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類型

土地利用類型

土地利用類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資源單元,是根據土地利用的地域差異劃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質及其分布規律的基本地域單位。是人類在改造利用土地進行生產和建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點的土地利用類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利用類型
  • 劃分地域差異
  • 分類:林地,草地,耕地,建設用地
  • 發展時間:20世紀20年代
  • 反映:土地的經濟狀態
簡介,發展簡史,特點,

簡介

土地利用分類的地域單元,反映土地的經濟特點,表現為具有不同特點的土地利用方式。它不同於土地類型,後者是一個地域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綜合體,反映土地的自然狀態特點的差異性。而土地利用類型的劃定不是單純為了認識利用現狀的地域差異,更主要的是為了評定土地的生產力。
分類
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等。

發展簡史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在土地利用研究中就把調查地區按不同比例尺的要求,劃分為若干單元地域,然後採用分數號碼法,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兩方面來表明每一單元地域的土地利用特徵。其中分母表示坡度、排水、侵蝕、土壤母質、裸露基岩、土壤厚度、土壤肥力等7項自然條件,用次序數目標明其等級;分子表示利用方式、利用結構和重點部門、田塊大小、空地多少、農場建築物及其設備的質量等5項經濟情況,每一項目也各有一套標準,分別用次序數目標明。在分數式前面用羅馬字數目,列出其綜合評價等級。在此基礎上將相似的單元地域歸併為土地利用類型。
70年代,各國土地利用研究工作者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推動下,曾多次進行討論,劃分時除主要考慮利用土地的目的外,還要聯繫與土地利用類型的形成有關的下列因素及有關事項的特徵來加以說明:①生產性質和利用土地取得的產品(包括農作物、木材以及牲畜等)、服務(如休養、旅遊、文娛設施等)和其他效益(如野生動植物保護等);②利用土地的目的和經營方針(為農業或非農業、單項目的或多項目的、自給性生產還是商品性生產);③資金集約程度(包括長期投資和開發費用,如房屋、道路、水利建設等,已成為土地的人工組成部分;短期投資,如每年為維持和擴大生產而開支的一切費用);④勞動集約程度(勞動力的來源、種類和強弱);⑤能源(包括人力、畜力、用燃料的機器動力);⑥土地利用者的技術、知識和態度;⑦所採用的技術(如工具及機械、施肥、家畜飼養、農場田間運輸、伐木方法等);⑧基礎設施(如交通、渠道、農業技術指導站或諮詢處等);⑨土地的大小及形狀(是連片的、還是隔離分散的);⑩土地所有制(法律明文規定或傳統習慣);?收入水平,按每人、每生產單位或按單位土地面積平均計算。至於土地生產率,它是對某種土地所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和土地資源性質相互作用的結果,一般不能用作為劃分土地利用類型的一個變數。
土地利用類型不是土地用途分類中的一個明確的級別,但它綜合說明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經濟環境下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例如在農業用地中,個體經營的生產某種經濟作物的小農業是一種類型,以生產糧食為主的國營農場是又一種類型;在牧業用地中,乾旱草原粗放的畜牧業是一種類型,城郊的奶牛養殖場又是一種類型;在沿海海塗利用中,圍海墾殖是一種類型,水產養殖是又一種類型;在旅遊用地中,名勝古蹟旅遊勝地是一種類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又屬於不同類型等等。土地利用類型在地區分布上可以不連片而重複出現,但同一類型必須具有相似的特點。

特點

土地利用類型反映了土地的經濟狀態,是土地利用分類的地域單元。通常具有以下特點:①是一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規律,但不一定連片而可重複出現,同一類型必然具有相似的特點;③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或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破壞而呈動態變化;④是根據土地利用現狀的地域差異劃分的,反映土地利用方式、性質、特點及其分布的基本地域單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通過研究和劃分土地利用類型,一可查清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其地區分布,評價土地的質量和發展潛力;二可闡明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性,揭示土地利用存在問題,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確定土地利用方向提供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