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構建高起點規劃體系工作方案

《武漢市構建高起點規劃體系工作方案》是2021年6月26日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檔案。

印發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武漢市構建高起點規劃體系工作方案》《武漢市開展高標準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武漢市實施高效能城市管理工作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6月26日
武漢市構建高起點規劃體系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人民政府關於提升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的工作部署,提升城市規划水平,特制訂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總體定位,圍繞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目標任務,充分發揮武漢“一主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強化規劃的戰略性、引領性、支撐性、操作性,加快建立具有武漢特色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動形成“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空間發展格局,努力探索一條“多中心、網路化、組團式、集約型”的發展新路。
二、重點任務
(一)完善規劃體系,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
1.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具有武漢特色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要求,對全域空間、地上地下、各類要素進行統一規劃,形成戰略引領、有效傳導、同級唯一、管控清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完成市、區、鄉(街、鎮)三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統籌綜合交通、地下空間、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生態修復、綠地系統等專項規劃;推進城鎮開發邊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升級和城鎮開發邊界外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現全域全要素、地上地下空間全覆蓋的規劃管控。
2.強化“一主引領”,推進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按照“9個城市就是1個城市”的理念,推動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規劃同編,統籌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完善梯次聯動的區域創新與產業布局,加快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市功能有機融合,增強武漢科技創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打造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長江新區等四大組團發展先行區。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加強基礎設施支撐保障,形成一體融通的基礎設施網路。打造“一環兩屏”生態協作圈,推動建設環武漢主城區周邊50公里左右的環城生態帶和大別山、幕阜山生態屏障。
3.統籌“三生”空間,錨固“兩江三鎮、六軸六楔、北峰南澤”的國土空間基本格局。利用長江、漢水的自然分隔,加強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均衡、特色發展,凸顯“兩江三鎮”獨特格局。沿光谷、車谷、臨空經濟區、長江新區、紙坊、吳家山等發展軸,布局副城、組群,在六個軸向間控制六個生態綠楔,引導“六軸六楔”有序發展。保護好北部的木蘭山、將軍山等山體和南部的梁子湖、湯遜湖、沉湖等大型水體,穩固“北峰南澤”生態基底。落實國家統籌“三條控制線”的要求,嚴格劃定和管控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
(二)強化核心職能,提升城市能級
1.推動城市多中心、網路化、組團式發展,構建“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空間發展格局。突出“主城做優”,以“兩江四岸”為核心,推動三鎮聚合、均衡發展,提升高端要素、優質產業、先進功能、規模人口集聚承載能力,完善城市核心功能,塑造高品質城市形象,打造國家中心城市“主中心”。加快“四副做強”,規劃建設光谷、車谷、臨空經濟區、長江新區四個副城,突出“板塊化”空間組織,按照100—200萬人“大城市”標準,建設功能完善、產城融合、用地集約、生態良好的綜合節點城市。促進“城鄉一體、融合發展”,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主城與副城、副城與副城以及城鎮與鄉村之間交通、產業等聯繫協作、梯次帶動、互相促進。一體化推進空間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武漢樣板”。
2.打造重點功能區,實施“五個中心”建設。明確主體功能區規劃體系,統籌規劃“五個中心”建設空間。全國經濟中心方面,中心城區推進漢口濱江商務區、武昌濱江商務區、楊春湖商務區建設,謀劃青山、漢陽、諶家磯、白沙濱江區等重點功能區,引領現代服務業升級;開發區和新城區以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國家新能源和智慧型網聯汽車基地、國家網路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大健康產業基地等為重點,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方面,以“大武昌+長江新區”為核心集聚區,持續推進東湖科學城、光谷科學島、洪山大學之城等重點功能區建設,培育發展長江新區科教城,承載綜合性科學中心、科教創新中心功能。國家商貿物流中心方面,以大漢口地區為核心集聚區,重點推進漢正街中央服務區、漢口北商貿區等重點功能區建設,承載商貿、消費中心職能;提升武漢航空城、陽邏國際港等重點功能區,承載綜合交通樞紐職能。國際交往中心方面,以大漢陽地區為核心集聚區,重點推進龜北、中法生態城等重點功能區建設,承載國際賽事、國際合作等職能。區域金融中心方面,重點以武漢金融城、光谷中心城、武昌金融街、漢陽基金基地等重點功能區為載體,培育總部金融集聚區。
3.強化樞紐支撐,打造交通強國示範城市。按照《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要求,整合武漢綜合交通樞紐資源,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外輻射能力和影響力。構建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勤、長江中游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客運出行網,以及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的貨運物流網。打造國家高鐵中心,建設“超米字型”高鐵網路和“一環八向”普速鐵路網;打造民航客貨運門戶“雙樞紐”,推動武漢天河空鐵樞紐建設,加強與鄂州花湖機場的聯動。建成武漢長江航運中心,統籌鐵、水、公、空等運輸通道,強化多式聯運。打造“軌道上的大武漢”,建設“主城連網、新城通達”的軌道交通網路,並延伸至武漢城市圈城市;加快高速環線和放射線的建設,構建“六環二十四射多聯”的高快速路網布局,完善“快—主—次—微”城市路網結構體系。加強客運樞紐、軌道站點、常規公交、慢行系統的綜合換乘規劃設計,實現綜合交通一體化、零換乘;推進土地複合利用,推進客運樞紐“站城一體”。
(三)加強專項支撐,提升城市品質
1.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提高城市保障能力。最佳化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布局,構建完善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全域連續穩定覆蓋的5G網路,建設智慧城市。打造能力充足、優質高效的生命線供應系統,加強超高壓、特高壓變電站、LNG儲氣庫等能源中心的節點支撐作用,暢通能源進城和輸配的廊道網路;打造飲用、備用“雙水源”城市,提升城鄉供水品質。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完善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加快建設流域性大型終端污水處理設施,實現污水系統提質增效。推進垃圾分類體系,完善城市固廢、危廢處置體系。
2.加強韌性城市建設,確保城市運行安全。構建多層次、高韌性應急防災減災空間體系,提高城市抵禦自然災害、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防範運行風險的能力。加快流域綜合治理,最佳化水系調度,提升防洪排澇標準,建設海綿城市。完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緊急疏散、救援網路和應急避難場所體系。構建水、陸、空相結合的立體消防體系,實現5分鐘消防安全全覆蓋。嚴格控制較高風險的功能區域或者基礎設施的安全隔離要求。強化城市空間和設施功能複合,提升城市建設彈性。
3.提升公共設施服務水平,增進民生福祉。以全面覆蓋、普惠均衡為目標,補齊教育、養老、便利店、菜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建設15分鐘生活圈。推進鄰里中心建設,打造一批高質量社區建設樣本。統籌中小型體育場館、文化活動中心等文體活動設施建設和社區足球場地設施改造,打造12分鐘文體圈。完善微型公共空間網路,提高綠化500米服務覆蓋水平,打造10分鐘公共活動圈。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綜合水平和應急救治能力,建設一批高水平的醫療科研項目,完善基層“哨點”的社區醫院布局和院前急救的設施網路,建設中心城區10分鐘、新城區12分鐘醫療急救圈。
4.構建藍綠交融的生態網路,提升環境品質。完善生態保護和修復體系,推動礦山生態修復、湖泊水體整治、林地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嚴格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健全“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五級公園體系,最佳化城市風道、水道、綠道和藍道空間,打通城市內部水系、綠地和城市外圍河湖、森林、耕地,形成江河湖水網、綠脈公園網相融合的生態空間。打造東湖綠心世界級城中湖典範、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和“九真山—九峰山”東西山系生態人文廊道。按照“一湖一綠道”要求,推進濱水綠道建設。中心城區形成環漢口綠道、環漢陽綠道、環武昌綠道以及光谷綠道等“三鎮三環”綠道體系,新城依託六大生態綠楔,形成“六楔成網”濱水綠道系統。利用城市邊角地、空閒地,“見縫插綠”布局“口袋公園”。
5.加強城市設計,塑造城市風貌特色。將城市設計的理念和方法運用到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強化“一橋架南北、龜蛇鎖大江”的城市核心意向,塑造“大江大湖大武漢”的城市景觀風貌特色。強化城市天際線、城市色彩、空間形態、建築立面的控制引導,打造一批代表武漢最新建設成就和城市形象特色的標誌性區域、標誌性建築。加快推進開發區和新城區重點地區、濱水臨山地區、歷史風貌區等城市設計編制工作,實現全市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全覆蓋。加強城市設計內容與法定規劃的銜接,將設計意圖轉化為剛性管控要求,納入規劃設計條件,推進重點功能區和重要節點位置的公建類項目帶規劃方案掛牌。
6.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進一步完善“五年規劃+年度計畫”的城市更新規劃編制體系,中心城區有序落實城市更新“十四五”規劃,新城區結合自身發展階段以及需求加快編制城市更新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留改拆建控”並舉,分類實施“留房留人、留房提質、拆除改造”。中心城區加快推動老舊小區、綠中村、歷史風貌街區以及工業遺產成片連片改造,實現“兩降兩增兩保”(降低人口、建築密度,增加綠色開敞空間、公共服務設施,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山體湖泊及周邊環境);開發區和新城區促進低效工業用地提質增效,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學習借鑑國內先進城市經驗,突破更新改造的政策瓶頸,研究出台綜合性城市更新實施意見。
(四)強化規劃全過程管理,推動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
1.深化“放管服”改革,最佳化營商環境。在“四辦”基礎上全面推行規划行政許可事項、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上辦”和視窗“集中辦”。最佳化項目選址、用地預審、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等審批流程,推動“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多評合一”“多驗合一”。完善城鎮開發邊界外鄉村規劃許可證制度。推進建設工程領域告知承諾制。
2.嚴格規劃實施,強化剛性約束。建設全域覆蓋、動態更新、上下貫通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作為實施各類城市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做到“一張藍圖乾到底”。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和實施全程留痕。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做好與省級、國家級平台的對接,推進與其他信息平台的聯通和數據共享。
3.建設城市仿真實驗室,搭建國土空間決策系統。統籌城市地理空間信息,融合城市運行數據,對城市時空數據集成管理,形成以現狀底圖、規劃藍圖和實施動圖為核心的現代化城市時空數據體系,實現全域全要素、規劃全流程的數位化覆蓋。推進城市智慧型方法、智慧仿真工具研發,為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的調查評價、規劃編制、政務服務、實施監督提供支撐和技術保障。
4.規範規劃設計管理,提升規劃設計水平。加強國土空間規划行業人才培養和多專業合作。規範規劃成果編制要求,統一底圖、統一底數、統一坐標、統一標準。通過徵集招標,引入國內和國際知名技術單位(團隊)參與武漢市規劃設計。嚴格行業監管,強化規劃設計單位責任,開展責任規劃師試點工作。發揮“眾規武漢”平台作用,提高規劃工作的公眾參與度,推動城市規劃共謀、共建、共享、共治。
武漢市開展高標準城市建設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人民政府關於提升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的工作部署,開展高標準城市建設,加快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特制訂本方案。
一、主要目標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總體定位,圍繞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目標任務,構建“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空間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為武漢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二、重點任務
(一)打造交通強國示範城市,提升輻射引領能力
1.建設全國鐵路路網中心。以武漢為中心,加快形成“兩縱兩橫兩斜”通達十二個方向的“超米字型”高鐵樞紐網,構建武漢城市圈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市域鐵路交通圈,力爭到2025年,全市鐵路總里程超過1000公里。建成武漢站、漢口站、武昌站、漢陽站、武漢天河站以及武漢東站、長江新區站“五主二輔”客站布局,形成內陸地區完善的鐵路客貨運雙樞紐。到2025年,鐵路旅客傳送量達到1.8億人次。
2.建設航空國際門戶樞紐。推進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建設第三跑道等機場擴容工程,持續推進高鐵進機場。建設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打造集航空、科技、醫療健康、商務會展等高端現代服務業於一體的航空貨運集散中心。推動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和鄂州花湖機場聯動發展,提升武漢區域航空樞紐功能,建設民航客貨運門戶“雙樞紐”。到2025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2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達到40萬噸/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