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論道》是(CCTV-12)《道德觀察》,該節目從2006年10月22日開始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CCTV-12)每周日《道德觀察》欄目中固定播出,2010年4月18日停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鳴論道
- 外文名:無
- 所屬:原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
- 類型:周末特別節目
簡介,策劃闡述,播出時間,主持人,
簡介
《一鳴論道》是原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CCTV-12)《道德觀察》周末特別節目,這檔節目是一檔有關道德主題的評論性節目,主持人路一鳴會和您一起來梳理分析近期發生的道德事件。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一個詞“坐而論道”,但《一鳴論道》決非坐而論道。道德是理想,更是行動。在一個個生活細節的背後,我們努力探究深藏於人心的價值邏輯;在善惡美醜的較量中,我們試圖撥開遮蔽道德良知的烏雲。公正、規範、仁愛之心,這些中華傳統美德中的精華部分不應該被忽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它們更需要被廣泛認同,深入人心。弘揚傳統美德,批評社會醜惡,《道德觀察》的欄目價值取向將會在周末節目《一鳴論道》中得到更為突出的體現。
事實上這個目標是《道德觀察》欄目經過一年的摸索最終確立的。細心的觀眾也許會發現,《一鳴論道》作為《道德觀察》的一個特別節目從2005年開始就不定期地和大家見面,像春節特別系列節目《傳統節日談傳統美德》勾起了人們對傳統的深思,收視率達到了2.18,2006年五一特別節目《社會主義榮辱觀——平民解讀“八榮八恥”》是央視第一檔大規模宣傳“八榮八恥”的系列專題節目,由總公司發行的VCD也銷路火爆。在過去的基礎上,《一鳴論道》總結出一個經驗:必須能夠並敢於用一句明確的肯定語表達節目的觀點。這個觀點就是要論的“道”。
路一鳴說,這個道不是老莊的道,是在現行法律政策規範下,結合民眾需求和中國傳統經典的建設和諧之道,是基於對國家和民眾根本利益的理性判斷。有時候這個宏大主題的切口也許恰恰非常狹小。就是說,哪怕我們每次只能影響一個觀眾,能激發起他的道德之心,就足以讓我們欣慰。”
新聞有態度,評論有尺度。《一鳴論道》這樣開始,也這樣堅持。
策劃闡述
一、講故事
人是會講故事和聽故事的動物,唯一的。只有故事能讓大多數的人坐下來。所以我們不能放棄《道德觀察》之前的成功經驗,那就是“講故事”。儘管一鳴的長處不在如何動人地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於對撞觀點甚至是觀念。但放棄講故事並不利於穩定以往積累的客群群體。當然一個沒有觀點的節目或媒體是懦弱和懶惰的,但枯燥的觀點必須要靠故事包裝,就像一枚糖衣片。而當我們把一個故事講好了,則“觀點自在人心”了。
什麼樣的故事是好故事呢?原則上說,“沒有枯燥的主題,只有枯燥的敘述”。好故事都會有起承轉合、有矛盾結局、有懸念選擇等等,但最主要的是“人”,人物的個性和細節是使得人物鮮活的要素中的要素,有了活生生的人就等於有了一個好故事。這主要是由策劃、主編和導演完成的。主持人對此基本不會施與太多的影響,除非他兼有其他工種。
面對同一個故事,不同的人講出來的效果不一樣,被吸引的群體也不一樣。這就是表述者對故事的影響。表述,如何表述一個故事呢?馬三立和侯寶林的手段不一樣,阿丘和元元也不一樣,左岸和好萊塢也不一樣。我從來不認為有一個全能的表述者可以吸引所有人,所以,一鳴到底該怎么表述,在這個問題上方式能決定效果。我們首先要考慮《一鳴論道》辦給誰看,這些人又希望給他們講故事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這個人要用怎樣的態度、語氣和角色去說呢?出於我對《道德觀察》有一定的基礎認知,我將試著從“利用好一個主持人”的角度去表達我的看法,而沒有遵守通常的“主題-內容-形態”遞進邏輯。
二、誰在說
“當一個人描述他人時清晰起來的恰恰是自己”,所以我們必須考慮要把主持人(表述者)設計成怎么樣的一個角色,也就是定位問題。對話的方式無非三種:與上帝、與他人、與自己。我們的攝像機往往會扮演上帝,無處不在、無所不知,包括一個勞模的內心私密也能全息地洞察。(但我們知道那不客觀,出於親臨現場的原因,我們充其量只是個“知道較多基本事實的人”。)這就是在強迫觀眾與上帝對話,長期面對一組由凡人扮演的上帝,觀眾會敢疑不敢言,這就是媒體信譽喪失的根源。播報,尤其是播音員的社論播報,能很好地扮演上帝,所以,一鳴首先不能激昂的播音員。
道德觀察者往往會不自覺地成為一個道德(倫理、社會和公眾道德)的捍衛者,捍衛是有風險的,風險來自於我們的職業良心和媒體殺傷力。從傳播意義上講,強者用嘴把一個弱者送進豬籠或扶上木驢是很簡單的事,但那並不文明。所以一鳴也不能做義憤填膺的揭批者。
在一個空間內,談話內容的密級會隨著參與著的增加而減少。五人交談的內容和三人交談的內容相比,會更大眾、更官方也更潦草,當一個房間只剩下兩個人時,他們的談話將更接近神秘、真誠和有效。一鳴要定位在“觀眾的私密朋友”上,“現在就咱們倆人了,我跟你說件我剛知道的事……”。
朋友很多,什麼樣的朋友形象適合一鳴呢?路一鳴,經濟管理學博士、心理年齡和價值取向大於實際年齡,缺乏掩蓋心思和平衡利益的能力,面目沒有“明星相”,不性感,不利於短期記憶。但是他真誠,有學識,友善並樂於表達,他就是一個觀眾生活中的朋友,可靠、不撒謊、有愛心、善良、智慧等等。我們在生活中需要這么一個朋友,哪怕他只出現在電視上。所以其定位是:真誠而高雅,深刻而親和。這樣的人可以悲傷但不能哀怨,可以入木三分不可咄咄逼人,可以指出問題的癥結不能憤怒地評介他人人格,可以坦言“繼續想辦法”不能放棄尋找希望,可以為他人的幸福喝彩不能發表空洞的號召。
元元在《第七日》中也比較真誠,但她太“胡同”了,馬斌讀報也真誠,但又流於“江湖氣”,這些真誠都需要高雅來校正。於是又有人拿出很文化很高雅的一面帶來對抗這種草根,他們儀表翩翩,出口成章,雖然令人欽佩,但卻不敢親近,他們一臉使命責任,觀眾卻滿腹狐疑。因為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很認真地跟一個朋友說件事,而是想用途智慧和風度折服觀眾,享受少數人面對多數人時的興奮,其實那只不過是職業帶來的便利。
三、跟誰說
從過去的收視估計,客群群的特點是:傳統、感性、有責任感、收入穩定、受過普通教育、沒有較強的介入心態,年齡30以上,女性居多。
他們不希望聽大道理,易於交流,也容易受到他人影響。所以講述細節尤為重要。道具、燈光和音樂的運用對他們具有明顯殺傷效果。
《一鳴論道》必須吸引新的客群,他們就是那些上網發bbs和blog的年輕人。
四、說什麼
一鳴的演播廳段落承載三種功能:1、交待基本事實時轉場和詳述;2、在事實明晰後的點評和發散;3、總結全片適度煽情。
1、轉場:所有專題片部分只做成直線線段式的記錄,主要任務是突出細節和人物個性。空間和時間的邏輯關係交給主持人,稿件強調“但是、然而、後來、同時”等關係,不做簡單設問。
2、詳述細節:由於現場的不可還原性,專題片只能大量使用環境鏡頭、反應鏡頭,雖然記者也掌握了足夠翔實的文字資料,但往往沒有與之匹配的畫面,這注定了兩張皮的結局。建議短片抓“進行時”和現場感,記錄動作、記錄語言,這要求記者有“直播意識”。演播廳可以詳細交待背景和較為複雜的事件拐點。
3、點評:點評不是社論,點到即止,一點足矣。這將是個難點,也將是節目出個性的點,主持人的風格主要靠點評積累。建議參看楊錦麟的《有報天天讀》。
4、發散:當天節目由若干故事組成,一個主要的故事作為線索,其他的故事或者現成品(包括道具、文藝作品、援引言論等)為次要資訊。其作用是,“依靠編輯體現意圖”,突出主題或者引發相關思考。畫面不可能完成這個跳躍,必須要靠演播廳。
5、煽情效果。慎用,尤其是和無源音樂配合時。建議通常情況下使用“發散”來達到這個效果。
五、怎么說
首先改變景別和色調。
因為人類肉眼對畫面對未敏感的就是景別。一個稍微前推的景別更能引發觀眾的注意。
演播室需要改造,一個符合“兩個人談話”的空間場景和燈光,可以較為狹小、暖色調、多光源(至少交待其中之一),甚至可以營造成“路一鳴私人書房或起居室”的效果。講述工具是:短片、道具、照片、書籍、信函等等。
主持基調平和舒緩,採取坐姿。
服裝建議使用較為親和雅致的休閒服裝。
這要求改變以往的生產模式,突出“大編輯”概念,打破各工種各自為政的格局,主持人、記者、撰稿都參與前期的策劃,並出具建設性意見,明確拍攝重點、情節點和演播廳設計;記者統一完成短片的拍攝、解說詞串詞的編寫和道具的採集;而主持人則需要結合自己語言習慣完成演播廳串詞和短片解說的統一。
六、形態
以演播廳為主的播報類節目。
短片和演播廳的比例為1:1,20分鐘的節目由不少於5個段落組成。
播出時間
2006年10月22日—2008年12月28日播出時間為:
首播:每周日18:30
重播:次日8:35 12:50
2008年12月29日—2010年4月18日播出時間為:
首播:每周日21:15
重播:次日6:30 9:15 14:45
主持人
姓名:路一鳴
暱稱:路易
華語ID:保密
生日:3月16日
屬相:虎
出生地:瀋陽
籍貫:吉林
座右銘:很多,還沒
想好
星座:雙魚座
血型:AB型
民族:漢
畢業學校:西安交通大學
業餘愛好:讀書、聽音樂
最喜歡的顏色:藍色
最喜歡的食品:朝鮮冷麵
最渴望的生活狀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