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黨的十六大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要求制定國家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國務院據此制定本綱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 發布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檔案全文
一、序言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挑戰。經濟成長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有待提高。在擴大勞動就業、理順分配關係、提供健康保障和確保國家安全等方面,有諸多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從國際上看,我國也將長期面臨已開發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有優勢的巨大壓力。為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們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努力,包括統籌全局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健全民主法制,加強社會管理等。與此同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帶動生產力質的飛躍,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進入21世紀,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將深刻地改變經濟和社會的面貌。信息科學和技術發展方興未艾,依然是經濟持續增長的主導力量;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將為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發揮關鍵作用;能源科學和技術重新升溫,為解決世界性的能源與環境問題開闢新的途徑;納米科學和技術新突破接踵而至,將帶來深刻的技術革命。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為技術和經濟發展展現了新的前景。科學技術套用轉化的速度不斷加快,造就新的追趕和跨越機會。因此,我們要站在時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縱觀全球,許多國家都把強化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把科技投資作為戰略性投資,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並超前部署和發展前沿技術及戰略產業,實施重大科技計畫,著力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面對國際新形勢,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持續奮鬥,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雜交水稻、陸相成油理論與套用、高性能計算機等為標誌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振奮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同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科學技術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在一些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技術水平仍比較落後;科學研究質量不夠高,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匱乏;同時,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國雖然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經濟強國,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創新能力薄弱。
進入21世紀,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加快科學技術發展、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還需要較長時期的艱苦努力,同時也有著諸多有利條件。一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進步,對科技發展提出巨大需求,也為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我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部分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具備科學技術大發展的基礎和能力。三是堅持對外開放,日趨活躍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使我們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四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和發揮市場機制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結合起來,為科技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證。五是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並蓄,更有利於形成獨特的創新文化。只要我們增強民族自信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奮起直追、迎頭趕上,經過15年乃至更長時間堅韌不拔的艱苦奮鬥,就一定能夠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輝煌科技成就。
二、指導方針、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
1.指導方針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立足國情,以人為本,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今後15年,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跨越,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方針是我國半個多世紀科技發展實踐經驗的概括總結,是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抉擇。
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和倡導自主創新。在對外開放條件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認真學習和充分借鑑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引進了大量技術和裝備,對提高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只引進而不注重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勢必削弱自主研究開發的能力,拉大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事實告訴我們,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總之,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要把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培養和凝聚各類科技人才特別是優秀拔尖人才,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努力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設一支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相適應的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
2.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經過15年的努力,在我國科學技術的若干重要方面實現以下目標:一是掌握一批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製造業和信息產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二是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取得突破,促進能源結構最佳化,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四是在重點行業和重點城市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發展模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顯著提高,愛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藥創製和關鍵醫療器械研製取得突破,具備產業發展的技術能力。六是國防科技基本滿足現代武器裝備自主研製和信息化建設的需要,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湧現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在科學發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領域的前沿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學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形成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
3.總體部署
未來1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部署:一是立足於我國國情和需求,確定若干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本綱要確定11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並從中選擇任務明確、有可能在近期獲得技術突破的68項優先主題進行重點安排。二是瞄準國家目標,實施若干重大專項,實現跨越式發展,填補空白。本綱要共安排16個重大專項。三是應對未來挑戰,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本綱要重點安排8個技術領域的27項前沿技術,18個基礎科學問題,並提出實施4個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四是深化體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緊迫需求、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國力,必須把握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一是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下決心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二是抓住未來若干年內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和新材料技術迅猛發展的難得機遇,把獲取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作為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術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加強生物技術在農業、工業、人口與健康等領域的套用。四是加快發展空天和海洋技術。五是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研究。
三、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
我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要在統籌安排、整體推進的基礎上,對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進行規劃和布局,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緊迫問題提供全面有力支撐。
重點領域,是指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中重點發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產業和行業。優先主題,是指在重點領域中急需發展、任務明確、技術基礎較好、近期能夠突破的技術群。確定優先主題的原則:一是有利於突破瓶頸制約,提高經濟持續發展能力。二是有利於掌握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有利於解決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四是有利於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提高國家安全保障能力。
1.能源
能源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銳,結構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費以煤為主,化石能的大量消費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今後15年,滿足持續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對能源科技發展提出重大挑戰。
發展思路:(1)堅持節能優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耗能領域的節能關鍵技術,積極發展建築節能技術,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終端用能效率。(2)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增加能源供應。在提高油氣開發利用及水電技術水平的同時,大力發展核能技術,形成核電系統技術自主開發能力。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取得突破並實現規模化套用。(3)促進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降低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煤炭清潔、高效、安全開發和利用技術,並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加強對能源裝備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攻克先進煤電、核電等重大裝備製造核心技術。(5)提高能源區域最佳化配置的技術能力。重點開發安全可靠的先進電力輸配技術,實現大容量、遠距離、高效率的電力輸配。
優先主題:
(1)工業節能
重點研究開發冶金、化工等流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主要高耗能領域的節能技術與裝備,機電產品節能技術,高效節能、長壽命的半導體照明產品,能源梯級綜合利用技術。
(2)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液化及多聯產
重點研究開發煤炭高效開採技術及配套裝備,重型燃氣輪機,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高參數超超臨界機組,超臨界大型循環流化床等高效發電技術與裝備,大力開發煤液化以及煤氣化、煤化工等轉化技術,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系統技術,燃煤污染物綜合控制和利用的技術與裝備等。
(3)複雜地質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
重點開發複雜環境與岩性地層類油氣資源勘探技術,大規模低品位油氣資源高效開發技術,大幅度提高老油田採收率的技術,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開採技術。
(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大型風力發電設備,沿海與陸地風電場和西部風能資源密集區建設技術與裝備,高性價比太陽光伏電池及利用技術,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技術,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開發利用技術。
(5)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
重點研究開發大容量遠距離直流輸電技術和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與裝備,間歇式電源併網及輸配技術,電能質量監測與控制技術,大規模互聯電網的安全保障技術,西電東輸工程中的重大關鍵技術,電網調度自動化技術,高效配電和供電管理信息技術和系統。
2.水和礦產資源
水和礦產等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國水和礦產等資源嚴重緊缺;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礦山資源綜合利用率、農業灌溉水利用率遠低於世界先進水平;資源勘探地質條件複雜,難度不斷加大。急需大力加強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技術研究,提高資源利用率。
發展思路:(1)堅持資源節約優先。重點研究農業高效節水和城市水循環利用技術,發展跨流域調水、雨洪利用和海水淡化等水資源開發技術。(2)突破複雜地質條件限制,擴大現有資源儲量。重點研究地質成礦規律,發展礦山深邊部評價與高效勘探技術、青藏高原等複雜條件礦產快速勘查技術,努力發現一批大型後備資源基地,增加資源供給量;開發礦產資源高效開採和綜合利用技術,提高水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3)積極開發利用非傳統資源。攻克煤層氣和海洋礦產等新型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提高新型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能力。(4)加強資源勘探開發裝備的創新。積極開發高精度勘探與鑽井設備、大型礦山機械、海洋開發平台等技術,使資源勘探開發重大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優先主題:
(6)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與綜合開發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轉化機制和最佳化配置技術,污水、雨洪資源化利用技術,人工增雨技術,長江、黃河等重大江河綜合治理及南水北調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治理開發的關鍵技術等。
(7)綜合節水
重點研究開發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技術和節水型生產工藝;開發灌溉節水、旱作節水與生物節水綜合配套技術,重點突破精量灌溉技術、智慧型化農業用水管理技術及設備;加強生活節水技術及器具開發。
(8)海水淡化
重點研究開發海水預處理技術,核能耦合和電水聯產熱法、膜法低成本淡化技術及關鍵材料,濃鹽水綜合利用技術等;開發可規模化套用的海水淡化熱能設備、海水淡化裝備和多聯體耦合關鍵設備。
(9)資源勘探增儲
重點研究礦產資源成礦規律和預測技術,發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開發三維高解析度地震、高精度地磁以及地球化學等快速、綜合和大深度勘探技術。
(10)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
重點研究深層和複雜礦體採礦技術及無廢開採綜合技術,開發高效自動化選冶新工藝和大型裝備,發展低品位與複雜難處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1)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淺海隱蔽油氣藏勘探技術和稠油油田提高採收率綜合技術,開發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技術,發展海水直接利用技術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12)綜合資源區劃
重點研究水土資源與農業生產、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綜合最佳化配置技術,開展針對我國水土資源區域空間分布匹配的多變數、大區域資源配置最佳化分析技術,建立不同區域水土資源最佳化發展的技術預測決策模型。
3.環境
改善生態與環境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大問題。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加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全球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亟待提高我國參與全球環境變化合作能力。在要求整體環境狀況有所好轉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對環境科技創新提出重大戰略需求。
發展思路:(1)引導和支撐循環經濟發展。大力開發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強化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利用與安全處置,加強發展循環經濟的共性技術研究。(2)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開展流域水環境和區域大氣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典型生態功能退化區綜合整治的技術集成與示範,開發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以及生態和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大幅度提高改善環境質量的科技支撐能力。(3)促進環保產業發展。重點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重大環保裝備及儀器設備,加大國產環保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環保裝備技術水平。(4)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加強全球環境公約履約對策與氣候變化科學不確定性及其影響研究,開發全球環境變化監測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提升應對環境變化及履約能力。
優先主題:
(13)綜合治污與廢棄物循環利用
重點開發區域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技術,突破城市群大氣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開發非常規污染物控制技術,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示範模式。
(14)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
重點開發岩溶地區、青藏高原、長江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農牧交錯帶和礦產開採區等典型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技術,草原退化與鼠害防治技術,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沿線和複雜礦區生態保護及恢復技術,建立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和持續改善的技術支持模式,構建生態系統功能綜合評估及技術評價體系。
(15)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
重點開發海洋生態與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加強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技術研究,發展近海海域生態與環境保護、修復及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術,開發高精度海洋動態環境數值預報技術。
(16)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
重點研究開發大尺度環境變化準確監測技術,主要行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技術,生物固碳技術及固碳工程技術,以及開展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臭氧層保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等對策研究。
4.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自然資源的硬約束不斷增強,人均耕地、水資源量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呈剛性增長,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壓力將長期存在;農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化發展水平及農產品附加值低;生態與環境狀況依然嚴峻,嚴重製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食物安全、生態安全問題突出。我國的基本國情及面臨的嚴峻挑戰,決定了必須把科技進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根本措施,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大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突破資源約束,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步伐。
發展思路:(1)以高新技術帶動常規農業技術升級,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重點開展生物技術套用研究,加強農業技術集成和配套,突破主要農作物育種和高效生產、畜牧水產育種及健康養殖和疫病控制關鍵技術,發展農業多種經營和複合經營,在確保持續增加產量的同時,提高農產品質量。(2)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綜合效益的全面提高。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後減損和綠色供應鏈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農產品加工先進技術裝備及安全監測技術,發展以健康食品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流通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3)綜合開發農林生態技術,保障農林生態安全。重點開發環保型肥料、農藥創製技術及精準作業技術裝備,發展農林剩餘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促進農業新興產業發展,提高農林生態環境質量。(4)積極發展工廠化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重點研究農業環境調控、超高產高效栽培等設施農業技術,開發現代多功能複式農業機械,加快農業信息技術集成套用。
優先主題:
(17)種質資源發掘、保存和創新與新品種定向培育重點研究開發主要農作物、林草、畜禽與水產優良種質資源發掘與構建技術,種質資源分子評價技術,動植物分子育種技術和定向雜交育種技術,規模化制種、繁育技術和種子綜合加工技術。
(18)畜禽水產健康養殖與疫病防控
重點研究開發安全優質高效飼料和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及設施,創製高效特異性疫苗、高效安全型獸藥及器械,開發動物疫病及動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學預警監測、檢疫診斷、免疫防治、區域淨化與根除技術,突破近海灘涂、淺海水域養殖和淡水養殖技術,發展遠洋漁業和海上貯藏加工技術與設備。
(19)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
重點研究開發主要農產品和農林特產資源精深及清潔生態型加工技術與設備,糧油產後減損及綠色儲運技術與設施,鮮活農產品保鮮與物流配送及相應的冷鏈運輸系統技術。
(20)農林生物質綜合開發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高效、低成本、大規模農林生物質的培育、收集與轉化關鍵技術,沼氣、固化與液化燃料等生物質能以及生物基新材料和化工產品等生產關鍵技術,農村垃圾和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沼氣電站設備、生物基新材料裝備等。
(21)農林生態安全與現代林業
重點研究開發農林生態系統構建技術,林草生態系統綜合調控技術,森林與草原火災、農林病蟲害特別是外來生物入侵等生態災害及氣象災害的監測與防治技術,生態型林產經濟可持續經營技術,人工草地高效建植技術和優質草生產技術,開發環保型竹木基複合材料技術。
(22)環保型肥料、農藥創製和生態農業
重點研究開發環保型肥料、農藥創製關鍵技術,專用復(混)型緩釋、控釋肥料及施肥技術與相關設備,綜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建立有害生物檢測預警及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體系;發展以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退化草場功能恢復為主的生態農業技術。
(23)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
重點研究開發適合我國農業特點的多功能作業關鍵裝備,經濟型農林動力機械,定位變數作業智慧型機械和健康養殖設施技術與裝備,保護性耕作機械和技術,溫室設施及配套技術裝備。
(24)農業精準作業與信息化
重點研究開發動植物生長和生態環境信息數位化採集技術,實時土壤水肥光熱探測技術,精準作業和管理技術系統,農村遠程數位化、可視化信息服務技術及設備,農林生態系統監測技術及虛擬農業技術。
(25)現代奶業
重點研究開發優質種公牛培育與奶牛胚胎產業化快繁技術,奶牛專用飼料、牧草種植與高效利用、疾病防治及規模化飼養管理技術,開發奶製品深加工技術與設備。
5.製造業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我國是世界製造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製造技術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產品以低端為主;製造過程資源、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
發展思路:(1)提高裝備設計、製造和集成能力。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為突破口,通過技術攻關,基本實現高檔數控工具機、工作母機、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關鍵材料與關鍵零部件的自主設計製造。(2)積極發展綠色製造。加快相關技術在材料與產品開發設計、加工製造、銷售服務及回收利用等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套用,形成高效、節能、環保和可循環的新型製造工藝。製造業資源消耗、環境負荷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3)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製造業。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積極發展基礎原材料,大幅度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全面提升製造業整體技術水平。
優先主題:
(26)基礎件和通用部件
重點研究開發重大裝備所需的關鍵基礎件和通用部件的設計、製造和批量生產的關鍵技術,開發大型及特殊零部件成形及加工技術、通用部件設計製造技術和高精度檢測儀器。
(27)數位化和智慧型化設計製造
重點研究數位化設計製造集成技術,建立若干行業的產品數位化和智慧型化設計製造平台。開發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網路環境下的數位化、智慧型化創新設計方法及技術,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與工藝設計技術,設計、製造和管理的集成技術。
(28)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
重點研究開發綠色流程製造技術,高效清潔並充分利用資源的工藝、流程和設備,相應的工藝流程放大技術,基於生態工業概念的系統集成和自動化技術,流程工業需要的感測器、智慧型化檢測控制技術、裝備和調控系統。開發大型裂解爐技術、大型蒸汽裂解乙烯生產成套技術及裝備,大型化肥生產節能工藝流程與裝備。
(29)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
重點研究開發以熔融還原和資源最佳化利用為基礎,集產品製造、能源轉換和社會廢棄物再資源化三大功能於一體的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作為循環經濟的典型示範。開發二次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冶金過程煤氣發電和低熱值蒸汽梯級利用技術,高效率、低成本潔淨鋼生產技術,非粘連煤煉焦技術,大型板材連鑄機、連軋機組的集成設計、製造和系統耦合技術等。
(30)大型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
(31)基礎原材料
重點研究開發滿足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性能複合材料及大型、超大型複合結構部件的製備技術,高性能工程塑膠,輕質高強金屬和無機非金屬結構材料,高純材料,稀土材料,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及催化、分離材料,輕紡材料及套用技術,具有環保和健康功能的綠色材料。
(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33)軍工配套關鍵材料及工程化
6.交通運輸業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當前,我國主要運輸裝備及核心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運輸供給能力不足;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滯後,各種交通方式缺乏綜合協調;交通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問題嚴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交通運輸提出更高要求,交通科技面臨重大戰略需求。
發展思路:(1)提高飛機、汽車、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等的自主創新能力。(2)以提供順暢、便捷的人性化交通運輸服務為核心,加強統籌規劃,發展交通系統信息化和智慧型化技術,安全高速的交通運輸技術,提高運網能力和運輸效率,實現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種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提升交通運營管理的技術水平,發展綜合交通運輸。(3)促進交通運輸向節能、環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發展,交通運輸安全保障、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並得到廣泛套用。(4)圍繞國家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破建設和養護關鍵技術,提高建設質量,降低全壽命成本。
優先主題:
(34)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與養護技術及裝備
重點研究開發軌道交通、跨海灣通道、離岸深水港、大型航空港、大型橋樑和隧道、綜合立體交通樞紐、深海油氣管線等高難度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關鍵技術及裝備。
(35)高速軌道交通系統
重點研究開發高速軌道交通控制和調速系統、車輛製造、線路建設和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形成系統成套技術。開展工程化運行試驗,掌握運行控制、線路建設和系統集成技術。
(36)低能耗與新能源汽車
重點研究開發混合動力汽車、替代燃料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整車設計、集成和製造技術,動力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汽車計算平台技術,高效低排放內燃機、燃料電池發動機、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部件技術,新能源汽車實驗測試及基礎設施技術等。
(37)高效運輸技術與裝備
重點研究開發重載列車、大馬力機車、特種重型車輛、城市軌道交通、大型高技術船舶、大型遠洋漁業船舶以及海洋科考船等,低空多用途通用航空飛行器、高黏原油及多相流管道輸送系統等新型運載工具。
(38)智慧型交通管理系統
重點開發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台和信息資源共享技術,現代物流技術,城市交通管理系統、汽車智慧型技術和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統。
(39)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保障
重點開發交通事故預防預警、應急處理技術,開發運輸工具主動與被動安全技術,交通運輸事故再現技術,交通應急反應系統和快速搜救等技術。
7.信息產業及現代服務業
發展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和現代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對信息技術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發展思路:(1)突破制約信息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掌握積體電路及關鍵元器件、大型軟體、高性能計算、寬頻無線移動通信、下一代網路等核心技術,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整體技術水平。(2)加強信息技術產品的集成創新,提高設計製造水平,重點解決信息技術產品的可擴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問題,培育新技術和新業務,提高信息產業競爭力。(3)以套用需求為導向,重視和加強集成創新,開發支撐和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技術和關鍵產品,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技術升級。(4)以發展高可信網路為重點,開發網路信息安全技術及相關產品,建立信息安全技術保障體系,具備防範各種信息安全突發事件的技術能力。
優先主題:
(40)現代服務業信息支撐技術及大型套用軟體
重點研究開發金融、物流、網路教育、傳媒、醫療、旅遊、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領域發展所需的高可信網路軟體平台及大型套用支撐軟體、中間件、嵌入式軟體、格線計算平台與基礎設施,軟體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41)下一代網路關鍵技術與服務
重點開發高性能的核心網路設備與傳輸設備、接入設備,以及在可擴展、安全、移動、服務質量、運營管理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建立可信的網路管理體系,開發智慧型終端和家庭網路等設備和系統,支持多媒體、網路計算等寬頻、安全、泛在的多種新業務與套用。
(42)高效能可信計算機
重點開發具有先進概念的計算方法和理論,發展以新概念為基礎的、具有每秒千萬億次以上浮點運算能力和高效可信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新一代伺服器系統,開發新體系結構、海量存儲、系統容錯等關鍵技術。
(43)感測器網路及智慧型信息處理
重點開發多種新型感測器及先進條碼自動識別、射頻標籤、基於多種感測信息的智慧型化信息處理技術,發展低成本的感測器網路和實時信息處理系統,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強大的信息服務平台和環境。
(44)數字媒體內容平台
重點開發面向文化娛樂消費市場和廣播電視事業,以視、音頻信息服務為主體的數字媒體內容處理關鍵技術,開發易於互動和交換、具有著作權保護功能和便於管理的現代傳媒信息綜合內容平台。
(45)高清晰度大螢幕平板顯示
重點發展高清晰度大螢幕顯示產品,開發有機發光顯示、場致發射顯示、雷射顯示等各種平板和投影顯示技術,建立平板顯示材料與器件產業鏈。
(46)面向核心套用的信息安全
重點研究開發國家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中的安全保障技術,開發複雜大系統下的網路生存、主動實時防護、安全存儲、網路病毒防範、惡意攻擊防範、網路信任體系與新的密碼技術等。
8.人口與健康
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支撐。
發展思路:(1)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系列生殖醫藥、器械和保健產品,為人口數量控制在15億以內、出生缺陷率低於3%提供有效科技保障。(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3)加強中醫藥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以中醫藥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與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藥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藥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準規範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4)研製重大新藥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藥、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藥系統創製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並完善國家醫藥創製技術平台,推進重大新藥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優先主題:
(47)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
重點開發安全、有效避孕節育新技術和產品以及兼顧預防性傳播疾病的節育新技術,高效無創出生缺陷早期篩查、檢測及診斷技術,遺傳疾病生物治療技術等。
(48)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
重點研究開發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疾病早期預警和診斷、疾病危險因素早期干預等關鍵技術,研究規範化、個性化和綜合治療關鍵技術與方案。
(49)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
重點研究開發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監控、預防、診療和康復技術,小型診療和移動式醫療服務裝備,遠程診療和技術服務系統。
(50)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
重點開展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及中醫經驗傳承與挖掘,研究中醫藥診療、評價技術與標準,發展現代中藥研究開發和生產製造技術,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中藥資源,加強中醫藥智慧財產權保護研究和國際合作平台建設。
(51)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
重點開發新型治療和常規診療設備,數位化醫療技術、個體化醫療工程技術及設備,研究納米生物藥物釋放系統和組織工程等技術,開發人體組織器官替代等新型生物醫用材料。
9.城鎮化與城市發展
我國已進入快速城鎮化時期。實現城鎮化和城市協調發展,對科技提出迫切需求。
發展思路:(1)以城鎮區域科學規劃為重點,促進城鄉合理布局和科學發展。發展現代城鎮區域規劃關鍵技術及動態監控技術,實現城鎮發展規劃與區域經濟規劃的有機結合、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相互協調。(2)以節能和節水為先導,發展資源節約型城市。突破城市綜合節能和新能源合理開發利用技術,開發資源節約型、高耐久性綠色建材,提高城市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3)加強信息技術套用,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開發城市數字一體化管理技術,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體化綜合管理技術體系。(4)發展城市生態人居環境和綠色建築。發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城市居住區和室內環境改善技術,顯著提高城市人居環境質量。
優先主題:
(52)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
重點研究開發各類區域城鎮空間布局規劃和系統設計技術,城鎮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一體化配置與共享技術,城鎮區域規劃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互動模擬預測和動態監測等技術。
(53)城市功能提升與空間節約利用
重點研究開發城市綜合交通、城市公交優先智慧型管理、市政基礎設施、防災減災等綜合功能提升技術,城市“熱島”效應形成機制與人工調控技術,土地勘測和資源節約利用技術,城市發展和空間形態變化模擬預測技術,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等。
(54)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
重點研究開發綠色建築設計技術,建築節能技術與設備,可再生能源裝置與建築一體化套用技術,精緻建造和綠色建築施工技術與裝備,節能建材與綠色建材,建築節能技術標準。
(55)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
重點研究開發室內污染物監測與淨化技術,發展城市環境生態調控技術,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城市水循環利用技術與設備,城市與城鎮群污染防控技術,居住區最小排放集成技術,生態居住區智慧型化管理技術。
(56)城市信息平台
重點研究開發城市網路化基礎信息共享技術,城市基礎數據獲取與更新技術,城市多元數據整合與挖掘技術,城市多維建模與模擬技術,城市動態監測與套用關鍵技術,城市網路信息共享標準規範,城市應急和聯動服務關鍵技術。
10.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基石。我國公共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對科技提出重大戰略需求。
發展思路:(1)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持。以信息、智慧型化技術套用為先導,發展國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體化應急保障技術,形成科學預測、有效防控與高效應急的公共安全技術體系。(2)提高早期發現與防範能力。重點研究煤礦等生產事故、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和自然災害、核安全及生物安全等的監測、預警、預防技術。(3)增強應急救護綜合能力。重點研究煤礦災害、重大火災、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危險化學品泄漏、群體性中毒等應急救援技術。(4)加快公共安全裝備現代化。開發保障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及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重大裝備和系列防護產品,促進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優先主題:
(57)國家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台
重點研究全方位無障礙危險源探測監測、精確定位和信息獲取技術,多尺度動態信息分析處理和最佳化決策技術,國家一體化公共安全應急決策指揮平台集成技術等,構建國家公共安全早期監測、快速預警與高效處置一體化應急決策指揮平台。
(58)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
重點研究開發礦井瓦斯、突水、動力性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開發燃燒、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業事故防控與救援技術及相關設備。
(59)食品安全與出入境檢驗檢疫
重點研究食品安全和出入境檢驗檢疫風險評估、污染物溯源、安全標準制定、有效監測檢測等關鍵技術,開發食物污染防控智慧型化技術和高通量檢驗檢疫安全監控技術。
(60)突發公共事件防範與快速處置
重點研究開發個體生物特徵識別、物證溯源、快速篩查與證實技術以及模擬預測技術,遠程定位跟蹤、實時監控、隔物辨識與快速處置技術及裝備,高層和地下建築消防技術與設備,爆炸物、毒品等違禁品與核生化恐怖源的遠程探測技術與裝備,以及現場處置防護技術與裝備。
(61)生物安全保障
重點研究快速、靈敏、特異監測與探測技術,化學毒劑在體內代謝產物檢測技術,新型高效消毒劑和快速消毒技術,濾毒防護技術,危險傳播媒介鑑別與防治技術,生物入侵防控技術,用於應對突發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劑、抗毒素與藥物等。
(62)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禦
重點研究開發地震、颱風、暴雨、洪水、地質災害等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關鍵技術,森林火災、潰壩、決堤險情等重大災害的監測預警技術以及重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分析評估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