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民政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

《全國民政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是依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和《民政事業第十一個五年發展規劃》,結合民政科技發展實際所制定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民政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
  • 時間段:2009—2020年
  • 目的:切實發揮科技對民政事業發展
  • 內容:民政科技工作形勢與需求等
規劃內容,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

規劃內容

民政科技工作形勢與需求
民政科學技術是指支撐民政部門履行職責、服務民政對象的科學研究、技術創造和產品開發活動,主要包括民政特殊行業科學技術、民政套用科學技術、民政軟科學三個組成部分。民政科學技術是國家科技工作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政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與民政對象權益息息相關,屬於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廣泛關注的基本民生科技。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民政部門積極順應國家科技體制政策改革,緊緊圍繞民政事業發展需要,不斷調整民政科技工作思路,健全體制機制,夯實能力基礎,取得了重大成績。民政行業科技意識普遍增強,科技領域不斷拓寬,科技成果更加豐富,科技機制日益完善,科技實力顯著提高,為提升民政工作現代化水平,推動民政事業科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進一步推進民政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全面加強民政科技工作的重要機遇期。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工作高度重視,制定出台一系列促進科技發展的重大方針政策,推動實施了科教興國、科技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鼓勵科技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推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逐步加強,為進一步推動民政科技工作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特別是中央強調科技工作要立足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把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科技在提高醫療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安全和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更直接為民政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帶來了機遇。
民政事業快速發展,民政職能增強和擴展,為推進民政科技工作提供了新鮮課題和廣闊空間。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老年人殘疾人康復服務需求不斷擴大,迫切需要加強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加大康復輔具產品的自主研發力度,推動康復輔具行業技術全面升級。隨著殯葬行業可持續發展需求不斷增強,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殯葬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促進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建立適合我國實際的殯葬技術體系。隨著地名規範管理和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迫切需要大力推進地名標準化、資料庫和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建設,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加大成果套用力度,建立系統完備的地名科研體系。隨著防災減災工作日益繁重,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災害發生規律和破壞機理研究,努力提高災害監測、預警、防範和應急救助水平,依靠科技創新全面提升我國防災減災能力。隨著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不斷深入,迫切需要大力加強民政軟科學研究,為民政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持。隨著社會體制和民政事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民政管理與服務由經驗型向專業化、標準化方向過渡,工作方式由單一、傳統、手工操作型向綜合、現代、自動化方向轉型,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和裝備建設由簡單、低端、落後型向信息化、科技化、多端化方向發展,對民政科技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推進民政科技工作具備了很多有利條件。各級領導和民政所轄行業對民政科技工作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民政科技項目已納入國家科技規劃、計畫和民政工作整體部署;民政科技工作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機構隊伍、基礎設施、條件平台等方面建設進一步加強;民政理論研究,民政所轄行業科學研究、技術套用和產品開發以及信息化、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經驗進一步豐富。同時,民政科技工作也面臨諸多不足,主要是各級民政科技發展不平衡,多數地方民政部門科研機構少,科研力量薄弱,技術手段和裝備水平落後;不同區域科技水平差別較大,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科技套用水平相對較低;防災減災、康復輔具、殯葬等傳統研究領域力量較強,其他民政領域的科技工作尚未形成優勢;發明專利數量少,高水平、原始創新性研究成果不多,民政領域前沿技術、關鍵技術、重大公益技術研究缺乏,科研成果轉化水平總體偏低;科技投入總量相對不足,科研力量尤其是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較少,科研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提高,科研設備還不能完全滿足研發需要,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有待深化改革和完善;一些單位和領導還沒有把科技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一些民政幹部職工的科技意識還比較淡薄,科學技術在基層管理、服務單位的普及套用還遠遠不夠。這些問題與不足,需要認真研究、深入分析、逐步解決。
推進民政科技工作,機遇與挑戰並存。各級民政部門、行業企事業單位和廣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機遇,攻堅克難,經過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不懈努力,建立健全和支撐民政事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

指導思想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國家科技工作部署、民政業務工作和民政對象需求,大力推進民政領域科學研究、技術套用和產品開發,全面加強民政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民政科技工作保障機制,努力形成事業發展、科學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體系,為提高民政科技水平、建設現代民政提供有力支撐。

基本原則

以民為本、服務發展。緊緊圍繞民政事業發展和民政管理服務對象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需求,以履行民政為民職責,實現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為主線部署科技任務,依靠科技進步改善民生、提高效率,服務廣大人民民眾,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統籌民政事業發展與民政科技支撐,加重民政科技在民政工作整體布局中的分量。統籌民政科技基礎研究與套用技術研究,側重套用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加速民政科技成果轉化;統籌民政所轄行業科技與民政系統科技,重點抓好防災減災、地名、康復輔具、殯葬、老齡工作等行業特色科技研究,著力推進民政信息化、標準化建設,不斷加強民政系統所屬機構開展的其他科技工作。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判斷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科技發展趨勢,切實把國家關注、社會需要、民政有優勢、技術上有基礎的項目作為民政科技工作的切入點和重點,著力解決當前制約民政事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同時,著眼民政事業長遠發展,超前部署一批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與集成技術研究項目,民政事業創新發展。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各級、各地實際推進民政科技工作。部屬科研機構要在本行業、本領域科技發展中充分發揮支撐作用,加大行業重大共性技術和產品研發力度。東部地區要發揮資金、技術、人才優勢,在科技創新和套用方面先行探索。中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強適合當地需要的特色產品開發和科技成果推廣套用。部里要在政策指導、科技立項、人才培養、工作交流等方面加大對地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
注重主體、廣泛動員。民政科技工作的主體是民政系統,民政所轄行業的企事業單位,相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及其科技、管理與服務人員。各級民政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協調有關方面,加大財政投入、人才隊伍建設和政策支持,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和科技隊伍成長的良好環境。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創造,廣泛動員、充分依靠、大力支持各級各類科技主體選題攻關、發明創造、革新技術、改進管理、改善服務,加快推進民政科技進步。

發展目標

到2015年,基本掌握康復輔具、殯葬、防災減災等領域核心技術,民政特色科技領域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中等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明顯提高,主要產品基本滿足民政業務工作和服務對象需求。現代信息技術全面套用,民政標準化體系基本完善。爭取逐步進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行列,實現民政所轄行業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史性突破,形成一批設施完備、管理現代、實力,國內領先、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科研機構。培養10名左右在國內外民政科技領域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專家,100名左右中青年科技骨幹,形成一支學術品德好、專業素質高、研發能力強、團隊結構優的創新型民政科技人才隊伍。科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進一步理順,科技投入持續穩定增加,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台明顯改善。民政系統科技布局更加合理,各層級、各區域、各領域科技發展揚其所長,科技在基層管理、服務單位的普及套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幹部職工科技意識進一步增強。到2020年,基本建成“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民政科技創新體系,科技支撐民政事業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
(一)防災減災。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為提高災害預防和救助水平,增強防災減災決策科學性,有效減輕災害損失,維護受災民眾權益,促進災區社會穩定,必須不斷加強防災減災科學技術研究。
1.發展思路。
以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滿足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與應急救助需求為主要目標,堅持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加強自然災害發生、發展、預警與應急救助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建立健全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
2.優先主題。
(1)自然災害規律和致災機理研究。
重點研究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時空分布規律和致災機理,巨災發生規律與機理,複雜環境下災害鏈形成機理和預測方法。
(2)自然災害風險防範與管理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災害風險、區域綜合減災能力調查與評價方法,災害風險區劃方法,防災減災資源規劃與配置技術。
(3)綜合減災風險管理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基於地面站網、遙感等多平台的災害信息立體獲取與管理技術,專業災害監測網路系統之間信息接入技術,多源、災害信息數據快速關聯、處理、分析、集成與套用技術,災害信息數據共享與服務技術。
(4)空間科技減災綜合集成套用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災害遙感監測評估技術,災害應急救助衛星通信保障技術,防災減災高技術成果轉化和綜合集成套用技術,空間科技減災套用機制與能力保障,減災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
(5)災害應急保障綜合集成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災害應急、保障技術裝備,國家四級災害應急救助指揮支撐技術,災害應急救助多模式、多場景智慧型決策推理、最佳化與評價技術,救災物資出庫-調運-接受全過程動態跟蹤管理技術。
(6)災害綜合評估與預警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災害風險評估和早期識別技術、模型和方法,災害風險預警技術,自然災害損失評估技術,災民轉移安置、災民生活救助保障、災區恢復重建、災區社會經濟秩序恢復重建等方面需求評估方法與技術。
(7)數字災害與虛擬仿真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數字災害理論、技術和方法,災害過程模擬與現場虛擬仿真技術,可視化環境下的災害風險評價、應急救助、災情評估和恢復重建技術。
(8)災害社會回響研究。
重點研究災害鏈社會回響機制與防控對策,區域災害管理基礎理論與合作機制,跨部門、跨行業災害信息資源共享與服務機制,災害風險防範科普、教育機制。
(9)災害交叉學科研究。
重點研究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保障、自然地理、資源環境、公共衛生等學科或專業理論在災害管理中的套用。
(10)防災減災國際合作機制研究。
重點研究防災減災領域信息交流、科學研究、產品服務、人力資源培訓、人道主義救援的國際合作機制。
(二)公共地名。
我國地名數量龐大,歷史悠久,強化地名研究,提高地名公共服務能力,對通暢社會交往與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保護地名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權益,具有長遠戰略意義。
1.發展思路。
以規範地名管理、建立健全地名公共服務體系為主要目標,深入開展地名基礎理論、地名標準化、地名基礎資料庫、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我國海陸邊疆、特殊地區、少數民族語、國際公有領域和外國地名研究,不斷豐富地名研究內容,拓寬地名服務空間,強化地名科研成果套用。
2.優先主題。
(1)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技術支撐研究。
重點研究地名普查、命名更名、地名標誌導向、地名服務軟體和系統集成、城鄉地名規劃技術。
(2)海陸邊疆及周邊地名研究。
重點研究我國陸地、海域邊疆及相鄰國家和地區地名的歷史與現狀,地名標準化特殊性與處理方法,地名國際爭端由來、影響與未來應對策略。
(3)特殊地區地名研究。
重點研究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地名及“一國兩制”條件下實現中國地名標準化的途徑。
(4)少數民族語地名研究。
重點研究國內少數民族語地名的語源、分布、表達和套用,少數民族語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少數民族語地名國家標準化和國際標準化。
(5)國際公有領域地名研究。
重點研究我國已涉足的國際公有領域(相關公海、南北極、月球、火星等)地名命名及其標準化規則,有關國際組織的法規、運行和地名申報機制;開發地名數據跟蹤系統。
(6)國外地名譯寫研究。
重點研究國外(主要是我國周邊地區、已涉足的國際公有領域及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的熱點地區)地名的漢字譯寫規範和國外重要地名標準譯寫。
(7)國家地名信息系統建設研究。
重點研究國內外地名數據採集、特殊字元處理以及地名資料庫結構定義、容量擴充與資源共享。
(8)地名文化研究。
重點研究地名文化形成及其功能,地名文化遺產鑑定、規劃與保護。
(三)康復輔具。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殘疾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加強康復輔具研究,是提高廣大老年人、殘疾人生活質量,提升社會福利整體水平的重要保障。
1.發展思路。
以研究掌握康復輔具關鍵技術,研發推廣適合廣大老年人、殘疾人需求的康復輔具產品為主要目標,實施一批重大基礎和套用技術研究項目,推動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康復輔具創新體系。
2.優先主題。
(1)康復輔具基本原理研究。
重點研究各類康復輔具製作原理,殘障人功能障礙發生和功能康復機理。
(2)人-機仿生研究。
重點研究開發新式人-機器-環境互動系統、智慧型仿生輔助器具。
(3)功能補償輔具研究。
重點開發有效防止、補償、抵消殘損、殘疾或殘障的輔具產品、器械及設備或技術系統,重障者康復護理和生活輔助技術與設備。
(4)康復訓練輔具研究。
重點研究嵌入式技術、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在康復訓練設備中的集成套用,開發增加或改善殘障人技能的康復訓練類輔具以及個人保健、休閒娛樂輔具。
(5)康復輔具材料與專用設備研究。
重點研究各類生物醫學材料、納米材料、輕型材料等在輔具設計中的套用,康復輔具設計生產所需的專用設備、康復輔具生產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方法。
(6)康復輔具質量檢測研究。
重點研究康復輔具檢測理論、方法、準入系統,檢測設備以及產品的質量分析及評估系統。
(7)康復輔具臨床套用研究。
重點研究康復輔具研發產品臨床套用,各類新輔具、新材料、新設備的改進方法。
(8)康復服務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老年人、殘疾人功能障礙康復、護理技術;“三無”精神病患者康復治療與綜合干預技術;革命傷殘軍人生活質量綜合評估技術;孤殘兒童數位化干預技術,康復、矯正和特殊護理技術,院舍照顧和家庭支持技術,孤殘兒童康復基礎理論。
(四)殯葬。
我國是世界上年死亡人口和殯葬活動最多的國家,老齡化社會的加速發展導致年死亡人口逐年遞增。,我國殯葬科技水平與已開發國家和殯葬事業發展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必須進一步加強殯葬研究。
1.發展思路。
以“研究殯葬技術、促進殯葬進步”為主要目標,圍繞遺體火化、遺物焚燒、遺體無害化處理和殯儀場所建設等關鍵環節,開展有關基礎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加大產品開發推廣力度,提高殯葬技術支撐能力。
2.優先主題。
(1)連體火化機火化遺體實用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多台火化機連體後爐膛構造、多級燃燒、熱能多級利用和互換、多機連體煙氣集中處理、自動化控制等實用新技術。
(2)清潔能源火化遺體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利用清潔能源火化遺體技術,研製相應設備。
(3)重大災害遺體應急處置火化設備實用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車載移動式火化機實用新技術。
(4)殯葬領域劇毒二惡英類污染物減排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殯葬領域劇毒二惡英類污染物減排技術。
(5)火化設備遠程智慧型監控與維護技術套用研究。
重點研究實時遠程智慧型監控火化機運行狀況、診斷火化機機械和電器等故障技術。
(6)遺物祭品焚燒系列專用設備實用技術研究。
重點研製適應各類遺物和祭品焚燒的系列專用焚燒設備。
(7)遺體生態處置技術及裝置研究。
重點研發將遺體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態氮中浸泡,用特殊振幅的聲波粉化過濾遺體生態處置技術及裝置。
(8)殯儀場所衛生防疫實用技術系列套用研究。
重點研究遺體接運、防腐、整容、悼念、火化和安葬過程中的衛生防疫系列套用集成技術及相應的污染控制與環境監測技術。
(9)環保舒適型殯儀車及專用配套裝置實用技術研究。
重點研發符合我國國情的新一代環保舒適型殯儀車。
(10)殯葬文化研究。
重點研究中國殯葬文化、殯葬歷史和殯葬心理。
(五)老齡化。
我國即將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數量大幅增加,家庭空巢化現象日益突出,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關係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迫切需要抓住戰略機遇期,發展老年福祉科技,加強老齡科學研究,為老齡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1.發展思路。
以健全老齡服務體系為主要目標,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老齡服務技術和有關政策法規研究,全面提高老年人綜合保障、身心健康和社會參與水平。
2.優先主題。
(1)構建全國老年人健康需求分析與決策信息系統。
重點研究建立國家和省級老齡信息資料庫以及全國老齡信息調查統計及決策分析信息系統平台,建立覆蓋全國的老齡基礎信息數據定時、實時、自動採集網路。
(2)老年人長期照料護理體系信息化支撐與示範研究。
重點研究套用信息產業及現代服務業領域相結合的無線網路、智慧型感測器和信息處理技術, 建立老年人長期照料護理體系的信息化支撐平台。
(3)老年人移動健康管理系統。
重點開發老年人移動健康管理智慧型集成終端產品, 研究老年人健康指標監測技術, 以及與相關衛生保健服務網路系統的互聯互通技術。
(4)老年人臨終關懷、姑息治療和寧養服務技術支持。
重點研究套用鎮痛、輔助、交流等技術,建立現代化、人性化的居家姑息醫療模式技術支持平台。
(5)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
定期開展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 採集和更新各類重要老齡科研數據, 建立和完善國家老齡科學研究資料庫及信息網路;研究建立高齡老年人疾病預防和保健模式。
(6)智慧型服務機器人。
重點研究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信息諮詢等服務的智慧型機器人設計方法、製造工藝、智慧型控制和套用系統集成技術。
(7)老年人無障礙科技產品研發。
重點研究開發針對老年人的無障礙科技產品和信息服務技術。
(六)民政信息化。
信息技術運用是現代民政的重要支撐,加強民政信息化建設對有效履行民政職能,提升民政管理與服務現代化水平,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政務公開,轉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1.發展思路。
以最佳化民政業務流程、改進民政管理方式、轉變民政工作方法、提高民政工作效率為主要目標,圍繞民政業務工作需要,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套用,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建設完備的民政信息化技術支撐體系。
2.優先主題。
(1)民政基礎資料庫研究。
重點研究開發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的民政基礎資料庫,“一數一源、一源多用”的機制和技術,民政基礎資料庫、生產庫和決策庫的數據內容和組織結構,人員機構等基本主題資料庫和國家基礎信息庫共享與交換技術。
(2)基層全業務民政軟體研發。
重點研究基層全業務民政軟體的基礎信息標準和基本業務框架,信息化條件下整合民政業務、最佳化管理流程、實現業務協同、完成部門共享的邏輯模型,以及基層全業務民政軟體的開發和推廣。
(3)民政決策支持系統研究。
重點研究社會運行基礎信息分析模型,民政基礎數據從操作型向分析型的轉換技術,民政信息資源採集、加工、展現、發布和共享技術。
(4)公益性社會服務信息產品研發。
重點研究開發社區一體化公共服務信息亭及便攜終端、老齡生命監測與呼叫系統、殘障人輔助信息設備、流浪走失人員追蹤識別系統、突發事件監測與直報便攜終端等公益性信息產品,以及社區綜合信息平台。
(七)福利彩票。
隨著我國福利彩票發行量快速增長,福利彩票管理和銷售技術不斷面臨新問題、新挑戰,必須加強有關技術套用研究。
1.發展思路。
以福利彩票安全運行和規範管理為主要目標,加強軟體開發和信息安全技術套用研究,為福利彩票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可靠技術保障。
2.優先主題。
(1)福利彩票銷售系統技術體系研究。
重點研究開發安全穩定的福利彩票發行、銷售和管理軟體支撐平台,建立全國統一的彩票銷售系統。
(2)多渠道銷售彩票技術與服務研究。
重點研究開發具有高可靠性的資金支付技術平台。
(3)新一代彩票投注終端設備研究。
重點研究開發具有高品質、高安全性、支持多種投注方式的彩票投注終端系列產品和設備。
(4)彩票管理信息技術體系研究。
重點研究開發多票種、多業務融合的實時彩票信息處理系統,研究基礎信息共享技術,彩票管理、銷售、決策、監控基礎數據獲取技術,多元數據整合與挖掘技術,彩票動態監控與風險控制關鍵技術。
(5)福利彩票信息安全研究。
重點研究複雜大系統下的網路生存、主動防護、安全存儲、病毒防範、惡意攻擊防範、網路信任體系與加密技術,預警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機制,信息安全和管理決策規範體系。
(八)民政標準化。
建立健全民政各領域標準體系,是規範民政行業服務行為,維護民政工作對象權益,促進民政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工程。
1.發展思路。
以規範民政管理和服務為目標,完善標準規劃,提高標準制修訂水平,大力推進重點領域重點標準宣貫實施,不斷提升民政標準化水平。
2.優先主題。
(1)防災減災標準研究。
重點研究災情調查與統計、災害風險評估、災害損失評估、災害應急技術、災民救助、災區恢復重建、救災物資生產和倉儲、救災捐贈物資管理等方面標準。
(2)地名標準研究。
重點研究地名標準化體系、理論與套用方法,地名術語、分類等基礎標準,地名編碼、譯寫、專項製圖等方法標準,地理實體命名、地名數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等管理標準,地名標誌等產品標準,以及地名公共服務標準。
(3)康復輔具標準研究。
重點研究康復輔具產品生產、配置、檢測、技術服務等方面標準。
(4)殯葬標準研究。
重點研究殯葬設施、設備、用品和殯儀服務等方面標準。
(5)民政設施建設標準研究。
重點研究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社區減災基礎設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社會福利機構、臨時性社會救助機構、殯儀館、公墓、軍供站、軍休所、優撫醫院、烈士紀念建築物、社區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
(6)民政管理與服務標準研究。
重點研究社會組織評估、社會福利服務、社會救助服務、婚姻登記服務、婚慶婚介服務、收養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工作、福利彩票等方面標準。
(7)民政信息化標準研究。
重點研究支撐民政信息化的各類標準。
(九)民政軟科學。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給民政部門提出了許多新的重大課題,迫切需要加大民政軟科學研究力度。
1.發展思路。
以促進民政部門決策科學化為主要目標,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加強民政發展戰略、基礎理論和政策法規研究。
2.優先主題。
(1)民政發展戰略研究。
重點研究民政事業綜合發展戰略,以及社會組織建設、優撫安置、防災減災、社會福利、社會救助、老齡事業、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志願服務、康復輔具、殯葬、收養、婚姻登記、社區建設、基層民主建設、區劃、地名等專項事業發展戰略。
(2)民政基本問題研究。
重點研究民政工作本質、地位、作用、定位、機制、布局、發展思路以及民政事業發展規律等問題。
(3)民政決策支持研究。
重點研究論證民政發展規劃、政策制度、法律法規、決策方案等。
重大科技工程
(一)國家自然災害綜合業務系統工程。
目標:逐步建立和完善從災害信息獲取、處理、分析到套用服務一體化的綜合業務系統,為減災救災提供更為全面的決策支持與技術支撐。
主要內容:圍繞災害應急救助工作需求,建立具有智慧型化、網路化、規範化、可視化的信息支撐平台,形成橫向覆蓋、縱向貫通的套用網路,提高各級災害管理部門的災害應急救助決策水平、指揮調度水平、資源管理水平、裝備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套用水平。建立國家綜合減災和風險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實現災害信息立體、快速、準確獲取和集成套用,推動全國民政災害管理系統建設,加強民政系統與其他專業災害管理部門之間的災害信息無縫集成與共享,全面提升國家綜合減災與風險管理能力。以減災電子政務系統、區域災害管理理論為基礎,以自然災害、區域減災、災害模擬仿真與數字災害技術為支撐,構建國家四級災害應急救助指揮系統和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範技術服務平台體系。面向國家減災與應急救助需求,建立全天候、全覆蓋、多解析度、多要素相結合的“天-空-地-現場”一體化災害立體監測網路體系,提高災害信息獲取、處理、減災套用與決策服務能力。
(二)地名權益爭取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目標:建立我國海陸邊疆、特殊地區及國際公有領域地名研究體系,充分發揮其維護、爭取國家權益的重要作用;創立我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理論,構建以分類、分級指標評價體系為核心的實施平台,形成我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方案。
主要內容:研究我國陸海邊疆、特殊地區及相鄰國外地區地名,全面掌握有關地名的歷史與現狀,為維護國家權益、保持邊疆安定提供科學依據;加強對有關國際公有領域(公海、極地及月球等)地名研究,制定地理實體命名規劃和標準化原則。完善上述地區地理實體分類、分級,改進地名譯寫與羅馬化方式,規範相關地名圖製作,形成高效、便捷的邊疆地名信息系統。加強地名文化理論研究,進行全國地名文化遺產的存量調查與評估,研製評價標準體系與技術規範;編制國家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形成包括總體、區域、分類系列規劃和方法體系;探索地名文化保護有效途徑,研究藉助各種媒介傳播地名文化方式。
(三)民政集中供養機構室內無障礙技術改造工程。
目標:針對優撫安置、社會福利、收養、社會救助等領域民政集中供養機構無障礙設施需求,在科學研究與合理規劃基礎上,最佳化配置各類室內無障礙輔具和設施,滿足服務對象需求,提高其生活質量。
主要內容:在機構中配置上下樓梯智慧型助行系統、地面(空間)移動輔具裝置、系列支撐吊具以及室內移動輔具;為機構中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和殘疾人配置因人而異的、高智慧型的專用生活起居床;對集中供養機構衛浴設施、過道、坡道、走廊、門廳等場所進行個性化無障礙升級改造,並根據實際需求進行相關康復輔具配置。
(四)殯葬領域節能減排工程。
目標:通過研究殯葬領域遺體火化節能和污染物減排先進技術、工藝和新材料,開發和推廣套用環保節能新型殯葬專用設備,使殯葬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殯葬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殯葬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主要內容:圍繞殯葬事業科學發展需要,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國內外節能減排先進技術,研究遺體火化和遺物祭品焚燒節能減排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和新材料,清潔能源火化遺體關鍵技術,火化機後處理成套減排集成技術,特殊用途火化機技術,遺體生態處置實用技術;研製並推廣使用新一代節能減排遺體火化和遺物祭品焚燒專用設備,大規模更新和升級改造現行落後火化設備,促進殯葬行業節能減排。
(五)老齡信息實時監測工程。
目標:通過建立老齡信息實時監測系統,實現多源老齡信息融合、互補和快速提取,形成全面、準確、及時的老齡信息,為政府決策和老齡科研提供基礎信息。
主要內容:開展老年人口和為老服務資源信息快速獲取技術研究,實現資源信息數據全數位化採集和傳輸;研究資源數據、歷史與現狀數據一體化管理、分析和製圖技術,資源調查、監測數據套用標準關鍵技術;開展資源調查、監測數據質量控制技術研究,構建資源調查監測數據質量規範體系;示範推廣資源調查、監測技術。
(六)社會運行基本保障預警工程。
目標:整合相關民政業務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建立社會運行基本保障預警體系,動態監測民政工作對象的生存、活動、訴求狀況,採集相關數據,運用指標和模型分析方法,形成對國家和地區社會穩定狀況的定量描述,實現動態監測預警,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社會管理提供決策服務。
主要內容:建立民政基礎信息庫決策庫及決策支持系統;社會安全運行指標設計、維護和運算的分析模型系統;警級警限的劃分、人工輔助分析、信息上報和發布的預警生成發布系統;綜合知識庫、案例庫的應對預案系統。
(七)民政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工程。
目標:建立健全以社區綜合信息平台和民政公共服務平台為主要內容的民政綜合管理服務平台,提高民政管理與服務現代化水平。
主要內容:綜合運用多種網路通信技術、大眾化終端設備和完善統一的社區居民網路,進一步拓展社區求助與服務渠道,保障社區居民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享受普遍服務;統籌各部門向街道、社區延伸的業務和服務網點,在區(縣)社區公共服務中心部署標準統一的社區基礎資料庫及其管理和供銷交換系統,提高社區公共事務的協同處理能力;在區(縣)民政部門整合銜接社區綜合信息平台,對接基層全業務民政軟體,實現民政業務處理的網路化。建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台,準確掌握困難民眾經濟狀況。建立全國公民婚姻信息庫,實現全國婚姻登記數據匯總和互通互查。開通全國統一的公益服務熱線電話,提供民政業務諮詢服務;完善民政入口網站建設,基於網際網路構建覆蓋中央、省、市、縣級民政部門的入口網站群;推進線上辦事,為社會公眾提供足不出戶的公共服務,全面提升民政公共服務水平。
(八)福利彩票統一銷售系統建設工程。
目標:建立信息共享、許可權可控、統一套用的福利彩票銷售系統。
主要內容:加強福利彩票統一銷售系統建設,建立基於開放標準和技術先進的多層架構體系軟體平台,研究中央數據中心和地方數據中心按需分工運營和對遊戲進行管控技術,加強各級數據中心之間協同性、銷售系統安全性、遊戲數據完整性建設。
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
各級民政部門要加強對民政科技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民政部門科技工作領導機構,充分發揮其在民政科技發展中的組織協調作用。進一步理順行政機關與科研機構關係,研究制定促進民政科研機構發展的扶持政策,大力推進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設,逐步在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實行理事會決策制、院所長(主任)負責制、全員聘用制、績效工資制、專家委員會諮詢制和職工代表大會監督制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管理制度,減少對具體科研事務的行政干預,促進科研機構成為科技創新、自我發展和市場競爭的主體。各級民政部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支撐民政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民政科技工作,切實把科技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級民政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科學、用科學,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研究和解決民政科技工作中的新問題,積極創造有利於民政科技發展的條件和環境。
(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
完善科研項目管理制度,建立公開、公示、公議的科研選題和立項制度,推行以任務分工為基礎、以權益合理分配和資源信息共享為核心、以項目為紐帶的協作攻關機制,擴大課題負責人和科研人員的科研自主權。建立和完善符合國家要求,遵循科學研究規律和科技工作特點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實行科研成果分類評價制度,基礎研究成果評價以同行認可和學術影響為依據,套用性研究成果評價以技術轉移、生產和市場套用實際效果為主。建立科技成果定期發布制度,制定激勵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情況的跟蹤,優先支持成果轉化良好的單位和科技人員,積極爭取將自主研發的康復輔具、防災減災、殯葬等產品列入政府優先採購範圍。建立民政科技統計管理制度,將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科研投入、科研機構、科研平台、科研項目、發明專利、科技成果、基礎設施等情況納入民政事業統計範圍,定期公布民政科技發展情況。
(三)加強科技基礎建設。
最佳化民政科技機構布局,鼓勵民政所轄行業加強科研機構建設,繼續做大做強部屬、省級民政科研機構。支持科研機構補充和更新基礎設施設備,切實解決科學試驗和辦公場所不足問題。大力推進民政部重點實驗室建設,爭取在民政領域建立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產品研發和轉化基地建設,不斷提高技術轉化率。繼續辦好民政論壇,豐富論壇科技內涵,擴大論壇範圍,創新論壇舉辦形式。充分利用各種網路媒體,廣泛開展各類民政科技活動,加強科研成果交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建設查閱方便、更新及時、內容全面、系統開放且滿足民政科技工作需要的系列基礎資料庫,推動科研手段、科研方式變革。大力加強民政部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標準研究、制定、宣傳、實施等方面的組織指導作用。成立民政部科學技術專家諮詢委員會,強化對民政科技發展的智力支持。
(四)加強科技隊伍建設。
加大科技人才培養使用力度,重點加強具有科技創新素質和技術經營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培養,逐步解決人才隊伍規模素質結構不適應民政科研事業發展需要的矛盾。加強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建設,依託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培養、引進一批中青年專家,形成一批具有國內水平和國際影響的創新團隊。儘快發現和培養一批通曉業務、擅長管理、具有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的科研管理人才。支持科技人才依靠核心技術創業,培養立足民政、奉獻社會,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職業品德。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幹事創業的積極性,特別是要為青年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機會、更大舞台。建立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科技人才選聘機制,面向國內外聘用拔尖人才,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通過公平競爭進入關鍵崗位,擔任重大科技項目負責人。加大對優秀科技成果完成人員的獎勵力度,每三年組織一次民政部科學技術成果創新獎表彰。對獲得省部級一、二等以上獎勵者,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上可予以破格。圍繞重大科研課題、重點民政業務、重要專業學科,建立民政領域中青年科研人才專家庫,對納入專家庫的人員,所在單位要適當增加津貼。評選民政系統各級先進工作者、推薦省市勞動模範,要保證一定比例的科研人員。對業績突出、成果顯著、影響重大的民政科技工作者,可推薦為“孺子牛”獎人選。支持鼓勵各單位開展科技人員在職學習。研究啟動民政部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審工作,逐步健全民政職稱管理政策,充分調動民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加大科技投入。
積極申報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科技基礎平台計畫、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軟科學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民政科技的更大支持。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金投入民政科技,緩解民政科技經費不穩定和短缺問題;在爭取行業公益研究專項資金同時,鼓勵和引導民政企事業單位增加研發投入,進一步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民政科技投入機制,保證民政科技投入占民政事業總投入比例逐年提高。積極爭取有關專項經費用於科研單位基礎建設、重要科研儀器設備升級改造。各地民政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把解決科技投入作為重點民政工作任務予以落實。
(六)擴大科技合作與交流。
支持民政行業科研機構之間、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以及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科技類社會組織之間橫向聯合,逐步形成知識、人才和科技資源流動與共享機制。加強民政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選擇重點領域組織精幹力量直接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競爭,跟蹤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加強重要領域的國際雙邊、多邊科技合作。支持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在民政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鼓勵建立民政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促進行業科技交流。
(七)加強科技知識普及。
要通過培訓、報告會、學術交流、研討、科技成果展等形式,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推廣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加強民政行業科普作品創作,打造優秀科普品牌。建立社區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組織“防災減災日”活動,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開展老年人、殘疾人康復護理知識進社區活動,促進社區居民掌握康復護理常用知識和技術。推進地名文化建設,繼續拍攝《千年古縣》等大型文獻片,加強地名科學文化宣傳普及。推動創建國家公墓、殯葬博物館等殯葬科普基地,利用重要節日開展科普活動,宣傳殯葬科學知識。以城鄉社區為依託,利用社區活動室、社區學校等場所,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政科普宣傳,提高社區民政從業人員科學素質,擴大民政科技的社會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