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收益

預期收益

預期收益也稱為期望收益,是指如果沒有意外事件發生時根據已知信息所預測能得到的收益。通常未來的資產收益是不確定的。不確定的收益可以用多種可能的取值及其對應的機率來表示,這兩者的加權平均,即數學期望值,就是資產的預期收益。

在投資理財中,預期收益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它是進行投資決策的關鍵,輸入變數計算。不對它做出估計,什麼買賣決策、投資組合一切都免談。它不僅對投資者重要,對於公司管理者來說,也同樣重要,因為公司股票的預期收益是影響公司資本成本的主要因素,關係到公司將來選擇什麼樣的投資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預期收益
  • 也稱:期望收益
  • 介紹:沒有意外所預測能得到的收益
  • 通常:未來的資產收益是不確定的
分析計算,預期的基礎,主要決定因素,收益預測技術,注意事項,

分析計算

評估企業預期收益通常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對企業收益狀況和趨勢作基本判斷,確定主要影響因素;
第二,預期收益,研究發生作用的各主要因素在發展變化;
第三.中長期趨勢預測,主要考慮影響中長期穩定收益的各種因素。

預期的基礎

技術資產評估所依據的預期收益,既不是收益現狀,也不是轉讓後的實際收益,而是由技術資產現狀所決定,預期在未來正常經營中的可產生的收益。包含三層含義:對收益的預期必須以現實的情況為出發點;對於影響技術資產收益的新發生因素不得納入預期收益;按技術資產最佳利用的現實可能途徑來預期收益。

主要決定因素

主要有:產品的需求因素;如果產品需求量大,生產所需要的電力、設備、運輸、資金等可否滿足;新產品的開發能力,職工隊伍的素質;產品的經營、銷售能力;政府、行業及社會的各項政策保證狀況等。

收益預測技術

綜合調整法。是以企業收益現狀為基礎,考慮現有資產所決定的未來變化因素的預期影響,對收益進行調整以確定收益的方法。其公式為:
預期年收益= 當前正常年收益額 +∑Yi-∑Zj
Yi ---預期各有利因素增加收益額
Zj---預期各不利因素減少收益額
該方法直接根據各種預期發生的因素進行計算,比較客觀,但也容易疏漏重要因素或重複交叉。進一步改進後,具體方法如下:
設計收益預測表。按收益預測表的主要項目,逐項分析預期年度內可能出現的變化因素;評估各變動因素對收益的影響;匯總分析預期年度收益總體變動。
產品周期法。產品周期法是根據企業主導產品壽命周期的特點,評估企業收益增減變化趨勢的方法。套用該方法預測企業收益,一般是為了預期獲得產品高額盈利的持續時間,這主要適用三種情況:1)企業產品單一且為高利產品;2)企業擁有專利或專有技術,在未來將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3)企業處於壟斷地位,可獲高額利潤。
套用該方法必須首先掌握大量產品周期統計資料,建立周期模型;其次,分析企業產品銷售的歷史,當前情況,判斷企業產品所處周期階段;再參照類似產品壽命周期曲線,推測企業產品的壽命周期,並據此估算產量和收益的增減變動情況。
時間趨勢法。時間趨勢法是根據過去幾年企業收益的增長變化總趨勢,預計未來一定期限各年度收益的方法,即將影響收益變動的各種因素均看為時間因素。
具體步驟為:1)整理最近幾年企業收益增減變化的系統材料;2)對按時間序列整理的各項指標,進行圖示分析,模擬合適的數學模型;3)利用數學模型預期未來幾年的相應指標值;4)對各項指標值之間的關係進行綜合分析,並參照各項預期發生的重要因素,對其值進行修改。

注意事項

選理財產品時應先認清風險
眼下推出的許多理財產品,看上去收益率高於存款利率,但理財專家提醒,要注意這些收益率前面寫著“預期”兩個字,就是說並不保證最後一定能得到這個收益率。因此,購買這類產品還得仔細斟酌。
實際收益難符“預期”
許多普通百姓對銀行有一種特別的信任,認為只要銀行推出的產品都是能夠達到預期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收益風險,就在2006年10月份,中國銀監會還發出了消費警示:預期收益是銀行認為的在“正常”的市場走勢下獲得的收益。銀行都不具有保證支付義務,最終的實際收益率可能與最高或預期收益率出現偏差。個人在購買前,應要求銀行提供令人信服的預期收益率估計依據。
銀監會之所以接二連三地發出這樣的警示,並非空穴來風。隨著個人理財市場的日趨成熟,各類理財產品紛至沓來,其中最大的賣點就是比銀行同期儲蓄利率高得多的預期收益,但是從實際收益來看,卻不容樂觀。上半年多款掛鈎理財產品,最終的實際收益可能只是保證。即使是被普通百姓認為是比較安全的固定收益理財品種,最終也有可能出現實際收益大大低於預期的可能,像2005年有一款預期固定收益為2.50%的產品,最終的實際收益只有0.75%。
“預期”風險鮮為人知
之所以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會產生如此大的偏差,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理財產品本身有許多風險是普通投資者所不知道的。
綜觀個人理財產品,主要有兩類:固定收益以及掛鈎理財產品。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看上去比較簡單,銀行往往會在產品的宣傳資料上給出預期收益的具體數額,但實際上銀行拿這些錢主要投資央行的票據業務,而隨著銀行幾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這些票據的收益率肯定會發生變化,最終會影響到實際收益
至於掛鈎類理財產品,更複雜風險也更大些。綜觀一些掛鈎理財產品,其掛鈎的往往是一個區間,這就導致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並不是因為掛鈎產品漲得越多,你的收益就越大。一些與匯率掛鈎的外匯理財產品,還存在著隱性風險,像有些美元理財產品與歐元掛鈎,到期後的收益和本金都是歐元,即使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相同,但是由於美元本身匯率的下跌,投資者還是發生了隱性虧損。
看清條款辨明風險
上海銀監局曾專門通報了2005年以來受理的個人理財業務投訴情況,披露了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7大風險,對於投資者來說,關鍵還是要看清銀行理財產品的有關條款來明辨風險。
那么,這種預期收益能否改成確定的收益?商業銀行銷售個人理財產品能否對客戶說“保底保收益”?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曾明確表示可以,但同時規定商業銀行“不得無條件向客戶承諾高於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大多數銀行的理財還是處於“保底”的階段,相信隨著個人理財市場競爭的激烈,“保收益”的產品必將取代的預期收益,到時投資者還是需要看清銀行的附屬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