,既是實寫,也有助於詩歌意境的表現。同時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著時間的推移,暗示了詩人在山齋中逗留的時間。通過這一聯的描寫,充分渲染了山齋的幽靜景色,地上風物和空中景象融為一體,在靜謐中包含變化,在幽深中充滿生機。詩人形象的描寫,使山齋風光充滿著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馳神往。中間兩聯,似乎全是寫景。其實,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間杯觥交錯的歡樂氣氛,全都隱藏在字裡行間中。
“洛陽鐘鼓至,車馬系遲回”,與天邊隆隆的雷聲相應和,洛陽城裡報暮的鐘、鼓之聲也清晰地傳來,詩人該回程了,但車馬仍然拴著,遲遲沒有起程。詩到這裡戛然而止,卻留下了耐人尋味的餘韻,在遲遲未回中,既包含著詩人對山齋風光的傾心愛慕、流連忘返,同時也表現出主人的深情厚誼。在這悠遠的餘韻中,詩歌產生了動人心弦的藝術力量。
這首《夏日過鄭七山齋》,是
杜審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僅在文字、結構、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詩歌的聲律上,對仗工穩,音韻協調,整體勻稱,也表現出純熟的技巧。
名家點評
南宋·
楊萬里《
誠齋集》卷八二《杜必簡詩集序》:今觀必簡之詩,若“牽風紫蔓長”,即(杜甫)“水荇牽風翠帶長”之句也……若“雲陰送晚雷”,即“(雷聲)忽送千峰雨”之句也;……予不知祖孫之相似,其有意乎,抑亦偶然乎?至如“往來花不發,新舊雪仍殘”,如“日氣抱殘虹”,……皆佳句也。三世之後,莫之與京也宜哉。
明·
許學夷《
詩源辯體》卷十三:初唐五言律,杜如“共有樽中好”,“交趾殊風候”,……體就渾圓,語就活潑,乃漸入化境矣。
清·
王夫之《
唐詩評選》卷三:晚唐即極雕琢,必不能及初唐之體物。如“日氣含殘雨”,盡賈島推敲,何曾道得?三四工妙,尤在“日氣含殘雨”之上。
清·李鍈《詩法易簡錄·錄餘緒論》:律詩中二聯全寫景者,較之一景一情,格力稍遜;然亦必有層次變化,不得一例,致蹈重複之弊。……若杜必簡之“薜蘿山逕入,荷芰水亭開”、常盱眙之“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俱以敘事之筆行之;下聯“日氣含殘雨,雲陰送晚雷”、“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皆就當時所值之景寫之,自不犯復,則又一法也。
清·
潘德輿《
養一齋詩話》卷八:自來詠雷電詩,皆壯偉有餘,輕婉不足,未免猙獰可畏。惟陶公“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杜審言“日氣含殘雨,雲陰送晚雷”,李義山“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最耐諷玩。
清·
易孺《杜審言集跋》:其餘氣韻胎息,恍若含符者,開篇皆然。而彌以《夏日過鄭七山齋》一章之足以為(杜甫)“落日放船好”一詩之祖范也。
作者簡介
杜審言(約645-708)唐代詩人。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大詩人
杜甫的祖父。高宗鹹亨進士,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
李嶠、
崔融、
蘇味道齊名,稱“
文章四友”,是唐代
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