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論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zuò ér lùn dào,原指坐著議論政事,後泛指空談大道理,出自《抱朴子·用刑》。
基本介紹
解釋,用法,出處,歷史故事,
解釋
原指坐著議論政事,後泛指空談大道理。指口頭說說,不見行動。
【示例】 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要勇於實踐,不能~,要全面發展。
【錯例】 演播室里于丹老師口若懸河,坐而論道三個小時,在他面前,“大哥”成龍倒像個小學生,單手托腮仔細聆聽,完全折服了。(錯因:理解為坐著談論道學。)
用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貶義
出處
《抱朴子·用刑》:“通人揚子云亦以為肉刑宜復也,但廢之來久矣,坐而論道者,未以為急耳。”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碰壁後,在冉求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父母之邦魯國,他與季康子是不相為謀。於是專心著述,編輯整理《詩》《書》《禮》《樂》,用自己觀點撰寫《春秋》,同時又開壇講學,與弟子們坐而論道,一時弟子達3000人。
主簿楊顒諫曰:“某見丞相常自校簿書,竊以為不必。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執耕,婢典爨,私業無曠,所求皆足,其家主從容自在,高枕飲食而已。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婢僕哉?失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昔丙吉憂牛喘,而不問橫道死人;陳平不知錢穀之數,曰:自有主者。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司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託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