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國民政府國史館於1947年1月20日正式成立。是中華民國官方的資料檔案館。現遺址在
南京公園路體育場南面的體育里7號有三棟兩層小樓,人稱“鼎園”。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國史館部分人員遷台,留南京人員及史料被人民政府接收。1951年,在舊址上成立了南京史料整理處。
成立背景
中華民國建立後,國父孫中山先生即指出:“民國開創,為神州空前之偉業,不有信史,何以焜耀宇內,昭示方來?”為此,黃興、
胡漢民、
宋教仁等人為了收集資產階級革命的檔案史料,編纂中華民國的歷史,提出了建立國史館的建議,並經孫中山批示同意。但由於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1914年5月成立的國史館不久便中斷停頓。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於1930年5月成立了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負責收集整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檔案史料。但國史館遲遲未能成立。1936年1月,
張繼、
鄒魯等人為保存國家檔案史料,編修中華民國史,又在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建立檔案總庫,籌設國史館”的建議案。張繼、鄒魯等人提議設立檔案總庫的計畫雖然一直未能實現,但經過多年籌設的國史館終於在1947年1月20日正式成立。
組織機構
基本概述
國史館成立後,在鼎園設署辦公。國史館直隸於國民政府(1948年5月後改隸於總統府)。設館長一人,由張繼擔任,綜理館務,監督所屬職員。1947年12月,張繼死後,改由
戴季陶繼任。1949年2月,戴季陶死後,又由
居正繼任。設副館長一人,由
劉成禺擔任,襄助館長處理館務。設纂修20-25人,專司削筆與撰述;協修25-30人,專司撰述;助修15-20人,專司撰述、綴集。館長、副館長兼任總纂、副總纂,綜理纂修各事宜。又置主任秘書一人,承館長、副館長之命主辦機要,簽注各處室文稿,審核工作計畫、報告,籌辦會議及館內外聯繫等;秘書三人,襄助主任秘書辦理上述事務。
柳詒徵、
汪辟疆、
吳廷燮、劉成禺、
汪旭初、
金毓黼、
顧頡剛,
冒鶴亭、
夏敬觀、
王獻唐、
尹石公等人均曾被國史館聘用。其中,柳詒徵、汪辟疆兩人分別領導紀傳、編年二體的編寫工作。館內設以下機構:
主要科室
史料處:分檔案、圖書二科,掌理檔案整理與圖書保管。
征校處:分時政、實錄、徵集、校對四科,辦理時政、實錄、徵集、校對工作。
總務處:分文牘、庶務二科,辦理收發文書、庶務及出納事項。
會計室:辦理歲計、會計、統計事務。
人事室:辦理人事管理事務。
史料審查委員會:由館長指定纂修、協修各若干人,並聘館外專家若干人組成。掌理該館所征史料的審查及應纂修人員的請求審查有疑義的史料。
國史體例商榷委員會:由館長、副館長指定纂修若干人組成。掌理釐訂國史體例、書法、斷限各種疑問以為纂修人員撰述的準繩;應纂修人員的請求裁定各種疑難問題。
史料審查委員會和國史體例商榷委員會皆非常設機構,遇有必要時由館長召集。
主要職責
國史館成立之後,忙於接收整理由重慶各機關檔案史料,編纂了中華民國大事年表草稿、中華民國開國英烈和抗日戰爭陣亡烈士事跡等史料。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國史館部分人員遷台,留南京人員及史料被人民政府接收。1951年,在舊址上成立了南京史料整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