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義釋,死後遺體—舍利,堅固微粒—舍利子,形成原因,佛教論釋,原理推測,舍利的分類,全身和碎身之分,色身和法身之分,流傳歷史,
概念義釋
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重視與尊敬。但是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死後遺體—舍利
舍利是印度語,梵文śarīra,或譯室利羅、設利羅;義“骨身”、“體”、“遺身“,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但本意卻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 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詞語,完全是從其形狀上立名的。
在印度,人死後的遺體,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後的骨灰(舍利),藏在金屬的、石質的、陶質的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地面的即稱為塔,塔是高顯的意思,相當於中國的墳。藏舍利的容器,無論是金屬的石質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裡,也稱為塔。這種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國寶塔的來源。因此,舍利與塔,在印度民族宗教中,成為尊敬的對象。而中國對於祖先的遺體,墳墓便成為尊敬對象。
依於尊敬遺體的道理,高僧大德生前剃下的發、剪下的爪、牙齒、骨灰等,都是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發舍利、爪舍利、牙舍利 ,及發塔、爪塔、牙塔等。
堅固微粒—舍利子
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堅固微粒,又名“堅固子”。舍利這一稱謂,至後世脫離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遺骨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結晶體。高僧大德火化後,常在遺體骨灰(舍利)中發現堅固或結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對此舍利中的“堅固子”,特別重視和尊敬,稱為“舍利子”。
形成原因
佛教論釋
佛經上說,舍利子是通過“六波羅蜜”(菩薩的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是難得可貴而受到尊重的。近代印光大師也說,舍利子是修行人由於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和丹家所說的精氣神沒有關係。
佛教強調舍利子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相關,同時依據佛教義理,也肯定了舍利子的“無常”物質性。印順法師認為,舍利子只不過是血肉精髓骨脂火化凝結的,是物質元素而並無靈異成分;佛弟子尊重舍利子,是由於高僧大德的慈悲智慧功德。
原理推測
在實驗研究上,對結晶體舍利子的形成目前沒有定論。大多解釋只是根據現有科學原理來推測。
1.飲食習慣
有認為舍利子的形成是由於僧人長期素食,攝入了大量纖維素和礦物質,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極易形成大量的磷酸鹽、碳酸鹽等,最終以結晶體的形式沉積於體內而形成。反對的說法是,世界上有不計其數的素食者,但是並無舍利子出現。
2.人體骨骼殘餘
3.人體結石
有人將舍利子解釋為結石。人體的結石中,膽結石的主要成分是大分子有機物(膽固醇、膽紅素)和少量碳酸鈣;腎結石和膀胱結石的主要成分是鈣鹽(草酸鈣、磷酸鈣)和別的礦物鹽、尿酸等。其中,後者與骨骼的無機成分(含鈣和磷酸根的無機鹽)有相似之處。但是,作為結石主要成分的鈣質和少量金屬鹽沉澱,在高溫下會變成粉末狀氧化物;其次,反對的觀點認為人體內結石數量極少,並且會導致難以忍受的劇烈絞痛,患者不可能長期忍受痛苦而不延醫求治;再者,不少結石症患者死後火化無一例有結晶體存在,況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幾乎都是身體健康、安詳自在的長壽老人。
4.隨身物
舍利子的形狀千變萬化,顏色也各不相同;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和水晶;有的透明,而有的像鑽石一樣光彩照人,這樣的形態並非自然生成物。而高僧在火化的時候,有的會佩戴有生前的隨身物品,此外還有一些信徒的供奉物,這些伴隨高僧火化的物品中有許多珍貴的寶石,寶石主要組成成分就是二氧化矽。 這些東西都會隨著高僧的遺體一起進入火化爐。 在火化爐的高溫條件下,這些二氧化矽會被溶解,並與人體骨骼中的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類似於骨瓷、琉璃、陶瓷之類的物品,舍利子有可能是以這樣的方式形成的。
5.溫度控制
有說法認為,相對低溫的火化才會形成舍利子,比如古代用木柴做燃料,東南亞國家使用的傳統火化爐則可以產生大量舍利花。專業人士分析過坑面式火化機與爐條式火化機焚化效果的區別,也指出還有存在礦爐渣。而近年來,許多留下舍利子的高僧大德,其實是用現代化的殯儀館用程控火化爐焚化的。所以舍利子的形成被認為和火化的溫度控制存在關係。
舍利的分類
全身和碎身之分
古印度的吠陀時代,有埋葬和火葬兩種葬法,埋葬保留全身即為全身舍利,火葬即碎身舍利 。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菩薩處胎經等也有所提及。《法華經》中提到有以佛的全身舍利造塔供養;廣東韶關的南華禪寺,即供奉有六祖惠能的全身舍利。
色身和法身之分
法頌舍利即法身理體的表現,佛法猶如金剛石一般,堅固而不可摧毀,法身是金剛不壞且不生不滅的。將佛法的金剛不壞引申到色身舍利,於是便認為佛的身骨舍利,也是椎打不碎的。《法苑珠林》說:“若佛舍利,椎打不碎;若弟子舍利,椎擊便破 ”。這裡的椎打不碎,便是由法身金剛不壞的思想而來,實則佛的色身照例也要示現無常敗壞。
佛的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常做同等的看待,佛的遺骨被視為佛身或者佛法的代表。如《大般涅槃經》說:“若見如來舍利,即是見佛”,又說:“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
流傳歷史
佛陀入滅
根據現存佛舍利和佛典記載,可以得知佛舍利大致有二種:一種是未燒盡的遺骨殘片,如四顆牙(現僅存兩顆)、一截手指骨、兩根鎖骨、部分頭骨及幾根頭髮等;另外一種,是《釋氏要覽》中所記述的如五色珠般光瑩堅固的珠狀舍利子。
八國爭分舍利
《長阿含經》載,佛入滅後,當時的八國至佛陀的火葬地拘屍那城爭奪佛舍利。起初,當地的末羅人不肯分給,八國派兵並且企圖以武力搶奪。後來徒盧那從中調解,建議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戰爭,此議被八國所接受。各國分到舍利之後,都帶回國修建寶塔安奉。徒盧那將原來裝過舍利的空瓶也帶了回去,也建了一座寶塔安置供奉。遲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將佛毗荼之後所遺留的灰炭帶回建塔供養。
因此佛舍利被分葬在十處:摩揭陀國(阿闔世王),毗舍離國(戾車毗族),迦毗羅國(釋迦族),阿勒伽波(跋離族),羅摩邑(拘利耶族),毗塔底波邑(婆羅門),波婆邑(末羅族),拘屍那羅市(末羅族),蓽芭莉邑(孔雀族),香姓婆羅門(徒盧那)。《佛所行贊》對此說道:“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閻浮提,始起於十塔”。
阿育王造塔
弘佛:佛滅後約二百年,孔雀王朝統治印度,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用極度血腥的戰爭統一了除印度半島南部的所有國土。後來阿育王在沙門感召下懺悔罪行並皈依佛教。為弘揚佛法,阿育王作了四件大事:一是立法敕宣示皈依(一些法敕仍保留於世);二是結集經典;三是廣建佛塔供養舍利;四是派僧人到國外傳教。阿育王還親自到佛陀故鄉朝拜,並立石柱記載。
掘塔:阿育王下令發掘八王所建的舍利塔,並在各地重建新塔安奉。《佛國記》等載,有二座塔結構牢固,阿育王未能開掘,傳說因地下有龍王保護。現考古證實,阿育王未發掘的是藍莫塔(位於今印度中部巴斯提縣),法顯、玄奘都曾在印度禮拜過此塔。當時藍莫國使者未能得到舍利,只得帶著灰炭回國。
傳教造塔:阿育王派遣僧團到各地傳教,涉足之處竟拓展到中亞和西亞,最遠到達埃及和希臘。僧團為取得當地人的崇信,便展示佛舍利並建塔供養。對此,《佛祖統紀》神奇的說,阿育王遣使鬼神,一夜之間在各國造了八萬四千塔。
制多崇拜
阿育王派遣到印度南部案達羅國傳教的僧人大天,成立了制多部,專門以佛舍利為崇拜對象。制多也稱支提,樣式類似塔。有舍利的叫塔,無舍利的叫制多。制多部活動中心在印度東南部的馱那磔迦。這裡的佛塔通常被稱“阿摩羅縛提塔”,塔身刻“大制多”銘文,一直保存到公元1895年。
制多有積聚義,意思是佛陀的福德積聚於此,故崇拜制多就是崇拜佛陀。制多一般刻有佛經“法舍利”。從這個角度說,制多崇拜也可看作佛舍利崇拜。大概傳教需要大量舍利,而大天所帶不多,所以想出這個辦法,這也契合佛遺言“以法為師”。
制多崇拜影響較為久長。玄奘記述了一位名叫勝軍的僧人用香泥造塔供養。後來,中國古代寺院建塔,若無佛舍利,則通常將經卷裝入塔中,或在塔身刻寫佛經。這一做法可算作印度制多崇拜的遺緒。
迦膩色迦王造塔
印度半島的佛舍利崇拜
舍利崇拜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建塔供養;二是圍繞塔舉行盛大法事活動。法顯、玄奘、義淨等都留下了大量有關印度佛舍利信仰方面的資料。他們逗留印度的時間分別是五世紀和七世紀中葉、末葉。法顯在《佛國記》中記載了那竭國頂骨舍利的朝拜盛況。關於此佛頂骨,法顯、道榮、惠生、玄奘等先後都曾瞻禮過。晚於法顯二百年的玄奘、義淨也瞻禮了大量佛舍利。這說明,至七世紀,佛舍利供養仍然屬印度佛教經常性的法事活動。
巡禮印度半島的佛教遺存,參照現存史籍,可以看出,佛舍利崇拜在印度佛教之中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其影響至今仍然不絕如縷。流行於印度佛教的這一崇拜形式,隨著佛教東傳中國的步伐,也被中國僧俗很快接受和發揚。
佛舍利的流布
古印度婆羅門教與佛教之間的鬥爭異常尖銳。公元前185年,古印度中部與迦王朝補砂密多羅國王以婆羅門為國師,施行全面的殘酷打擊和摧毀佛教的政策,史稱“中印度法難”。此法難迫使一些僧尼從佛塔中搶出佛舍利逃往各地。為了在逃亡中保護佛舍利不被搶去,有的僧人甚至割開皮肉,將舍利藏入,再縫合起來逃出國境。在此後的數百年間,佛舍利逐漸流散至國外。其中一部分向東傳入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等佛教國家;一部分向西傳入了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等佛教國家。
公元三七一年,古印度迦迦國遭到鄰國攻打,國王哥哈塞瓦恐佛牙被敵人搶去,便命女兒赫曼麗將佛牙送往獅子國,交與獅子國的國王吉特剎利彌文供養。這便是現今供奉在斯里蘭卡康堤佛寺的那顆佛牙舍利。另一顆佛牙舍利流散到烏萇國一帶,這就是後來被法獻從于闐請回,現供奉在北京八大處靈光寺內的那顆佛牙舍利。1896年至1898年,英國人柏佩在印度境內發掘出一個安奉佛骨舍利的石函,裡面正是佛葬在迦毗羅衛國的舍利。這些舍利送給了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佛教國家泰國,後又分出一部分給了日本。
佛舍利東漸
兩漢之際,天竺僧人頻繁來華傳教,佛舍利大量流入中國。習慣直觀感性思維的中國人,難以理解極具理性思辨的佛教義理,而重視祖先崇拜與鬼神祭祀。佛教急速妥協中國固有的信仰傳統,傳教者大肆渲染佛祖神跡,佛舍利無形中被神化為無所不能的靈物。如三國時,康僧會至建業,孫權初不信佛,康僧會為其打制舍利,具觀神奇,孫權大為磋服,於是建寺號建初寺。又《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載,傳教者利用佛舍利的神奇來取信魏明帝,作為傳法開道具。舍利作為傳法信物與崇拜主體,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故興教之後,有不可勝計的佛舍利流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