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腸子外面消化

在腸子外面消化是一種特殊的消化方式。在腸子外面消化一般是指動物在吞噬食物之前先將消化液注入食物中,讓食物在體外分解成易吸收的物質,然後將食物攝入體內。

誰都知道,人和動物吃下去的東西,是在胃和腸子裡消化的那裡是個天然的“廚房”。可是,有些昆蟲卻別出心裁,把“廚房”搬到了身體外面。
螢火蟲是一種有名的發光動物,被稱為“活的燈籠”。它的幼蟲是沒有翅膀的,只能用六隻腳在河邊陰濕的地方爬行。有趣的是,這種貌不驚人的幼蟲,卻成了捕食蝸牛和釘螺等動物的能手。蝸牛比螢火蟲的幼蟲大得多,而且身背硬殼,常把頭縮進殼裡。螢火蟲的幼蟲卻很會對付這個“堡壘”,它撲上去,一口咬住蝸牛,把麻醉劑注入蝸牛體內。不一會兒,蝸牛便解除武裝,全身癱瘓了。這時,幼蟲沒有開口大嚼,而是先把消化液注人“戰利品”
的體內,使蝸牛的肉變得又軟又爛,成為稀薄的肉汁,然後用口器把這些經過消化的物質,吸人自己體內。這種讓食物在體外進行消化的方法,就叫“腸外消化”,也有人稱為“體外消化”。
許多肉食性昆蟲,如蚜獅、蟻獅和龍虱的幼蟲,也都具有腸外消化的本領。春夏之交,在桃樹和李樹的葉子上,有時人們可以看到一種外形像蜻蜒的美麗飛蟲蟲,——草嶺。它的眼睛金黃,觸角細長,全身翠綠,薄翅如紗,顯得溫文爾雅。可是,草嶺的幼蟲卻十分兇猛,特別是捕食蚜蟲的時候,張牙舞爪,因而被人們稱為“蚜獅”。蚜獅的上下顎簡直像一把鉗子,顎上還有一刀尖悅的小刺管。這把“鉗子”可以一下子鉗住蚜尖尖的刺管同時向獵物猛刺進去,迅速注進一種液體。這是一種神奇的消化液,蚜蟲馬上被麻醉,不再動彈了。這時,蚜獅便通過刺管盡情地吸食蚜蟲的體液。
在螞蟻的眼中,蟻蛉的幼蟲——蟻獅簡直是灰黑色的惡魔。它身體粗壯,醜陋不堪,和蚜獅一樣,頭上也有一把“鉗子”。這種幼蟲會在螞蟻經常出沒的地方,挖個漏斗形的沙坑。一旦螞蟻跌入陷阱,蟻獅就惡狠狠地爬過去,用“鉗子”夾住獵物,把“鉗子”凹槽中分泌出來的消化液注人對方體內,使之中毒麻痹。頓時,螞蟻的體液便成了蟻獅有美味食品。
龍虱是昆蟲申的潛水家,可是有時它也會離開水面,用翅膀在空中飛翔。這是個貪食的傢伙,不僅吃小蝦、蝌蚪和小蟲,還會攻擊比自己大好幾倍的青蛙和小魚。龍虱的幼蟲繼承了父母的衣缽,也十分貪吃。這種幼蟲身體修長,有點像蜈蚣。它的頭上長著巨大的顎,好像兩把鐮刀。奇怪的是,幼蟲的頭部沒有嘴巴,大顎也沒有嚼碎食物的功能。它是怎樣把獵獲的食物吃掉的呢?原來,它上顎的內側有一條管道,基部有個小孔能分泌消化液,而且通往食道;靠近尖端也有個小孔,液體食物就從這兒進人體內。當一條蝌蚪被大顎扎住以後,龍虱幼蟲便吐出一種毒液,經過管道進入蝌蚪體內,使蝌蚪全身麻醉。緊接著,它又吐出一種有消化能力的液體,用同樣方式進人蝌蚪體內,使蝌蚪被消化,變成稀釋了的物質。此時,幼蟲的咽喉開始發揮作用了:它時大時小,像泵那樣工作著,把營養物質吸進肚子裡。
海星也常常把“廚房”搬到身體外面。這是一種肉食性的棘皮動物,身體呈五角形。與眾不同的是,它能把胃從口腔翻到體外,用來捕捉和消化食物。海星主要捕食有雙貝殼的軟體動物。在它扁平、可彎曲的體盤上,長了幾條粗壯的腕,腕上有幾排末端具有吸盤的管足。平時海星不動聲色地靜伏在海底,或在海底匍匐前進,一旦遇到牡蠣等貝類,它就一反常態,殺氣騰騰地突然躍起。
動物學家發現,海星有三種捕食方式,每一種都離不開它那奇特的胃。第一種捕食方式是用腕緊緊抓住獵物,藉助管足把緊閉的貝殼使勁打開,然後把胃從口中翻出體外,擠入貝殼中,包住貝類的身體,分泌消化液進行消化。
第二種捕食方式是用腕抓住貝類後,將胃從口中翻出來,把對方的整個身體都包得嚴嚴實實的,使之窒息而死。死後貝殼會自行打開,這時胃便能消化食物了。最後一種捕食方式是,海星悄悄地向獵物靠攏,把胃翻出體外,耐心地等待時機。只要獵物一不留神打開貝殼,它便馬上見縫插針,迅速把胃擠進去,先殺死對方,然後慢條斯理地消化吸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