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可見,
國際金融風險與一般意義上的
金融風險有所不同。從內涵來說,
國際金融風險的內容要比一般金融風險的內容豐富得多;從外延來看,國際金融風險要比一般金融風險的範圍小,前者僅限於發生或存在於國際資金借貸和
經營過程中的風險,而後者則包括發生與存在的
金融領域的一切風險。 鑒於
國際金融風險與一般金融風險概念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我們有必要對國際金融風險概念作以下幾點說明。
第三,
國際金融風險的研究把
國際金融對資金籌集者和資金
經營者的影響看成是雙重的,既有蒙受
經濟損失的可能,又有獲得
超額利潤的可能。當然,對
金融風險的研究,在指出其積極因素的同時,更要注意採取相應措施,防範其消極影響的破壞作用。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
國際金融風險僅限於存在和發生於國際貿易和資金的跨國借貸與
經營過程中的風險。因此,只要一進入這些領域,風險就隨之形成並有可能成為實際的風險。一旦成為現實,其
損失和惡劣影響就難以彌補和克服。對
金融業來說,它會使涉及的金融機構的
資本金被侵蝕、發生虧損、
金融資產難以收回、
金融秩序出現混亂等,進而引起一國乃至某一地區或整個世界政治、
經濟的動盪,
東南亞金融危機即是明證。
特徵
1.影響範圍廣,強破壞性。
國際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其波及範圍就會覆蓋一國甚至多國社會
再生產的所有環節,從而影響整個地區抑或全球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和
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局部的或全局性的劇烈震盪和破壞。且這種破壞的穿透力是難以估量的,與之相關的任何領域,無論是
經濟的,政治的還是社會的,都不可能幸免於難,其帶來的
損失金額往往十分巨大。 2.擴張性。
國際金融風險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強大的擴展能力。從時間上看,
國際金融風險一旦出現,短者可以持續數個月,長者數年才能平復。從區域上看,
經濟一體化和
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國金融機構緊密相連,互為依存,一國金融機構發生問題,小則會使該國所在地區
金融體系運行不暢乃至誘發
信用危機,形成連續震盪;大則可能導致國與國之間、洲與洲之間甚至全球範圍的持續動盪。這種“
多米諾骨牌效應”,在
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3.敏感性。這是指凡是能影響多國甚至一國
金融市場變動的因素都可能產生
國際金融風險。這些因素既包括各國的
巨觀經濟狀況、
經濟政策與法律法規的出台及資金使用者的
經營狀況、政權的交替、首腦人物的變動、國際爭端與戰爭的爆發、資金經營者的心理預期等;也包括因自然災害或
巨觀經濟政策失誤而導致的整個國民經濟狀況惡化等。其中,心理預期在
國際金融風險形成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4.不規則性。正是上述心理預期在
國際金融風險形成中的重要影響,而金融運營主體在金融運營中的心理和行為具有極大的異變性,彼此間難以協調,易導致極度的差異和難以遏制的混亂,使得國際金融風險從孕育到爆發、從波動到延展、從規模到後果,常常表現得極為突然和意外,具有明顯的不規則性。
5.可控性。應該說,只要有跨國
金融業務活動的存在,
國際金融風險總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必然存在。但是,
國際金融風險也是可控的,
市場各參與主體可依一定方法、制度對風險實施事前
預測、識別,事中防範和事後化解。
金融機構可以採取增加
資本金調整風險性
資產來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並及時以轉移補償等方式將
風險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和區間內。此外,各國有關監管機構可加強監管協調、合作,減少
風險損失。
類型
2.按照風險涉及的範圍劃分,可分為微觀
國際金融風險與巨觀國際金融風險
前者指一國某一經濟實體在其跨國
資金籌措和資金
經營過程中,存在與發生的風險;後者指國與國之間的所有微觀
金融風險的總和。
政府以國家代表的身份從事
國際金融業務承擔
金融風險時,這種金融風險被稱為國家金融風險;後者則指居民個人、
企業、金融機構等經濟實體從事國際金融業務時所承擔的金融風險
4.按照
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劃分,可以分為客觀
國際金融風險與主觀國際金融風險兩種。
前者指由自然災害、
經濟政策、政治因素、技術的變革等一系列客觀因素所帶來的
國際金融風險。後者則指跨國資金借貸與
經營者因其自身經營
管理不善或受
投機因素的干擾,或因其自身心理預期的失誤等因素所引致的
金融風險。
管理
國際金融風險
管理是指各
經濟實體在跨國籌集和
經營資產(主要指貨幣資金)的過程中,對
國際金融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有效地控制與處置金融風險,用最低
成本即最經濟合理的方法,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
管理方法。需要指出的是,
國際金融風險管理既包括各涉外
經濟主體所採取的防範措施;也包括各國監管機構所採取的一系列監管措施;更有國際間、
國際組織等的相互協調。
意義
(1)
國際金融風險管理能為各
經濟主體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
資金籌集與資金
經營的環境,減少或消除各跨國經濟實體的緊張不安和恐懼心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經營效益。
(3)
國際金融風險
管理能促進經濟實體實行跨國資金籌集和資金
經營決策的合理化和科學化,減少決策的風險性。通過實施
國際金融風險
管理,有關
經濟主體必然要著眼於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使資金籌集和
經營的合理化和科學化,使資金運營進入良性循環,減少
決策風險。
(1)
國際金融風險
管理有利於世界各國
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作為價值直接表現形式的貨幣資金的跨國流動,必然引起其他資源的相應跨國流動。而實施
金融風險管理則能減少資金跨國流動時的
金融風險損失,並促使貨幣資金向所需國家和地區流動,從而引起其他社會資源合理的流向該國和地區,最終避免或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提高其利用率。
(2)國際金融風險
管理有助於
經濟的穩定發展。國際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它帶來的
損失金額往往比一般金融風險造成的損失大幾倍甚至十幾倍。所以,國際風險的存在與發生,無疑是對地區乃至全球
經濟穩定發展的威脅。而金融風險
管理的實施,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
國際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在金融風險發生後減少其帶來的
經濟損失,從而減少金融風險損失帶來的不良影響,最終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和
經濟效益的提高。
目標
國際金融風險
管理的最
主要目標是,在識別與衡量金融風險的基礎上,對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進行控制和準備處置方案,以防止和減少損失,保障貨幣資金跨國籌集與
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國際金融風險
管理的目標一般包括兩部分,即損失發生前的
管理目標與損失發生後的
管理目標,兩者結合在一起,才形成風險管理的完整目標。 1.損失發生前的管理目標
(1)
管理成本最少的目標,又稱
經濟目標,是指風險管理者用最經濟節約的方法為可能發生的風險做好準備,它要求風險管理人員用最合適的、最佳的技術手段來降低管理成本。同時,嚴格核算成本和費用支出,注意成本與效益的分析,
保證經濟目標的實現。
(2)減少憂慮心理和恐懼心理,提高安全保障。風險給參與者帶來精神上、心理上的緊張不安,而這種心理上的憂慮和恐懼會嚴重影響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甚至無效率。損失前的
管理目標之一就是要減少人們這種焦慮和不安情緒,提供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有利生產生活的寬鬆環境。
(3) 履行有關義務。與其他各種
管理一樣,實施風險管理也必須履行有關責任和義務。這包括必須遵守政府法令和規則及各種公共準則,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全面實施防範
計畫,儘可能消除
風險損失的隱患。
2.損失發生後的管理目標
(1)維持生存的目標。這是損失發生後風險
管理的首要目標。為了使跨國
經濟主體乃至整個社會不致因
金融風險的發生而倒閉、
破產和發生大的震動,維持生存成為
風險損失發生後
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標。一項成功的風險
管理,有助於涉外
經濟主體在
損失發生後承受住打擊並渡過難關,繼續生存下去。
(2)儘快恢復正常的資金籌集和
經營活動秩序。很顯然,
風險事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給涉外
經濟主體以至整個社會帶來不同程度的
損失和危害,而實施風險
管理則能提供經濟補償,並為恢復資金的籌集和
經營活動秩序提供條件,從而使涉外經濟主體在損失發生後迅速恢復正常的借貸和
投資活動。
(3) 儘快實現穩定的收入。在成本費用不增加的情況下,儘快實現穩定的收入有兩種方式,即維持
經營活動和提供資金以補償因經營活動的中斷而造成的收入損失。
(4) 實現資金籌集與
經營業務的規模和範圍持續增長。實施風險
管理,不但使
經濟組織在遭到損失後能夠求得生存,恢復原有水平;而且應促使其在受損後,採取有效措施,繼續堅持並儘快實現持續增長的計畫,以求得經濟組織的連續發展。
(5)履行對社會的職責。
國際金融風險常常會對一國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道德責任觀念和社會意識要求是上述風險事件對其他人員或地區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實施風險
管理時,應儘可能減輕損失給其他
經濟主體和整個國際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以保持
經濟組織在公眾中的良好聲譽。
中國影響
第一,中國面臨的
外部經濟、
金融壓力在逐步擴大。近期,多邊國際機構的態度轉變值得注意,它們開始指責
已開發國家的
金融問題引起了
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幷缺乏
金融監管的透明度。但是,它們卻對包括中國和印度等
開發中國家的
經濟發展給予了更多的肯定。 這種肯定也增加了中國
經濟在未來應當承擔責任的壓力,同時也引起了外部世界高度關注對中國的投資與投機機會。其實,全球性
流動性過剩風險,導致未來中國所面臨的風險不是在減小反而在上升。因為,當前中國的一些
經濟現象有點類似於1994年墨西哥爆發
金融危機前夕的某些特徵,即
國際經濟、金融機構對墨西哥
經濟模式和貢獻的過度追捧和讚揚。
因此,當目前中國已獲得國際輿論肯定和讚揚時,包括關注和認可中國
經濟發展勢頭、經濟發展作用及對全球經濟的帶動作用等,中國所面臨的國際輿論壓力反而也在擴大。例如,隨著
美元貶值和歐元升值,從
歐元區13個國家到
G7大國聯手指責,這預示著未來中國的
金融壓力將更為顯著。
第二,對未來中國
金融風險不可掉以輕心。從當前中國
經濟、
金融發展狀況來看,儘管中國經濟仍處於較高增長周期,經濟成長
質量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中國經濟成長對
世界經濟的貢獻與影響都已得到了外界的高度關注。但是,目前中國依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幷非是一個
經濟發展強國。這主要體現為:中國
經濟平均水平低於
已開發國家,在
市場機制、市場運行及
市場規模上,也難以形成對已開發國家的競爭格局。這就是當前中國
經濟的一些基本特徵。
但是,正是由於
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成熟特徵,也容易吸引外部資金進入,以獲得更多的
投資收益。從這個角度分析,易於獲取財富及投資收益的特徵,也賦予了外部資金更多的投資與投機機會。但這對
開發中國家而言,卻意味著它們所面臨的未來風險在擴大。泰國、墨西哥等開發中國家的教訓值得吸取。
第三,
國際金融風險也值得提防。當前,中國
經濟、
金融改革開放的趨勢是難以改變的,幷且有跡象顯示國內外對中國經濟成長前景普遍表示樂觀。然而,面對當前
國際金融市場存在較大變數,特別是難以預期和駕馭由美國
次級債危機引發全球金融
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我們在樂觀預期中也依然應當保持足夠的理性。
對此,我們應該理性認識中國
經濟所面對的各種機遇與挑戰。例如,美國
次級債危機的爆發,雖然反映了美國自身
經濟結構的矛盾與壓力,但
經濟全球化又促使這一危機波及到
國際金融市場中。在這一外部
經濟金融背景下,我們如何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政策與策略,來應對美國
次級債危機可能構成對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諸多挑戰,幷根據中國經濟和金融的利益要求與經驗積累,來實現中國經濟、金融的自身調整目標。這要求我們,必須從
戰略高度來認知當前與未來中國
經濟金融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看清自己的位置,把握住自身的發展機遇,以規避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