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邊角地

城市邊角地

城市邊角地是城市在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小面積,形狀不規則的小型區域。城市邊角地的形成過程,既是一個自然演化的過程,又是社會急劇變遷帶來的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邊角地
  • 外文名:Urban fringe
形成原因,設計原則,建議,

形成原因

“邊角地”沒有“盡其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條件方面;交通條件方面;政策層面上;區域位置上。對於這些地區出現的零星閒散土地,政府無力投入更多資金精雕細琢,或鋪設綠化、或建築街頭園林。毋庸置疑,城市邊角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用之地,只是它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對其進行綠化規劃和設計。

設計原則

城市邊角地也存在於城市綠化之中,只是人們沒有充分利用的地域,是一個有待開發和完善的環節,城市邊角地的設計好壞關係著整個城市的綠化效果。好的設計能為整個城市的綠化增光添彩,反之,也極大地影響城市的綠化效果。
(1)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
生態優先原則,即“人類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優於經濟與技術的合理性”。它包括生態規律優先、生態資本優先和生態效益優先三大基本原則。其核心是建立生態優先型經濟,即以生態資本保值增值為基礎的綠色經濟,追求綠色經濟效益最大化。生態優先是綠化工作最大的“以人為本”,是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對城市綠化提出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選擇。這也符合城市綠化的設計的基本原則。
(2)堅持低碳節能的原則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發展模式,不僅是一場大規模環境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經濟變革。通過綠色生態節能環保的綠化設計,打造綠色生態景觀,對於建設真正的零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踐低碳戰略的進程中,作為城市園林工作者,應該更多思考的不是時髦理念,而是如何實現城市樹木綠量的最大化和綠地養護管理質量的最最佳化,而且城市邊角地是形狀不規則的小型區域,分布在城市建設的各個角落,充分利用部分區域就能更好地實現生態節能環保的目的。
(3)堅持見縫插綠的原則
秉承“見縫插綠、土不露天、四季常青、喬灌花草配套”的理念,做到“見縫插綠”,充分展示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的特點和季節變化,表現自然美。這個原則很適合套用在城市邊角地,完全體現了城市邊角地的特點———小型區域,不規則。

建議

(1)強化規劃先行意識,加強綠化規劃前瞻性
在組織編制城市綠化規劃時,將城市邊角地綠化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按照中長期目標,分步實現。本著見縫插綠的原則,對邊角地實施綠化。通過“拆遷建綠”、“點狀透綠”、“死角復綠”等形式,建設完善綠島、綠廊、綠帶,做到城中綠島相嵌,綠廊相連,綠帶環繞。城市邊角地的綠化建設成為“城市擁抱森林,森林走進城市”的一個縮影。
(2)強化管理和監督,促進城市邊角地綠化工作科學發展
國土、市政、城管、園林等部門要加強對城市邊角地的監管工作,對死角地塊綠化規劃和建設,要切實擔負起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的責任。進一步理順管理與執法關係,加強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配合,推動邊角地的綠化建設有序發展。
(3)要加大管理、提高城市居民素質
建立一套“事前、事中、事後”三位一體的監管機制。即在基建驗收時,規劃部門對綠地指標進行規劃審核;在綠化工程竣工驗收後,職能部門對綠化工程進行備案檢查;在配套綠地不達標時,建設單位要承擔賠償責任。對占用綠化用地、改變用地性質行為,應提高處罰金額,殺一儆百,以絕後患。
(4)加大經費投入,保障綠化建設
建議政府對城市邊角地的綠化規劃與建設所需的管養經費進行調查研究,切實解決改造、管養經費不足問題。在建設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公共綠地基本上無黃土裸露,閒置邊角地能及時復綠。此外,以美化為目標,引種花色艷麗、花期較長、觀賞價值高、具有地方特色的樹種,使之儘量鄉土化,形成本地特色、個性和風格,使得綠化與美化相得益彰,進而提高綠化整體效果,為民眾創造優美的生活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