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1年3月,中心前身“武威縣治沙造林站”成立。
1994年11月,經
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林護批字[1994]122號檔案)和
甘肅省林業廳(甘林人字[1994]272號檔案)批覆,更名為“林業部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
1995年,“
錢學森沙產業中心實驗室”由
宋平同志揭牌成立。
2002年,中心加掛“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牌子。
2005年12月,武威市委市政府(市委發[2005]76號檔案)和武威市編委(武市編髮[2005]11號檔案)決定:中心上劃
武威市管理,隸屬武威市林業局;錢學森沙產業中心實驗室與林業部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合署,並確定為武威市沙產業示範基地。
2005年12月,中心被
國家林業局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
2006年6月,經武威市編委批覆,中心成立“陽光產業生產力促進中心”,與錢學森沙產業中心實驗室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2007年,中心被
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2年8月,中心更名為“
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
2013年1月,經
甘肅省林業廳批准,中心設立“甘肅武威野生動物救護站”。
2014年,根據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啟動建設“民勤青土湖試驗性放養基地”。
2018年,根據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移交文旅集團管理。
主要職責
貫徹執行國家有關保護和發展珍貴稀有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方針政策和規定,積極開展瀕危珍稀動物保護、繁育工作,通過人工馴養繁殖,保存資源並擴大瀕危野生動物種群規模。
負責開展瀕危陸生野生動物引種交流工作。針對現有種群近親繁殖、遺傳問題突出的實際,積極爭取上級業務部門的支持,大力開展國際國內合作、交流,引進國內外種源、改良血統、提高繁育水平和質量。積極拓展保護範圍,開展人工繁育研究,豐富瀕危動物保護物種。
負責開展瀕危陸生野生動物繁育研究。突出生理學、行為學、病理學、遺傳學、生境營造研究,探索疫病防控關鍵技術,提高人工馴養的野生動物種群保存率。
負責開展瀕危陸生野生動物野外放歸。大力開展野生動物自然棲息地調研和環境人工營造。有選擇、有計畫地將普氏野馬、野生雙峰駝、賽加羚羊、野驢等種類逐步野化放歸,恢復野外種群。
負責武威轄區內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疫源疫病監測及防治研究工作,及時上報有關信息。
負責武威及周邊地區受傷、受困、依法沒收或移交的國家、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救護、放生;宣傳貫徹國家有關政策法規,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教育等工作。
開展瀕危野生動物民勤青土湖試驗性放養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青土湖基地日常管理和試驗性放養研究相關工作。
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生態治理的方針政策和規定,積極開展涼州區東沙窩和民勤青土湖沙漠綜合治理工作,組織實施林業生態項目建設、林地資源管理和生態綜合利用。
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知識密集型沙產業理論為指導,積極開展全市沙產業研發及試驗示範工作;組織開展沙產業研究開發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沙產業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和示範工作,為沙產業發展提供科技、經濟、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服務。
完成市委、市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
內設機構
據2022年1月
武威市人民政府官網信息顯示,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下設辦公室、野生動物管理科、治沙造林科、林草資源管理科、科技信息科、財務科、青土湖試驗站七個職能科室,核定編制人數56人,實有在職人數52人。
主要景點
錢學森沙產業館
錢學森沙產業館於2006年7月建成,占地面積1132㎡。館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甘肅省委第一書記
宋平同志題寫。
展館以著名科學家
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為主線,以展覽展示的形式介紹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用圖片、實物等方式展示甘肅省
武威市50年防沙治沙成就,30年沙產業建設新成果,館內分為5個展區,製作展板200多個,採用圖片600餘張。
主要物種
賽加羚羊
賽加羚羊種群數量少,繁殖也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在我國滅絕。
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野生動物保護中心最初就是為了
賽加羚羊專門成立,以加大對賽加羚羊的保護和利用。保護中心的氣候、地質地理、植被、植物類型等各方麵條件,都與現存野生賽加羚羊棲息地的條件極為相似。
1988年,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從美國
聖地亞哥動物園引進11隻賽加羚羊,對賽加羚羊採取半野化
放養方式,截至2012年8月已繁育增加到129隻。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是地球上僅存的野生馬,屬於甲級
瀕危動物,它的祖先是地球上最早的馬——
始祖馬。野馬保留著馬的原始
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
生物學意義。
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所做的工作就是引進野馬,繁衍培育,然後逐步放歸自然,恢復它的野外生存狀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研究中心先後從
德國、
美國等地引進8匹,截至2012年8月,中心已繁衍培育到72匹,在世界上專門進行野馬繁殖和培育的機構還只有我國這一家。為了第一次放歸野外的試驗,研究中心曾進行了長達4年的準備。
雙峰野駱駝
雙峰野駱駝是世界級
瀕危物種,2000年被世界列為發現的新種,它和家養駱駝基因的差別在70萬年到80萬年。截至2012年8月,全世界只有800峰,500峰分布在我國新疆
羅布泊和甘肅
馬鬃山一帶,300峰在
蒙古國境內。種群數量少得和大熊貓一樣珍稀。
上世紀90年代,為了保護這一瀕危野生物種,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從
安南壩、中蒙
邊境以救護的形式共捕捉、救護8峰野駱駝幼仔進行人工飼養、繁育保護。截至2012年8月,保護中心的21峰野生雙峰駝,是國內最大的人工飼養
種群。
川金絲猴
川金絲猴跟
沙漠不搭界。但它們棲息的家園一度遭到破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原國家林業部採取移民搬遷的方式,把它們分養在全國各個保護中心。甘肅瀕危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也安置來7隻,加入到人工保護繁育的行列。經過繁育,金絲猴家族在不斷壯大。
截至2012年8月,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野生動物保護中心將其中9隻給予
上海動物園,保護中心還有12隻。
主要成就
動物保護
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先後引進和繁育
賽加羚羊、
普氏野馬、
川金絲猴、
雙峰野駱駝等瀕危
珍稀野生動物43種400多頭(只,匹),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31種,300多頭(只、匹)。特別是
普氏野馬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和繁殖能力,已發展到75匹,2010年成功組織實施了首次試驗性放歸,並在野外成功繁殖幼駒1匹, 2012年9月再次放歸21匹;
川金絲猴遷地保護成功繁育,兩次赴
日本展出、合作研究;
賽加羚羊在世界範圍內人工馴養失敗的情況下,取得突破性進展,存養賽加羚羊120多隻;
野生雙峰駝是世界級瀕危物種,2000年被世界列為發現的新種,現有的16峰野生雙峰駝,是國內最大的人工飼養種群,2012年9月順利完成了2峰野駱駝全國首次試驗性放歸。
長期以來,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將野生動物繁育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針對動物繁育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切實加強對動物繁殖期、妊娠期、產仔期(孵化期)、哺乳期的飼餵管理工作,中心野生動物繁育工作邁上了新的台階,成績喜人。自2020年年初至2020年7月中旬,中心保護的各類野生動物共繁育27隻(匹、峰),其中賽加羚羊8隻、普氏野馬2匹、野生雙峰駝2峰、
歐洲盤羊4隻、
斑頭雁3隻、
黇鹿2隻、
藏野驢1匹、平頂猴1隻、
蠻羊1隻、
蓑羽鶴1隻、
藍孔雀2隻。特別是對二級保護鳥類
蓑羽鶴,在其產蛋期加強營養,自然孵化期儘量避免人為驚擾等措施,首次在中心孵化成功,實現了多年零增長的突破。截至2020年7月中旬,中心尚有個別
普氏野馬、
梅花鹿、
馬鹿等動物待產。
野駱駝是世界級的瀕危物種,野外僅分布在中國的新疆、甘肅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部分地區,全世界僅存800峰左右。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自1988年起對野駱駝進行了異地繁殖馴化研究和保護工作,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至2010年7月,中心的野駱駝存欄數量達到20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駱駝人工飼養種群。
至2002年5月,普氏野馬的存欄數已增加到37匹,這其中還不包括向國內其他省區調出的14匹,成為國內僅次於新疆的第二大普氏野馬繁育保護基地。至2010年9月,種群數量達到了74匹。
2004年,中心啟動了國家林業局投資400萬元的普氏野馬放歸工程項目。2010年7月,
國家林業局指派
中國林科院、
北京林業大學專家對計畫放歸區進行了系統的勘查和論證,確定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馬圈灣、後坑子一帶為實驗性放歸基地。中心遴選出最適宜放歸的7匹野馬組成放歸種群,這7匹普氏野馬於9月21日經麻醉、捕捉、裝箱,經過20多個小時,跋涉1000餘公里從武威到達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4天的區域適應性飼養圍欄,9月25日進行正式試驗性放歸,使野馬儘快野化、復壯,恢復自然野性,回歸大自然。這是
中國首次在新疆以外的地區放歸普氏野馬。
賽加羚羊是一種古老的動物,其角是中國傳統名貴中藥材,在野外已近40年沒發現蹤跡。
1988年,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首次從美國
聖地亞哥動物園引入2隻賽加羚羊,同年年底又從該市引入6隻。1990年,中心又從
德國泰爾公園有效引入11隻,從此中國也有了賽加羚羊。
為了恢復這一物種,也為了進行羚羊馴化研究,中心承擔了
國家醫藥管理局下達的“七五”攻關項目《引進羚羊馴化研究》,對賽加羚羊生態、繁殖、飼養、哺幼、管理、疾病防治諸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項目於1994年通過部級鑑定,成果達到了國外同類工作的先進水平,其中:人工哺育幼仔、苜蓿草消化試驗研究等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該項目研究獲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經多年對賽加羚羊生態行為、飼養管理、人工繁育、疾病防治等方面進行的系統研究,至2011年5月,保護中心
賽加羚羊存欄數量已達到79隻,2011年底數量超過100隻。是國內賽加羚羊人工馴養、繁育、保護、研究基地。
1992年,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引進川金絲猴進行人工飼養繁殖,至2004年10月共繁殖成活13隻,使川金絲猴在半荒漠地區的人工飼養繁殖取得初步成功,屬世界首例,也為川金絲猴在更廣範圍的遷地保護奠定了基礎。
科學研究
在多年的瀕危動物繁育保護工作中,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積累和總結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依據,在動物營養、行為學、疫病防治、特殊生理階段及麻醉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並切實加強了動物飼養管理,加強了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在中心設立了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實習基地,並與其合作開展了野駱駝課題研究,《普氏野馬DNA研究項目》、《賽加羚羊適應性及擴大種群研究項目》、《祁連山交錯地帶動植物與草地開發》等項目的研究工作已順利開展,促進了瀕危動物繁育研究工作順利進展。
沙漠治理
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地處
甘肅省沙生植物自然保護區,致力於對植樹造林和固土水防沙的研究,通過多年的努力,區域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初見成效,昔日流沙滾滾、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已變成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瀕危珍稀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逐步成為對外展示和保護瀕危動物成果的視窗、省內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和大型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
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把植樹種草、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根本措施和切入點來抓,制定出了“以科技為先導、生態建設為重點、項目建設為支撐、苗木培育為基礎、產業化發展為動力、林木管護為保障”的林業建設思路,編制了中心第一個造林綠化五年規劃,確定了區域建設方案。
至2008年12月,已累計營造以梭梭、樺棒、沙拐棗、毛(檸)條、紅柳等為主的
防風固沙林11.4萬畝,封沙育林(草)15萬畝,建成毛條、梭梭、沙拐棗採種基地3.5萬畝,“三八”綠色工程基地0.28萬畝,軍民共建綠色林0.2萬畝,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不足15%提高到了50%以上,人工植被逐年擴大,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有效地控制了流沙南侵,使沙區周圍7個鄉鎮、15萬人口、近30萬畝耕地免受風沙危害,也為瀕危珍稀動物的引進繁育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榮譽表彰
2015年,獲
國家林業局“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